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106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9時至12時29分

地  點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  席 柯委員志恩

主席:出席委員已足法定人數,現在開會。進行報告事項。

報 告 事 項

一、宣讀上次會議議事錄。

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議事錄

時  間:中華民國106年3月13日(星期一)上午9時至下午12時53分

地  點: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出席委員:陳亭妃  蘇巧慧  柯志恩  高潞‧以用‧巴魕剌Kawlo.Iyun.Pacidal      吳思瑤  蔣乃辛  張廖萬堅 何欣純  李麗芬  許智傑  蔡培慧  陳學聖  高金素梅 

   委員出席13人

列席委員:林德福  鍾佳濱  王育敏  費鴻泰  鄭天財Sra.Kacaw  黃國書  江啟臣  陳怡潔  吳志揚  林俊憲  曾銘宗  廖國棟  黃偉哲  鄭運鵬  王惠美  賴士葆  陳歐珀  顏寬恒  張麗善  陳曼麗  盧秀燕  蕭美琴  邱志偉  陳賴素美 呂玉玲  徐榛蔚  劉世芳  鍾孔炤  管碧玲  羅明才  孔文吉  蔡易餘  陳明文  簡東明  姚文智

委員列席35人

列席人員: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林正儀率同有關人員

主  席:柯召集委員志恩

專門委員:謝淑津

主任秘書:陳錫欽

紀  錄:簡任秘書 郭冬瑞 科長 蔡月秋 薦任科員 葉芷宜

報 告 事 項

一、宣讀上次會議議事錄。

決定:議事錄確定。

二、故宮博物院林正儀院長報告業務概況及「新故宮計畫」,並備質詢。

(本日議程有委員陳亭妃、蘇巧慧、柯志恩、吳思瑤、張廖萬堅、蔣乃辛、何欣純、李麗芬、許智傑、蔡培慧、陳學聖、王育敏、陳明文、邱志偉、張麗善、黃國書等16人提出質詢,均經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及相關人員即席答復說明。)

決定:

(一)報告及詢答完畢。

(二)委員所提書面質詢,列入紀錄並刊登公報。

(三)對於委員質詢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或以書面答復者,請相關機關於2週內送交個別委員及本委員會。但委員另行指定期限者,從其指定。

通過臨時提案5項:

一、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日本學者合作整理古代琉球史料,已合作出版《清代琉球史料彙編》宮中檔卷和軍機處檔卷,受到學術界好評。惟該計畫合約即將到期,至今遲遲未定後續合作計畫,建請國立故宮博物院持續爭取雙方合作機會,並將後續處理情形,於2個星期內送交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提案人:柯志恩

連署人:蘇巧慧  張廖萬堅 蔣乃辛

二、前進2020東京奧運,故宮應積極尋求與日本美術館展覽合作,藉由國際賽會以進行文化觀光,機不可失。建議故宮籌備進行以下合作事項:

(一)爭取故宮文物於奧運期間赴日展覽。

(二)與日本美術館、博物館擴大合作,進行聯合策展。可規劃以歷代文物中與「運動」「體育」為題,與日方進行策展交流。

(三)強化「國際賽會+文化觀光」套裝行程:

利用2020東京奧運觀光熱潮,可推出「故宮一次看到飽~台北+東京+嘉義」文化觀光套裝行程,吸引爭取國際客源。

提案人:吳思瑤

連署人:李麗芬  蔡培慧  柯志恩  何欣純

三、有鑑於2017世大運箭在弦上,故宮採被動合作態度,要求故宮即刻組成「世大運合作專案小組」,強化與北市府合作,全力投入以下事宜:

(一)提供參賽選手門票優惠。

(二)擴大國際貴賓及賽會選手專業導覽。

(三)合作開發紀念品及聯合販售。

(四)推動「文化觀光+運動賽會」套裝行程。

(五)強化故宮與台北市政府合作行銷宣傳。

提案人:吳思瑤

連署人:李麗芬  蔡培慧  柯志恩  何欣純  蔣乃辛

四、故宮南院全院70公頃之園區有50公頃非博物館區,現僅設置台灣在地與各國藝術家所創作之公共藝術,其餘多仍為缺乏照顧之草皮與植株尚小之景觀樹。然故宮南院園區有腹地廣大、地勢平坦之優勢,其非博物館區應可與在地農產與農業文化相結合,打造以「可食地景」為主的景觀,以促進食農教育與在地文化的結合,亦以大地藝術之概念達到永續環境。為推廣故宮南院之整體「可食地景」景觀規劃,爰提案要求國立故宮博物院妥善規劃後於3個月向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出。

提案人:蔡培慧  李麗芬  許智傑  蘇巧慧

五、為了提供各縣市偏鄉小學之充足教育推廣資源,使偏鄉學子有機會親近故宮,豐實偏鄉孩童文化底蘊。有鑒於此,要求國立故宮博物院增加雙倍之偏鄉教育推廣場次,以利偏鄉孩童接受到豐沛文化資源。

提案人:蔡培慧  李麗芬  許智傑  蘇巧慧  蔣乃辛  柯志恩

散會

主席:由於在場委員人數不足,議事錄暫不確定。

繼續報告。

二、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

主席:現在請中研院廖院長報告,報告時間為10分鐘。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非常感謝大院邀請本院來報告業務近況,我今天的報告會就制度、發展、人才及本院現況做簡短說明,因為礙於時間關係,沒有辦法提到所有的現況,可能只會報告到人才部分。

首先我要強調中央研究院的定位,中央研究院是個基礎研究單位,除了基礎研究之外,我們同時兼具國家實驗室及國家智庫的功能。國家實驗室是指我們在做研究時,都會以國家社會整體考量來計劃題目,而國家智庫則會根據國家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給予政府一些政策上的建議,這是我們主要的功能。

在制度方面,大家比較關心的是利益迴避問題,本院去年成立智財技轉檢討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是由院外專家與少數本院同仁組成,去年12月底已經完成總結報告,針對制度與觀念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看法,其中技術移轉所應兼顧的五個面向包括:科學研究客觀性、公共研究資源的公正性、研發成果移轉的合理性、人員的工作忠誠義務及研究受試者的權益保護,這些觀念與制度,在過去幾個月來已經研擬為實施辦法。另外,我們正在成立「智財技轉利益衝突管理委員會」,並設法擴增法務編制,強化法務專業能力,期望透過檢討改進,能夠健全臺灣技轉生態,完善利益衝突迴避相關規範與制度設計。

在學術倫理方面,我們首先要強調學術倫理最重要的是觀念的建立,也就是每個人的心中要有很高的標準,所以去年11月底,本院向全體同仁發出信函,強調學術良知的重要性,特別是著重「質」的學術評核,而不是拘泥於「量」的評比。基於這樣的心態,我們希望能加強同仁,甚至是整個學術界,對於學術倫理重要性的認知。本院對於學術倫理的具體作為包括設置「學術研究誠信委員會」,並修訂本院「倫理規約」及「倫理委員會設置及作業要點」,以兼顧學術倫理並維護研究人員應有之權益。同時也建立學術倫理專屬網頁,讓同仁能有效獲取最正確的資訊。

在發展方面,本院主要的發展方向當然是南部院區,南部院區的定位仍為基礎科學研究,但是不會只限於基礎科學研究,還會與其他學員單位有所鏈結,例如我們會進行產學合作,與經濟部及所屬法人有所鏈結,也會與科技部相關單位有所合作,還有農委會、環保署及其他業界參與,都會藉由這個院區,把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帶到實際社會的應用。

螢幕上這張是南部院區目前規劃狀況的示意圖,南部院區就在台南高鐵車站旁邊,圖片上的E區與F區,在去年以前,本院的規劃只有E區,但因為本院覺得E區不足以構成群聚效應,在獲得政府同意後增加了F區,所以就以這二塊來規劃南部院區。這二塊地區緊鄰台南高鐵站,並在科技部綠能科技研究中心旁邊,鄰近成大歸仁校區及交大臺南校區。接下來這張是院區配置的示意圖,我們初步規劃在二個區域內籌建六個研究大樓,再加上一個學術大樓及活動中心。接下來這張是各景觀角度的電腦模擬圖片,是將來落成之後的可能模樣。

有關南部院區目前的執行進度,本院已經編列105年及106年度預算,辦理E區土地購置及相關先期作業,感謝大院對本案預算的支持。國發會也於106年2月21日邀集相關部會召開南部院區綜合規劃案審議會議,本院刻正依據各機關意見修正計畫書,持續推動院區開發。

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方面,最主要的進度是聯合各進駐單位、業界、學界共同討論,我們也已研擬初步管理機制。螢幕上這張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管理機制規劃示意圖,,最主要是成立聯合委員會,由各進駐單位,包括中研院、經濟部、衛福部、科技部、科技會報等各派代表,聯合委員會有點像公司董事會性質。聯合委員會下設置園區管理會,這個名稱可能會改為營運中心,名稱問題可能會再修正,該會下設執行長,營運中心負責創服育成及生醫轉譯的研究。除此之外,也會有諮詢委員會,向聯合委員會負責建議進駐原則,也就是大原則方向,包括學者專家及業界人士。另外還會成立創服育成審議小組來實際審議進駐廠商的資格,及生醫轉譯審議小組來審議進駐的研究計畫,這些審議小組再透過園區經營管理中心向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透過數次的意見交流,包括召集業界、學界及各進駐單位、部會代表,討論運作方式如何組成,例如聯合委員會的組成原則,也召開業界意見交流座談會,以瞭解廠商所需之儀器、設備及服務需求,期望使園區能夠發揮最大的功效。

在人才培育方面,目前人才延攬待改善的重點,包括研議接近世界水準的研究人員待遇,以及鬆綁傑出研究學者的退休期限,這是著眼於我們主要人才來源為美國,因為美國大學教授沒有退休年齡,如果我們要延攬美國學界就會有點困難。透過這樣的方式,希望能協助提升國內產業界研發水準,建立高階研發輔助產業,改善博士後人才就業不易的現況。在培育頂尖人才方面,有關國際研究生學程概況,目前有534名在學生,分屬44個國家,其中外籍學生333名,這些學生包括來自南亞國家、東協及紐西蘭,已有多名畢業生在畢業後返回本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或擔任教授。目前我們發展的重點包括,與臺灣大學合辦「資料科學學位學程」,與成功大學合辦「轉譯農業科學學位學程」,希望能協助提升國內產業界研發水準,建立高階研發輔助產業,改善博士後人才就業不易現況。

因為時間關係,剩下的部分就不多贅述,請各位委員參考本院所提供的書面報告。謝謝。

主席:現在先處理議事錄。請問各位,上次會議議事錄有無錯誤?(無)無錯誤,確定。

到目前為止,登記發言的委員約30人左右,顯示質詢中研院沒有三兩三是不敢來的。

現在開始進行詢答,出席委員發言時間為10分鐘,得延長2分鐘;列席委員發言時間為8分鐘。上午10時30分截止登記。委員如有臨時提案,請於質詢結束前提出;處理臨時提案時,若提案委員及連署委員均不在場,援例不予處理。

首先請蘇委員巧慧質詢。

蘇委員巧慧: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今天是這會期第一次針對中研院的業務向廖院長請教,方才廖院長在進行口頭報告的一開始就提到,因為時間關係,所以只能就部分重點進行口頭說明,請院長看看本席今天質詢的標題,我想這跟您的想法是不謀而合,剛才院長的PPT摘錄了三大項,就中研院的定位提出相關報告,我相信這是你的期待吧?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是。

蘇委員巧慧:有關於國家智庫部分,其實我非常認同,中研院有國家相當多預算的投入,又都是最頂尖的研究學者,如果這個能量沒有轉換成實際與社會發生關連的知識是很可惜的,這一點您認同吧?

廖院長俊智:對,非常認同。

蘇委員巧慧:院長本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請你簡單跟我們說明美國國家科學院與臺灣中研院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

廖院長俊智:非常不一樣,美國國家科學院與工程院是榮譽性組織,沒有真正做任何研究,只是一個社團,是一群成就很高的人……

蘇委員巧慧:他們能對社會發生實際影響力嗎?

廖院長俊智:這也不見得必然,美國國家科學院有另外成立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負責研議政策白皮書,有時候是受政府單位委託,有時候……

蘇委員巧慧:他們的質與量都比現在的中研院多嗎?

廖院長俊智:是的,因為他們有專職單位專門負責審議,是獨立於NAS與NAE之外。

蘇委員巧慧:有關於這二者最大的不同,我想在此做個結論,不曉得院長是否認同。其實最大的不同就是您剛才所說的,它是獨立機構,所以不需要來備詢,連這12分鐘都不需要。院長笑了,我想你應該滿希望是這樣的制度。

我們希望二者相同之處就是為國家提出建言,這是我今天質詢的主題。院長,我幫忙你研究了一下,我們今天就來做個討論。如果中研院要參與國家政策,就如同你說的要成為國家智庫,目前我看到有三個管道,第一是依法參加「國家科學技術會報」,這個是你一定要參加的,這個沒有問題。

廖院長俊智:是。

蘇委員巧慧:第二是剛才我們不斷談到的,像美國一樣提出白皮書,院長的書面報告中提到,在SARS或禽流感時都有提出,但是我看了中研院所提供的數據,是從97年開始陸陸續續提出的,不只是您剛才提出的建言,其實有13項白皮書,院長有看過這些資料嗎?

廖院長俊智:我看過。

蘇委員巧慧:您對於這些的質與量感到滿意嗎?

廖院長俊智: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研究,可能我們需要……

蘇委員巧慧:從97年到現在,你對於這樣的質與量滿意嗎?

廖院長俊智:可能可以增加,我想我們應該增加,而且也應該要有時效性,政策白皮書通常都是經過數個月,甚至是一、二年的時間來研議,很多時候都沒有時效性了。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政策白皮書提出來之後,與政府政策接軌可能會有些落差,這方面可能需要再加強。

蘇委員巧慧:院長講的比較保守,剛才召委也說了,沒有三兩三是不敢來垂詢中研院,表示大家對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識都非常敬重。我們是教文會,所以我特別對「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建議書」做了研讀,光是摘要部分,坦白講,我必須說中研院做的報告比教育部好很多,而且直接具體點出問題,同樣在培育人才領域部分,中研院的計畫提到的不只是人才領域多元,還直指問題的核心─同質性過高,這是教育部不敢講的部分。如果這份建言書能提供給各部會,這才是中研院的研究產生對社會有實質影響力的部分。所以我很明確的期待,也建議院長,就您剛才所說的,定期定額的提出建議白皮書,中研院能不能做到?

廖院長俊智:是,事實上,我們在二、三天前才召開一個會議……

蘇委員巧慧:我與中研院的想法都很吻合耶,我上次質詢時,你也說二、三天前才……

廖院長俊智:對,我們確實在二、三天前才召開過政策建議白皮書的委員會來研議將來要怎麼做,我們一方面希望增加政策白皮書的研議。另一方面是希望建立與政府間比較短期、有時效性的溝通平台,不過這是我個人想法,還沒有提出於委員會討論,如果能建立這樣的平台,就不用等到大家一致同意做很長的書面報告,這樣有點曠日廢時。

蘇委員巧慧:具體而言,以人口政策建議書來說,上個禮拜國發會及新聞都有提到台灣人口老化,中研院既然有這樣的能量做這個研究,就可以定額提出,比如每3年提出一次人口政策建議書,或者每4年一次,我都可以接受,我認為這是可以確實執行的,而且非常具體,院長能不能明確的將這個建議帶回中研院,在下次報告時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方向已經在啟動?院長可以承諾嗎?

廖院長俊智:這是非常非常好的建議,也是我們想努力的方向。

蘇委員巧慧:好。我認為第三個管道就是行政院法定任務編組,總共有這麼多會報,我幫院長查了一下,在現行行政院法定任務編組中這麼多會報,請問中研院參加了哪幾個?

廖院長俊智:裡面很多會報都會找我們院裡的同仁去……

蘇委員巧慧:其實目前只有參加一個,就是行政院科技會報。

廖院長俊智:那是我個人參加的。

蘇委員巧慧:對,就是只有你個人參加的部分。

廖院長俊智:但是可能有其他研究同仁也會被邀請參加。

蘇委員巧慧:但是我想層級不太一樣,能夠發表意見和提供建議的份量、質量也不太一樣。在此我一樣非常明確建議院長,你就任即將屆滿1年,相信大家對院長的表現及對中研院的領導能力都很肯定,所以您的橫向連繫應該不會是問題。院長在書面報告中提到貴院對於原住民文化有非常多研究,對族群文化也有很多研究,既然如此,中研院是不是也可以參與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如果人文科系所這麼好,文化會報是不是也可以參與呢?更不用提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中央災害防救會報,我很具體的提出這2個,也希望載入紀錄,中研院是不是也能夠參加?

廖院長俊智:是,我非常非常認同這個提案。

蘇委員巧慧:那你覺得什麼時候可以做到呢?

廖院長俊智:我們能夠參與,也希望政府部會能夠邀請我們參與。

蘇委員巧慧:你下次會碰到院長是什麼時候?

廖院長俊智:哪一位院長?

蘇委員巧慧:當然是林全林院長,或者是蔡英文蔡總統。

廖院長俊智:因為我是直屬總統府,所以我會向總統報告,請總統協調此事。

蘇委員巧慧:不知道您下次什麼時候會遇到?最快是什麼時候?

廖院長俊智:很快。

蘇委員巧慧:那我剛剛的建議非常具體吧?有2項。

廖院長俊智:對。跟委員報告,事實上總統也有這樣的想法。

蘇委員巧慧:好,這2項你都可以答應得比較明確。接下來我還是要再問你,也許你不太能夠明確回答,但如果要達到國家智庫的功能,我認為中研院的組織還是有必要調整,上次質詢時我已經提過,中研院的組織是不是能夠達成、所有研究人員的能量能不能展現是一回事,可能有需要調整的部分。但我看到您就任以來成立3個委員會,也特別為了3個委員會的辦理情形羅列如下,為了智財技轉迴避檢討委員會,您甚至花了時間進行口頭報告,並表示一定會依照委員會建議循序辦理;對於法務人員及法務工作檢討委員會,你也說會照著這個方向參考改進之;但是關於民主治理與改革小組,就您的回答看起來就很不肯定了,因為你說你會照著建議事項進行可行性及複雜性評估,在審議研究後就可行部分循序推動。我就想請問院長,如果要達到重新定位等目標需要組織改組的話,照著民主治理與改革小組的建議推動中研院組織改造,其實是相當有必要的,這個可行性有這麼難嗎?

廖院長俊智:不是這樣的意思,在兩個院務會議之前,那是第一個提出的報告,在很早以前就做完了。

蘇委員巧慧:這就是我說我和你的想法都不謀而合,上次我就質詢這個,你就告訴我上個禮拜才剛剛開完會議。

廖院長俊智:確實是這樣子,我們才剛開完會議。

蘇委員巧慧:現在又過了4個月,進度呢?

廖院長俊智:他們的建議或很多東西,我們都不需要改變什麼,只需要改變院務做法就可以,譬如網站要公布,這個我們已經做了,但是有一部分則是牽涉組織法的改變。

蘇委員巧慧:這就是我在跟您討論的部分。

廖院長俊智:這部分確實窒礙難行,我們交給由院士會議成立的組織運作改進小組,現正在討論當中。

蘇委員巧慧:又再成立一個新的小組?

廖院長俊智:不是新的,去年7月院士會議時就已經成立,這個小組正在運作當中,包括12名院士,加上5名院內選出的代表,總共17名委員,討論組織改造。

蘇委員巧慧:到底窒礙難行之處在哪裡?

廖院長俊智:不是窒礙難行,因為那不是我們院本身可以決定的,我們有一個小組是由院士及院內代表共同組成,因為院士會議已經通過,也正在運行,所以不方便在委員會尚未達成共識之前介入做其他事情。

蘇委員巧慧:院長,我相信你是一個很有計畫的人,而且任何計畫都預有期程,所以單純就這件事情,你特別點出窒礙難行、可行性評估等等。

廖院長俊智:不是這樣……

蘇委員巧慧:所以我們就會特別有所質疑,畢竟本席在去年11月已經質詢過這個問題,而且也擬了一個版本,但不是唯一只能使用這個版本,我的中研院組織法版本已經送到立法院一讀通過,我很期待貴院能夠有個版本,到時候可以一起討論,至少在我任內,我的任期也只剩下3年。

廖院長俊智:會很快,去年7月院士會議中成立的這個委員會已經在運作,所以沒有辦法以院長身分或院內任何決議推翻或搶先在結論之前做什麼。

蘇委員巧慧:沒問題,我相信院長有期待的話就會繼續努力,我也相信我不會只有3年,所以我們應該可以認真討論這件事情。謝謝院長。

廖院長俊智:謝謝。

主席(蘇委員巧慧代):請柯委員志恩質詢。

柯委員志恩: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我發現我和蘇巧慧委員不僅同是屏東籍,今天有很多想法也都滿雷同的,包括對於白皮書及編組方面的意見,所以,某種程度上我還滿贊成反滲透法需要立草案,先把我們兩個辦公室的電腦和人員清查一下。

誠如我剛才所提,今天我會就教於院長有關白皮書及基礎研究的部分,但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想請教院長,今年2月媒體曾公告,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博士及非常優秀的姚期智院士先後放棄美國籍,之後就入主大陸國籍,並且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長知道這件事吧?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是的,我知道。

柯委員志恩:我想院長的回應應該也是「尊重」吧?

廖院長俊智:尊重!

柯委員志恩:中研院院士是無給職,我們也認為他們的學術地位應該超越國界,院士需要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之外,當選之後若欲加入其他國籍,包括美國、新加坡等等,並不受到任何限制,只是像這兩位入了其他國家國籍非常優秀傑出的人才,未來回來開會的路途會比較遙遠一點,原因是他們必須依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中研院務必要先幫助他們在移民署網站上申請,最近政府實在是諜影幢幢,目前是兩位,未來會不會有連帶作用變成2位數,我們是不知道,但在這樣的氣氛之下,院長會不會有這樣的擔憂?

廖院長俊智:關於這件事情,我們會在院士會議上討論,首先我要強調,院士選舉辦法並沒有硬性規定需要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特別是選完之後在國籍變更方面,我們沒有這樣的規範。

柯委員志恩:是,我想特別提醒,純粹是李遠哲擔任院長時大力推動院士本土化,也就是那個時候改變了土洋比例,所以希望能有一個更開放的態度。大陸為了吸引人才,不再一味追求「為我所有」,其實更加注重「為我所用」的概念;所以,為了這兩位,根本就是量身訂作「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但中研院目前並無如此考量?

廖院長俊智:我們沒有國籍的限制,所以也不需要有這樣的做法。

柯委員志恩:我之所以特別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院士對總統有絕對建言權,開會參與提案連署,並將意見反映給總統,我只是事先提出來,萬一未來所有院士都因為對岸不斷用各種方法,使得很大比例的院士均為中國籍時,院長就會被迫需要做另外一番考量,我只是提出給院長參考。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柯委員志恩:接下來就是有關白皮書的層面,剛剛蘇巧慧委員已經提到,我就接續他的說法。以前李遠哲院長非常喜歡做國策建言,在100年的時候最多,總共發表10篇,但自104年4月地震災害防制策略之後再也沒有了,我剛剛聽到院長清楚表示,未來也希望能夠成為國家智庫、完全反映社會脈動的方向,我只是要問,院長什麼時候交功課?

廖院長俊智:非常好的問題,正如我剛才所說,我們在2、3天前才開過這樣的會議,目前正在討論經濟政策建議書及農業政策建議書,我們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會因為要重量而隨便提出白皮書,我們concern的是提出這麼多政策建議書到底有沒有作用?我們怎麼樣follow up?怎麼樣讓政府能夠了解我們的意見?意見有沒有落實?假如沒有的話,我們又要怎麼樣追蹤?這是我們現在比較擔心的問題,所以我們不會只為出版政策白皮書而出版。

柯委員志恩:很好,院長,我還可以給你一個建議,等一下聽我講你就會知道,這完全是未來白皮書可以做到的。

先來看基礎研究,我看了你的報告非常高興,因為在一個大餅裡面,你們把基礎研究放在非常顯著的位置,可是所謂的科研經費,你可以看出我們國家整個失衡的比例。10年前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已經非常少了,2006年基礎研究經費只占總體科研經費10.2%,到了2015年剩下8.7%;我們再看美國和韓國,不管怎麼樣,他們都維持在17.6%,幾乎是我們的2倍之多。從數據上來看,你會發現政府其實不太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不只政府不重視,我們看現在學生的反應,排名前10大的系所,除台大物理系之外,其他9個都和工程有關,包括院長這麼優秀的人才,當初選科系也不會選化學,而是選擇化工,對不對?這就表示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應用科學的重視比基礎科學更多。

我們再看一個數據,經費不斷衰退,但總體經費中增加的是技術發展研究經費,2006年占63.4%,2015年甚至成長到68.2%,照這樣的邏輯看來,我們技術自主創新的技術貿易額收支比應該要比較高,可是反映出來的卻只剩下0.26%,這代表我們有這些技術,但技術是從國外買來的。美國也分析出最賺錢的十大行業都和數學有關,和化學、物理等基礎科學有關,但從數據上看來,長期下來我們並沒有著重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的薄弱,進而造成我們創新經濟基礎也是薄弱的。現在有所謂的五加二加二再加一產業創新方案,我都說現在已經變成五加N計畫了,這還是創新經濟,但如果不重視基礎研究,是沒有辦法從基礎延伸出更多,院長,你同意嗎?

廖院長俊智:非常同意,委員大概還記得去年12月初全國科技會議當中我報告了1個小時,主要就是要提升政府對基礎科學的重視,蔡總統聽到了這個說法,也非常認同我的建議,所以年底時他在基礎建設的部分特別加入科學基礎建設。

柯委員志恩:我希望他真的是聽進去了,因為我覺得他後來反映出來的狀況,都還是把大餅的經費投入他們所謂的創新經濟,我個人認為基礎研究和基礎建設是不一樣的。

廖院長俊智:是。

柯委員志恩:我真的不知道蔡總統有沒有聽清楚,但是我的重點是你完全可以帶動。

廖院長俊智:非常同意。

柯委員志恩:所以我建議你的白皮書有一個東西可以寫,就是你可以分析近幾年來國家科研經費的投入,你們有這麼多專家,可以針對基礎研究對於國家技術自主創新的連動度提出總體報告,我覺得這樣中研院才可以帶頭,當你們帶頭讓大學重視基礎研究,然後再從基礎當中創新,我覺得這會是中研院最大的功勞,也才會落實你所說的基礎研究是你非常重視的。我看你都花一些時間在做南部院區的報告,我真懷疑我是在質詢中研院長還是科技部長。

院長,剛剛給你的建議,請你務必考量進去,這才是基礎研究非常重要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看產學合作,目前我們還是「入世」,下午要審查科技基本法,我看到你特別提到利益迴避,成立了COIO及COIC兩個辦公室,並提到要建立健全之技轉生態系統,取代「科學技術基本法」開放兼營商業之修正方向。

廖院長俊智:這部分我來說明一下。

柯委員志恩:可以,但我只是想請問,因為科技部要開放有給職專任教授可以兼職,以及持有股票等等,但目前受到小小的反彈,院長,如果你的技轉在台灣賺不了錢,身價就不會引起大家的討論,對不起,雖然這是你個人的部分,但我還是要說你的身價的確引起大家很大的討論,大家都歸咎於你的技轉及智慧財產權受到非常嚴格的保障,但是否可以將這樣的脈絡放到台灣來?中研院過去是將與利益有關的部分放在研究發展成果管理委員會,現在是將與利益衝突有關的部分放在前面提到的這兩個組織辦公室,院長,是不是稍微澄清說明?

廖院長俊智:首先關於我們與科技部不同調的問題,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剛剛提到那個委員會主要是院外人士和少數院內人士組成的,我們尊重委員會的建議,也了解委員會的整體考量,本院基本上是贊同科技部的做法,強調興利的部分,要鼓勵……

柯委員志恩:所以如果可以的話,你個人也滿贊同老師可以兼任?你自己的立場覺得可以?

廖院長俊智:我覺得是可以,但要適度規範,不能只做一個,忘掉另外一個,兩者要併行,只是看你要強調哪一部分。現在台灣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大家在強調這個部分時,就忘掉另外一個部分,因此產生很多弊病,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兩方面都要同時考慮。就是在興利的同時要防弊,要防弊的同時不要忘了興利,這兩件事情要同時考慮。

柯委員志恩:另外還特別提到要成立一個百分之百的控股智財管理公司,以院長過去的經驗,你贊同台灣也這樣處理嗎?

廖院長俊智:這要視狀況而定,成立智財管理公司恐怕要和每個學校及單位就不同做法商議,這沒辦法有個通論。

柯委員志恩:我認為中研院的角度要進來,畢竟科技部要修訂這個法,其牽涉層面非常廣,很多大學都在看,但誠如你剛才所說,這件事情有兩個層面,說不定未來可以讓我們的產學走向另一個地步,但很多人還是非常擔心。就報告的結論看來,到目前為止,你認為你們和科技部在防弊或興利並沒有任何矛盾點?

廖院長俊智:我想就是大家的寫法不一樣,但意思應該都一樣,大家都希望能夠儘量興利,但同時要防弊,只是看立法時重視的程度有哪裡不一樣而已。

柯委員志恩:我只是期望中研院不要因為前院長的一些狀況而加重防弊的部分,那樣在某種程度上也會產生非常大的寒蟬效應。這是本席要特別提醒院長的,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這是非常好的建議。

主席:請吳委員思瑤質詢。

吳委員思瑤: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是去年6月份就任的,到現在都習慣嗎?

主席(柯委員志恩):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是的。

吳委員思瑤:我看您確實是非常穩健地在領導中研院走出過去的風風雨雨,也在今天的業務報告裡頭看到非常多的改革作為,我要先給你非常大的肯定。

廖院長俊智:謝謝。

吳委員思瑤:我記得非常清楚,當初您回到臺灣出任這樣一個重要任務的時候,有一個8個字的說法,就是:「家中有事、回家幫忙」,本席覺得非常好。家中有事,如何回家幫忙?在您這一年的施政裡面,您治理中研院、帶領中研院的理念是要擴大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是幫助國家社會的需要,化研為用。但是現在臺灣面臨一個非常大的社會認知的歧異,這也就是本席今天破題的「轉型正義」。

對於轉型正義這樣一個社會歧異造成很多被妖魔化的、被政治化的、過當的、不正確的、扭曲的理解,根據我個人的定義,這就是家中有事、就是國家有難!所以我想先從這個角度聽聽廖院長個人對於轉型正義的認知和看法,還有你認為它跟中研院有什麼關係。

廖院長俊智:我想所謂的轉型正義最主要就是不同意見的人能夠開誠布公、坦誠來溝通……

吳委員思瑤:進行公共討論?

廖院長俊智:對,這一點在我們社會做的方式好像不怎麼好,對於任何議題,不管是過去的、歷史性的議題,或是現在社會上正在處理的議題,大家溝通的方式都不是很理性……

吳委員思瑤:您說的是臺灣面對轉型正義的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想先回到最前端,請問您個人對於轉型正義的理解是什麼?

廖院長俊智:我想正義就是正義,我們要堅守正義的原則;轉型好像代表從一個階段進到另外一個階段,它只是一個形容詞,重要的是正義。

吳委員思瑤:恢復正義!

廖院長俊智:對。

吳委員思瑤:那它和中研院有什麼關係?

廖院長俊智:中研院是社會的一部分,特別是學術良知,所以我們特別期待中研院所有同仁一方面能夠堅守學術倫理、學術良知的出發點,同時能夠幫助社會釐清一些不公不義的現象,特別是帶動社會能夠充分溝通,這方面我們各學組,特別是人文組的學者專家做了很多的研究,我們希望藉由事實的呈現……

吳委員思瑤:發揮中研院的研究能量來協助臺灣正確地邁向轉型正義之路!

好,院長,我發現當我問你這種人文社科學類的議題時,你講話都卡卡的,其實你是理解的。但是這也反映了我今天要去挑戰跟想要和您做討論的,轉型正義中研院不應該缺席,中研院有很強的學術研究能量,但所做的卻不夠多!

轉型正義不是政治課題,它不折不扣是學術研究!國際的研究非常多,法理學者泰鐸在1990年提出「轉型正義」這個名詞,到了1995年,由美國政治學者克立茲編輯、美國和平組織出版的「轉型正義:新興民主如何面對先前的政權」問世,確認了「轉型正義」這個新興的學術名詞,而轉型正義不折不扣正是我們唸政治學的人都知道的杭廷頓所說的「第三波民主化」之後非常重要的政治學研究的課題,其實它不止於政治學而已,還包括歷史學、法學、心理學和道德學,所以,從國際的學術脈絡來看,轉型正義是學術、是值得被研究的,它對於人類的學術發展非常重要、必須研究!

在臺灣,也有很多學者開始針對轉型正義做了很多學術研究,其中當然包括中研院的同仁,像吳乃德副研究員就講到,因為轉型正義的過程不同、道德理念不同,各個新興民主國家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世界上大概有21個國家都在歷經轉型正義或者已經實踐了轉型正義,這些國家有的比臺灣更窮、更「落後」,但是非常遺憾,臺灣歷經二、三十年的民主化,在處理轉型正義上所獲得的成就並不值得驕傲!吳乃德有非常多這樣的研究。

另外是施正鋒,他更積極地提出,轉型正義包括法學、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學,事實上更應該整合成為一個「轉型學」。所以轉型正義是學術,不應該過當地被妖魔化!我更要說這是某些政治工作者的心魔啊!我們也要去心魔化、去政治化,就回到學術研究來論述轉型正義!

我們看看國際怎麼做。國際上從歐洲、從德國、從西班牙、從拉美,我們看到很多從軍事政權過來的拉美國家,瓜地馬拉也好、阿根廷也好;我們看到在亞洲,包括南韓、包括臺灣;我們看看包括中、東歐、包括捷克;我們看看世界各國,包括南非,都在歷經轉型正義,其做法不外乎恢復歷史記憶、調查真相,藉由法制健全,包括捷克制定了除垢法,除掉過去的污垢,包括西班牙制定了歷史記憶法,透過真相的釐清、法制的健全,落實在政府組織的改造。我們看到東德成立了轉型正義基金會,我們看到西班牙成立了檔案中心,我們看到南非成立了真相委員會,這都是落實在政府組織的做法。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做民主、學術、人權的教育,甚至可以去實踐文化的觀光,共同面對過去的歷史遺留,這部分德國做得最好,我們到柏林,會去看多少的猶太紀念館、會去看多少的紀念碑,這些都在記憶這樣子不堪的過去,讓我們有更大的能量面對未來。

國際都在這樣做:法制健全→政府組織→人權教育。所以在臺灣,它不是新興事務,它應該去妖魔化、去政治化、去心魔化!我再講一次!

看看波蘭!我今天為什麼特別點出波蘭?因為波蘭特別為轉型正義成立了一個機構,叫做「國家記憶研究院」。我看了這麼多國際的案例,這跟中研院的角色最像。它藉由法律和歷史學的研究,針對波蘭近代1939年到1989年間受納粹和共產黨威權統治下的歷史進行總調查。由這樣一個學術研究機構專門在做這件事,當然就有非常多的學術貢獻。有了這些研究之後,如何化研為用呢?他們就透過教育,讓下一代可以真正受益。我現在秀出來的是一個教具,就是小朋友玩的遊戲,藉由玩這個cards,像撲克牌一樣的東西,讓孩子去認識共產黨統治時期很多奇奇怪怪的組織,包括特務、警察,以及軍階分哪些種,這就是化研為用!其他教育方面的做法還更多,包括出版品、研習和全國巡迴展覽。這是波蘭的案例,化研為用就是這麼回事!

德國更全面地在落實轉型正義,包括追討不義黨產,用來做清理國家債務、振興地方經濟之用,還將其中的20%拿來做古蹟維護等文化工作。所以德國的黨產追討出來後做了非常多的事,因為時間有限,本席不再贅述。回到台灣,促轉條例要開始進行,其有四大任務,包括「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及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處理不當黨產」,新政府已經勇敢去做台灣很早該做而沒有做的事,而新政府、司法院,還有行政院下的法務部、內政部、文化部、教育部等等都總動員,共同來回應這項時代使命,這不是單一政黨的使命,而是台灣做為一個國家,過去沒有面對的,現在是家裡有事、回家幫忙、國家有難、研究人員站出來,而中研院在哪裡呢?今天院長的報告厚厚一本,寫得真的很棒,但是轉型正義並沒有被論述、沒有被提及。

我們是有研究基礎及能量的,吳乃德先生研究了非常多的學術論文,也前前後後的在國內、國際上發表,它可以成為顯學,是台灣站上國際學術研究一個具有相當話語權的、政治學的、跨領域的顯學;陳儀深教授也是中研院一位非常菁英的研究員,更有非常多台灣民主化的研究。的確,針對白色恐怖時期的真相調查,我們已經有非常好的基礎及學術能量,包括法律學研究所,下面還有一個研究群組,就是在處理轉型正義與法律人格,而法律學研究所也舉辦了比較憲法視野下的轉型正義國際研討會;社會學研究所也召開了轉型正義的講座;史語所也辦了相關的研習;還有很多跨所的研究員參與了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的一些學術研究。總之,我們有基礎,但是我們應該做得更多,我感謝你化研為用,配合國家政策,像五加二加二中研院都做了,甚至方才你回應召委時也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提出了經濟政策建言、提出農業政策白皮書給政府參考,為何不能整合人文社科學類的能量,為台灣的轉型正義提供一個好的學術研究給政府做參考呢?還有,去政治化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國際怎麼做,台灣可以怎麼做呢?

院長在報告提到,中研院會積極來做台灣文化研究、客家文化研究、原住民文化研究等等,這些都非常好,而轉型正義應當是21世紀的顯學。方才我提的都是個別研究員或是個別的所所做的研究,本席認為,應該擴大為跨所、跨領域的研究,現在列出的這些都是跨領域當中可以互相結合的,讓其成為中研院非常好的一個研究能量,我們可以領航世界,並做為一個重要學術研究基地。

最後,轉型正義做得好不外乎協助台灣從正確的認知開始,採用正確的手段進而導向轉型正義應有的正向效益,而中研院的任務就是鼓勵這方面的研究,而且鼓勵跨所、跨領域的研究,然後以這樣的研究能量邁向國際,尋求國際合作。換言之,你們對內可以端出一本很好的轉型正義政策白皮書,告訴新政府或是未來的政府,不管由誰執政,正確的轉型正義應當有哪些手段,比方說去政治化、去對立化、去妖魔化進而達到轉型正義的正向效益,這將會是一項對世界人權重要的學術貢獻。

廖院長俊智:委員這是非常好的建議,我們會在既有的基礎下繼續往前邁進。

吳委員思瑤:現在已經有基礎了,只要你push一把,就可以導正過去我所說的重理工、輕人文,我們讓轉型正義的學術研究在中研院當中可以邁向國際,最重要的是讓社會對立因為學術的研究而獲得緩和。

廖院長俊智:非常贊成。謝謝。

主席:院長不要一直說贊成,3位委員都提出了白皮書的要求,所以麻煩你計算一下何時才要交功課。

請張廖委員萬堅質詢。

張廖委員萬堅: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方才院長很嚴肅的站在那裡聽了吳思瑤委員的論述,尤其關於轉型正義的部分,使得你一直沒有機會講話,對於吳委員所提在轉型正義中中研院扮演的角色等等,院長有何看法?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吳委員說得非常好,轉型正義是學術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們希望是由下而上的自由發揮,所以我們會鼓勵研究同仁針對目前社會的問題來加以研究,的確,轉型正義是目前社會很關切的一個議題,而我們也不是做得很好,造成社會有很多的對立,特別是在各種議題上,社會沒有辦法用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來面對。

張廖委員萬堅:你可否用比較超然的態度來表達意見?

廖院長俊智:藉由學術或許可以釐清事實的真相,然後帶動社會的對話,加強社會的溝通。

張廖委員萬堅:中研院是國家級的智庫,對於國家重大的政策、正在面臨的問題及困境,可以超然於其他的單位,提出比較專業的學術意見,進而帶動社會的對話,而非對立。

廖院長俊智:對。

張廖委員萬堅:如果這個定位你可以做得很清楚,則國家定位就非常清楚了,中研院身為國家的智庫,必須提出很多的建言,之前的李遠哲院長,甚至更早期的院長,對於發生的政治事件、國家走向或是一些重要爭議,他們也都會站出來說話,而且大部分都是擔任烏鴉的角色,也就是會對國家提出建言,也許話不是很好聽,因此,身為國家的智庫,則院長比較傾向當烏鴉還是喜鵲呢?

廖院長俊智:我會就事論事,無論是烏鴉或是喜鵲,都應就事情的本質來進行討論,該說的就說、該堅持的就堅持。

張廖委員萬堅:舉例來說,最近的一例一休爭論不休,還有人說這是四輸,即政府輸、勞方輸、資方輸及消費者輸,請問院長有無注意到這個問題?

廖院長俊智:確實這項制度在推行之初產生了沒有辦法適應的狀況,就像很多制度一樣,剛開始推行的時候是有一些細節的地方需要慢慢修正,所以我期待政府在這方面能夠一面做、一面修正。

張廖委員萬堅:產業界表示此舉缺乏彈性;勞方則表示資方會有對策,所以勞方並沒有受益;百姓則認為萬物俱漲但薪水沒有漲,所以就是大家都輸。基本上,之所以有這項政策的形成,是有一定的過程,院長回台灣應有好幾個月了,相信也面臨很多的問題,包括人才的問題在內,據統計,國內博士大概有三分之一在未來5年內是想要出國的,可是出國之後10年內想回國的人數高達9成,這代表著什麼呢?此外,35歲以下的新生代博士,有一半想要出國,對於這個現象院長有何看法呢?

廖院長俊智:一方面我們鼓勵年輕人到國外去看看、多學習,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夠把好的人才留在國內,並且吸引回國,這兩方面都要做。

張廖委員萬堅:這就是問題了,怎麼吸引回國?出去的其實想回來,可是很多人後來還是選擇不回來。記得二十幾年前我在媒體服務,那時候中研院開國是會議及很多會議,我們去採訪時發現很多海外院士都很想回來,但是國內的研究環境、投入學術的預算(剛才很多委員也提到這個問題)都有限,他們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入選院士,所以這個問題要好好的和國家領導人(總統也好,院長也好)討論。現在我們說要南向,也要吸引東南亞的人才過來,為什麼他們不去美國,要來台灣?我們幫他們訓練好了,為什麼他們要留在台灣,而不是幫他們訓練之後,他們也出國了?針對這整個問題,院長該扮烏鴉的時候也要扮烏鴉。

廖院長俊智:這確實是目前我們和總統討論的重點之一,有關人才的培育及基礎科學建設都是大方向……

張廖委員萬堅:好,我們現在回到院內你回來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中研院以中研院名義申請成立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郭台銘先生因為他的夫人及弟弟都是死於癌症,於是他大手筆投資100億,甚至是無上限要投入基因研究,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設立於101年至今,我們在審預算時就說這個執行得太慢,因為遇到一些問題。去年11月16日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發生了一些問題,在未經中研院核可的情況下違法向各大醫院蒐集交換疾病檢體,因為違反事證明確,於是要求下令暫停該計畫,這是去年11月中發生的,院長知道這件事情嗎?

廖院長俊智:非常清楚,事實上這件事情是個誤會,當初設置時有兩個監督機構。

張廖委員萬堅:兩個都送了?

廖院長俊智:對,因為不同時期訂定的兩個法規橋接不很完善,以致產生這樣的爭議,但不是真正的問題,裡面牽涉到的問題我們儘量改,據我了解,問題已經解決了。

張廖委員萬堅:籌設的目的大家都知道了,至於整個資料庫的進展,到現在已經蒐集了將近8萬份,有7,000多份還在追蹤。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是很重要的,尤其我們很重視生技研究,這是最基礎的資料蒐集,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英國,他們已經蒐集到50萬個檢體,也成立法人獨立機構。依照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衛福部成立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倫理委員會(EGC),當時提出計畫申請時也送中央研究院機構審查委員會(IRB),而11月16日我們在媒體上看到這兩個單位為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審查權爭論不休,兩個單位的角色不清楚,資料庫也很強硬的反擊,認為兩個單位都要送資料,不就變成有兩個老闆嗎?權責不清,到底該怎麼樣被管制?現在院長能不能回答我?

廖院長俊智:可以。

張廖委員萬堅:責任到底弄清楚了沒有?

廖院長俊智:這件事情已經解決了,請副院長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負責這方面。

主席:請中研院劉副院長答復。

劉副院長扶東:主席、各位委員。衛福部開了幾次溝通協調會議,已經很明確釐清,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或是任何生物資料庫的監理單位就是EGC,因為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資料都可以釋出。至於研究人員或學者們如果要做研究就要經過IRB,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成員要做研究也要經過IRB。

張廖委員萬堅:所以都已經弄清楚了,就像這張圖片所顯示的一樣?

劉副院長扶東:沒錯。

張廖委員萬堅:每個機構若要成立有關人體生物研究的單位就由EGC管理,原來學校的倫理委員會另外會有一個審查研究計畫。所以應該都很清楚了?

劉副院長扶東:對。

張廖委員萬堅:衛福部的結論已經送中研院,中研院IRB回覆了嗎?

劉副院長扶東:是,中研院也已開了2次協調會。

張廖委員萬堅:同意了嗎?

劉副院長扶東:是,我們已經得到協議,包括以後能夠怎麼樣做得更好、溝通,這些都已經開始做了。

張廖委員萬堅:我會提出這個問題,因為這滿重要的,其實台灣有很多人才,以前在當醫生,更高級的是做醫學研究,現在生技產業變成台灣很重要的未來產業,這些都相關,是最基礎的,我們本來就比別人落後,未來5年資料蒐集要達到20萬份,院長、副院長,你們是否認同如果將來採集樣本達到20萬份時,能夠仿照英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

劉副院長扶東:這也是我們在討論中的。

張廖委員萬堅:99年的時候聽說本來要朝這個方向,如果這樣就不會發生那個爭議。一開始當然會有波折,大家對於研究團體或者主持計畫者的信任度等會有各種方面的問題,當然沒有一下就同意,但現在就朝這個方向發展,你認為怎麼樣?

劉副院長扶東:我們現在計畫中,在生技園區建立之後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會進駐,那時也是討論成為法人化的合適時間。

張廖委員萬堅:謝謝副院長的回覆。

請院長多注意,這是一個在院內發生的問題,你回來之後面臨到很多問題,包括中研院的定位問題、在國家重大事件上扮演的角色問題等,但我還沒看過你對這些事情發表什麼意見,我想你回來到現在還是認真的……

廖院長俊智:委員是指Biobank這件事情?

張廖委員萬堅:對,我想你會支持。

廖院長俊智:我非常支持。

張廖委員萬堅:我是說在國家重大事件方面,我還沒看到你扮演的角色,大家對你有期待,也不願意讓你專業的角色過度政治化,不過,該要扮演的角色還是要扮演。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張廖委員萬堅:不管是過去中研院扮演的角色或未來要扮演的角色,都一樣,謝謝。

主席:請何委員欣純質詢。

何委員欣純: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剛剛有委員問到一例一休的問題,我倒是不覺得中研院能夠立刻針對政府一例一休政策提出什麼建言,因為一時半刻大家都在適應當中,媒體報導好像院內也在適應當中,院長知道這件事吧?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是的。

何委員欣純:目前中研院受勞基法規範的約聘僱人員總共多少人?

廖院長俊智:有四千多人,這個問題請人事室王主任回答。

主席:請中研院人事室王主任答復。

王主任永大:主席、各位委員。我們現在有四千多人,其中有一千多人是承辦計畫的。

何委員欣純:不管是不是承辦計畫,只要適用勞基法的約聘僱人員總共有四千多人是不是?

王主任永大:是。

何委員欣純:涉及新修訂一例一休有關特休及排班問題是業界及民眾討論最多、認為最困難的地方,院裡面有沒有遇到?

王主任永大:報告委員,我們一直都有跟勞動主管機關溝通,至於到底……

何委員欣純:不對喔!主任,你不是要跟勞動主管機關溝通,這個問題是要先和院內受勞基法規範的約聘僱人員溝通才對。

王主任永大:有,我們的勞資會議會去談這件事,但到底怎樣排休才會符合勞基法的規定,現在因為施行細則還沒定,也還沒有正式的解釋,所以……

何委員欣純:過去一例一休之前你們都怎麼排?

王主任永大:之前是由勞工要請休假時提出,因為這次勞基法規定要事先告知勞工本身今年度有多少休假且要排定,至於要怎麼排定的問題,現在就是法規跟事例都還沒有出來,所以我們目前是按季排,不過並沒有強制,到時候勞工如果在年度終了或當中臨時離職沒有休完的話,我們還是會依照規定給不休假工資。

何委員欣純:不管是用年度或是歷年來排,anyway都不會是中研院發文中提的「按季來排」,你懂本席的意思嗎?現在外面爭議的是所謂勞工的特休假到底是一整個年度按照年度來排,還是按照勞工到職日的周年來排?就是所謂的年度和歷年,是不一樣的。所以外界對一例一休要求勞動部解釋的就是這方面,絕對不是你們發文中指的「按季來排」,光是這個發文動作指出這四個字「按季來排」就已經違法了。

院長,今天一例一休不管有沒有休,有關特休排定的制度,事實上你們不應該發文說用按季來排。

廖院長俊智:這是委員要我當烏鴉的部分,我現在開始當烏鴉。

何委員欣純:本席就是希望聽到你對一例一休的看法。

廖院長俊智:這件事情是政府或勞工主管單位希望釋出對勞工的福利,要改善勞資雙方關係,可是我們看到的是反而吵得更兇,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雙方沒有互信,我們不應該再爭執於詳細的detail像如何排休的問題,而是要利用這個機會促進勞資關係,大家要注重工作的品質而不是工作的時數。有些人上班一整天沒做什麼事,跟沒有上班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是要重視工作的品質,希望透過勞基法的修改,能夠提升工作品質及總體的競爭力,而不是大家侷限於怎麼排、怎麼休、該不該休、該不該有加班費,該給的我們中研院絕對比勞基法給得優厚,這是我個人的感覺。我們寧願用這個制度來促進勞工、甚至所有員工的競爭力及工作效能,這才是重點。

何委員欣純:謝謝院長,你的這些心聲事實上也是產業界的心聲,不知道你是否可把這些心聲及意見轉達給總統知道?

廖院長俊智:我會,沒問題。

何委員欣純:除了轉達給總統知道,有機會也要給林院長知道。身為全國最高的學術單位,連院長都有這樣的心聲。一例一休的政策方向是對的,我們支持並要維護勞工權益,但有一些detail的部分,如同您說的,尤其你也在美國待過那麼久的時間,我相信你也有美國的經驗,其他國家的經驗都可以拿來讓大家理性討論。

我們也都要求勞動部針對未來是否有配套不足的地方,包括施行細則趕快訂出來,配套也要趕快說清楚,這部分我們都同意,甚至很多縣市包括台中市長也說,函釋配套還不足以完整解釋時,也不要排除未來修法的可能性。本席非常高興聽到院長的意見,因為我也注意到中研院內部也發生這個問題,剛剛是院長的心聲,但是問題解決了嗎?

廖院長俊智:最主要的解決是針對勞資關係,我們希望所有的員工在中研院也好、其他單位也好,都能夠很敬業地作自己的工作。

何委員欣純:當然呀!

廖院長俊智:該有的福利及假期我們絕對不應該少,也絕對不會少,這是最主要的方向。我也很同情勞動部和行政院,這確實是很難制定的事情,等於是穿著衣服改衣服,不能一味地責難立法單位跟行政院。

何委員欣純:我們立法的方向是對的。

廖院長俊智:希望整個社會一起來研擬怎樣把這件事做得更好,一面做一面改。

何委員欣純:院長可能不知道,請問主任,上次你們被爆料之後,現在對於怎麼排定員工的特休假這件事到底有沒有解決了?有沒有跟勞動部請示?

王主任永大:其實我們事先有在溝通,勞動部的講法是只要不是一次性或排了以後不能改,原則上就符合規定,我們所謂的按季排並沒有強制每季要排幾天,我們也強調如果員工需要或雇主因為業務需要而調整,都要彼此溝通協調。誠如剛才院長講的,到最後如果沒有休,我們還是會依照規定給予未休假加班費,而且有關特休假,我們已經改用歷年制的概念,這是優於勞基法的歷年制,這樣的話我們整個機關4,000多人才能作一體的管理。

何委員欣純:我懂,本席相信中研院給我們員工的待遇絕對會優於勞基法,本席現在是問這件事情爆出後,你們有請示勞動部,勞動部給你解釋之後,你現在是怎麼解決?請你分享一下,也許可以提供給其他業界作為一個典範,總是連中研院碰到問題,而勞動部也解釋了,你們怎麼解決與面對?

王主任永大:因為目前是台北市政府勞動局請我們答覆,我們已經答覆了,但勞動局還沒有正式回覆我們,這樣的做法到底有無爭議,該如何做才是符合規定。

何委員欣純:你們有去找台北市政府勞動局瞭解嗎?

王主任永大:因為我們位於台北市,屬台北市政府勞動局管轄。

何委員欣純:我知道,本席告訴你,勞動部依照法令指出中研院如果把所要的方式明訂在工作規則中,經過勞資協調取得大家同意此工作規則,並且要經台北市政府勞動局核備後就不違法。

王主任永大:這個程序我們目前正在做。

何委員欣純:希望你們的典範可以分享給其他的業界,我們也非常高興聽到院長對一例一休還是有一些看法,我們希望一例一休的立法方向是對的,是要促進勞動權益與其福利等等,提升整體職場的勞動品質,但是有一些配套不足或是施行細則該補足或要完善的,我們當然是期許勞動部能儘快。

接下來最後一個問題。請問院長,臺大的論文抄襲事件,應該不算抄襲,而是臺大的論文涉及到校長跟郭教授等人的研究團隊,好像疑似有違反學術倫理或疑似圖片造假的事情。本席記得去年發生時,你馬上發一封信給中研院院內的同仁,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是的。

何委員欣純:本席想請問院長,你有沒有注意到臺大這件事最近有好幾番好像連續劇的演出?你知道嗎?

廖院長俊智:是的。

何委員欣純:表示你有看到相關的報導,你的看法如何?本席覺得很納悶,我不是學術圈的人。以中研院的高度,而且院長在事情發生當時,你有期許同仁們以及對於全台灣的學術界中,而發了一封信是關於學術倫理及對於自己的學術研究要如何的自重、重質不重量等等的論述。

有關臺大這件事,現在又有一個美女教授跳出來說:他們統統要拿她當墊背的,統統都在欺負她一個弱女子。本席怎麼覺得學術界的學術倫理調查搞到後來怎麼會變成這樣?院長您個人覺得呢?

廖院長俊智:首先,我想我們先從大方向來講,我要重新呼籲全國的學術機構及工作者重視學術倫理,我們也瞭解到學術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好的現象在社會上變成了習以為常。因此,我們要以制度面來改革這些不好的現象,不能因為已經做了很久,大家就繼續這樣做。

何委員欣純:可是今天台大的這件事是在台大自己成立的委員會調查過程中,被調查者又認為說不公,有裁判兼球員、球員兼裁判的情況。

廖院長俊智:對於台大調查的程序細節,我沒有很深入的瞭解,因為我們不是主管機關,但我們也期許,假如這件事發生在任何一個單位,都應該要以很公正、公開的態度,確實做到利益迴避的原則,做一個公平、公開的調查。我從報載也得知,這個案子現仍由教育部、科技部在審理,台大的調查結果只算是初步的調查報告,也尚未結案。

何委員欣純:我問你這件事是因為科技部跟我說他們要成立一個研究學術誠信的辦公室。

廖院長俊智:是的。

何委員欣純:這個辦公室未來能雖然不能說是以下對上的管理,但會針對台大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審慎地評估其調查過程及證據是否合宜、屬實,因為你也在你們的檢討學術倫理具體作為方面提到要設置一個學術研究誠信委員會。

廖院長俊智:對,我們有不同的單位。我們有一個辦公室,功能在幫助學生取得包含教育宣導等資訊;另外一個是學術倫理的規約,也有學術倫理的審議小組,假如發生學術倫理的事件而有人申訴時,我們要如何依照規約、辦法處置,這些我們都有準備。

何委員欣純:請你們給本席一份書面報告,也許這份報告未來對於科技部成立這個研究誠信辦公室機制的設置會有一點點幫助,大家共同努力。謝謝。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主席:請陳委員亭妃質詢。

陳委員亭妃: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先請教你一個問題,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現在的進度如何?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我剛才報告過,我們已經送了規劃案,國發會在2月21日左右已經開了審議會議,告訴我們關於各部會的建議,現在正在根據各部會的意見修改我們的規劃案,我們會儘速把案子送進去,開始……

陳委員亭妃:院長,我是問你現在的進度。今天是幾號?

廖院長俊智:15號。

陳委員亭妃:我是問你現在的進度。

主席:請中研院施秘書長答復。

施秘書長明哲:主席、各位委員。報告委員,我們現在正在等行政院正式來文,之後就會把回覆評審委員的……

陳委員亭妃:2月21日國發會邀集相關單位開會討論,在3月13日將結論函送行政院秘書長。

施秘書長明哲:對。

陳委員亭妃:現在你們在等這個回文?

施秘書長明哲:對,但我們已經大概知道我們需要回答的內容,答案也已經準備好了。

陳委員亭妃:你們有沒有去追這張文?既然都已經是一個程序而已,2月21日其實已經比你們預估的時間晚了。

施秘書長明哲:對。

陳委員亭妃:你們原本預估今年3月份就要徵選建築師,對不對?

施秘書長明哲:這些動作我們其實都已經在準備……

陳委員亭妃:準備嘛?

施秘書長明哲: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同時在做幾件事,等行政院正式來文,我們馬上就會回答。

陳委員亭妃:馬上回答完之後……

施秘書長明哲: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就是行政院的行文……

陳委員亭妃:對,但我就告訴你,國發會在3月13日已經轉給行政院了,你們要不要去瞭解一下這張文何時會回到中研院?中研院準備好的文送出去後,下一步呢?

施秘書長明哲:下一步要準備的環評資料,我們已經在蒐集了,徵選建築師的文件也已經在準備,所以,只要行政院正式通過,我們馬上就會……

陳委員亭妃:你們原本預定要在3月份徵選建築師,今天已經是3月15日了,我的資料都是你們給的,所以我現在讓你再修正一下預定的進度,我們從之前開始來看,從101年送計畫到103年正式核定,光是那8,800萬元也是硬擠出來的,當時我們跟陳建仁副院長、翁啟惠院長一起在推,大家都很清楚這個過程是相當辛苦的,當時行政院多次退案,當然行政院的角度與態度有所保留,但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始終不放棄,行政院終於還是核定了,也終於在105年編了8,800萬元,雖然整個計畫都還在走,可是總是核定了。記得院長到台南時,我一直拜託中研院,這個時間要抓得很緊,因為抓不緊的話,今年可能來不及發包,恐又得再拖一年。總統也說了,他做這個是要吸引國際人才來台南,要把最好的人才留在在地,且未來要打造一個學術研究的基地,甚至創新、研發其整個生態性的未來。所以,中研院南部院區對台南整體研究能量的擴張是有很大影響的,加上沙崙的綠能科技城,這是我們很高的期待,也拖不得啊,時間一定要抓得非常緊!請教中研院,你們現在在等行政院的函,則預計何時開始進行徵選建築師的動作?現在就讓你們再修整一下預定的進度。

施秘書長明哲:我們現在預計4月份徵選建築師,106年12月完成全區的規劃及第一棟建築物的設計工程發包,至於第一期其他三棟建築,我們預計在107年12月完成建築設計及工程發包,109年12月完工;第二期的話就是111年開動。至於環評部分,我們已經跟台南市政府溝通過,預計在106年5月時把案子送台南市政府,因為該處已經是一個產發區,所以,預計在106年11月應可通過,時程上的話,應該在今年年底可以發包。

陳委員亭妃:今年年底一定要發包!一定要發包!因為沒有發包再延到明年的話,整個時程又要再拖一年。你們現在時程延宕一個月,但並不是說只拖了一個月,而是拖了一個年度,整個時程又將再延宕一個年度,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你們原本預計要108年12月完工,今天如果沒有把時程抓緊,有可能就變成109年才完工,109年完工的話,你說:好,我1月完工。我告訴你,只要跨過年度,你們的壓力可能就沒那麼大,不管1月、2月,反正你們都是109年完工,可是這跟地方的發展卻是差很遠的!院長,本席為什麼會如此重視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的進展,我相信我們努力了那麼久,我們不希望就在這最後階段,只因為我們的時間沒有抓緊,就讓它延宕了。院長,拜託一下。

我再就教院長,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未來的定位有三個方向,一個是農業科技,一個是循環永續,一個是臺灣文史,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也很重要,就是它必須跟我們的產業結合。當時在推動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因為臺南等南部地方的農業、傳統產業非常重要,所以當你提出農業科技、循環永續、臺灣文史的時候,這些都跟現在臺南等南部的發展息息相關,可是我們希望對於產業這個聚落,應該要加重它的比例。

廖院長俊智:這一點很抱歉,可能我的講法不太一樣,但大致方向跟您的想法是一樣的。我要強調中研院的定位是基礎研究,所以我們希望帶動產業的升級、帶動產業長期的發展,並不一定要看短期的效益,所以我們會跟科技部、跟經濟部、跟其他學園單位有所區隔。我贊成跟產業連結,但是我希望我們跟產業連結的方式是帶動……

陳委員亭妃:研究啊!你們帶動的是研究能量啊!

廖院長俊智:對,沒錯,這個我非常同意。

陳委員亭妃:院長,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從開始到現在,對於它的定位,你不一定會比我更瞭解。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在推動的時候,其實我相信它有很多故事,對於它的產業能量和研究能量,我們都希望能夠把我們的傳產包括農業,將研究能量轉嫁在產業就是升級啊!否則我們把研究能量轉嫁給產業要做什麼?就是轉型跟升級嘛!這才是南部為什麼要去爭取中央研究院重要的關鍵,我們現在也希望跟我們的南部地區產業,包括南部科學園區、臺南科工區等幾個地方的產業,如何跟他們整個研究能量去結合。

廖院長俊智:這點就是我剛才提到有點落差的部分,假如我們建議10年之後他們升級,但目前一般產業通常看到的時程都是2年、3年,最多到5年,所以我們會做一些少部分的連結,但我們主要還是希望能夠對南臺灣或整個國家整體的科研發展,促進10年左右的產業升級,以這樣的角度,才能跟其他部會、學園單位做有效的連結。我非常同意要幫助產業,只是可能我們的時程不一樣。

陳委員亭妃:院長,短期、中期、長期是我們跟產業之間整合跟分工的關係,也就是在整個升級的部分,到底我們要把產業的標準跟目標定在哪一個位階,本來就是我們跟產業要去合作、整合的事情,我強調的是這個部分。你當然不可能在2年內就把某一項研究搞出來啊!不可能啊!當然要看它的前瞻性、未來性在哪裡,我們的研究不是如此嗎?

廖院長俊智:是的。

陳委員亭妃:不就是這樣嗎?

施秘書長明哲:報告委員,我來補充……

陳委員亭妃:這也是國發會要求你們中央研究院所提出的發展定位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這是國發會裡面的一個發展定位的內容,也就是希望你們能夠補充,在整個南部院區進行與南部地區既有相關產學研究資源間的整合與分工關係,這是資料上所寫的,可見院長沒看。

廖院長俊智:不是,我有參加這個會議,我也針對這個議題提出很多意見,那個會議是我親自參加的,所以我非常瞭解。

陳委員亭妃:是啊!所以我剛才講的都是這個重點。

廖院長俊智:我可以找機會再跟委員仔細解釋我們的想法,可能跟其他委員的定位……

陳委員亭妃:所以你們的想法跟國發會又有點不同?

廖院長俊智:不是這樣的,是用詞不一樣,但是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

陳委員亭妃:所以對於國發會發展定位的部分,你們不認同嗎?

廖院長俊智:不是這樣……

陳委員亭妃:所以你要小心喔!我提醒的是,我都尊重中研院,我也尊重你們未來跟產業發展的合作關係,我們要的是如何協助產業,讓你們的研發資源能夠帶動產業的升級。但是我必須提醒,今天國發會有這樣的資料報告,不要到時候中研院寫出來的又跟國發會的定位有所不同,我不知道是國發會對還是中央研究院對,然後最後又拖到時間,我比較強調的是這個時間點。

廖院長俊智:不會,我已經跟國發會的主委、副主委都溝通過了。

陳委員亭妃:好,不要拖到時間,希望趕快在4月份能夠完成所謂的建築師遴選,然後在今年可以看到第一期發包,這才是最重要的,把你們的定位定得更清楚,協助我們的農業科技與傳統產業,甚至是我們的臺灣文史、循環永續、綠能科技,去做一個最好的開發,謝謝。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委員的建議。

主席:等一下李委員麗芬質詢完畢後,我們休息10分鐘。

接下來請蔣委員乃辛質詢。

蔣委員乃辛: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今天是業務報告對不對?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是的。

蔣委員乃辛:不是解凍案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不是。

蔣委員乃辛:我發現你好像希望趕快把預算解凍是不是?

廖院長俊智:我希望把事情做好。

蔣委員乃辛:因為我跟中研院要一些今天業務報告要用的資料,結果你們給我的資料最後一句話寫:「敬請同意動支本預算。」好像今天已經開始解凍預算了,請院長不要那麼急好不好?不過送資料來的時候,麻煩注意一下,我們要的是質詢的資料,不要把解凍預算的資料拿給我們,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

蔣委員乃辛:從院長上任到現在,聽說你經常去總統府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對,有去了幾次。

蔣委員乃辛:一共去了幾次?

廖院長俊智:我不太記得了,是有去……

蔣委員乃辛:聽說一個月左右就會去一次。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好像比一般的部會首長都要多?

廖院長俊智:因為我們是總統府的幕僚,總統有……

蔣委員乃辛:中研院是學術研究機關,並不是業務主管機關,有很多政策的推動需要向總統報告或有總統指示,可是學術機關是自由的,所以基本上照常理來講,有必要那麼密切,甚至比部長還要密切嗎?我想請問院長,你跟總統見面的時候都談些什麼?

廖院長俊智:因為總統希望能瞭解學術發展的方向跟中研院學術的成果,所以每次見面的時候,總統希望我能會同幾位院內同仁、幾位院士向他報告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跟研究的成果,同時我也借用這個機會,向總統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對基礎研究投資的重要性,像這樣的政策性建議,剛才也有很多委員提出來了,我們是在討論這樣的事情。

蔣委員乃辛:基礎研究、學術研究有幾個很重要的因素,包括資金、研究環境、人才培育等等,那現在中研院的資金夠不夠?

廖院長俊智:我想有些地方是可以再加強,有些地方是可以再精簡,所以是資金配置的問題。我們有多少錢,能夠做多少事情,當然還有其他事情我們想做、我們應該做,但是因為沒有經費,我們也有很多例子。

蔣委員乃辛:那工作環境呢?

廖院長俊智:工作環境也是一樣的狀況,工作環境永遠都是可以加強、可以改善的部分,但是國家的財政就這麼多,我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資源全部都放在同一個地方。

蔣委員乃辛:那人才培育呢?

廖院長俊智:人才培育確實是國內最重要的一個發展的瓶頸,中研院在這方面希望能夠結合國內其他的學研單位一起來改善我們的研究環境,培育培養人才的架構。

蔣委員乃辛:如果只是像你這樣講幾句話的話,那根本就不需要去總統府六、七次、那麼多次了,對不對?所以基本上你應該要有你的方向跟需求,或者是反映跟建議,那總統有沒有接受你的意見?有沒有去落實?就以人才培育來講,說實在的,從翁院長到現在的你,我每次質詢的時候幾乎都有提到人才培育的問題,可是我們的人才培育到底有沒有在落實?有沒有在做?我記得我上次在這邊有請教過院長有關人才的問題、攬才的問題,院長當時的回應是說,臺灣想要攬才不能只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而是應該要全面的提升研究的環境,調升教授的薪資,而不是他們一回臺灣就被當成是肥貓或者成箭靶,這些話你有沒有跟總統講過?

廖院長俊智:是,我們現在正在討論這樣的問題。

蔣委員乃辛:如果你有跟總統講過,那總統有沒有回應呢?因為像你講的這些問題,只有總統能夠解決,別人沒有辦法能夠解決。

廖院長俊智:對,沒錯。

蔣委員乃辛:那總統有沒有回應?

廖院長俊智:總統當然有回應。

蔣委員乃辛:那他是怎麼個回應法?

廖院長俊智:詳細的狀況因為涉及很多。

蔣委員乃辛:涉及國家機密?

廖院長俊智:不是涉及國家機密,因為這件事情不是一個人說了就算,也不是能夠很快解決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們大家都希望可以全面調薪,可是國家的財政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都希望可以加強基礎建設,可是要從哪方面來加強?怎麼加強?要怎麼落實這些東西?這些都不是馬上就可以達成的目標,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儘量的溝通,特別的是,中央研究院並不是行政單位,我們必須要透過很多的溝通來了解國家的施政狀況,然後才能夠提出比較具體、中肯的建言,所以這要有很多雙向溝通的管道,一方面我們要跟總統介紹我們的研究成果,總統對這方面也非常的有興趣,所以總統也特別跑來中央研究院看我們的歷史文物陳列館,也就是因為我們這樣的介紹,所以他才了解到我們精采的研究結果,同時總統也有提到,因為我有跟總統報告過科學基礎建設的重要,所以總統在去年年底的12月31日所提到的基礎建設裡,其中就有包括科學的基礎建設,以前一般人講到基礎建設,講的都是鋼筋、水泥式的基礎建設,但總統也特別的把軟體方面的基礎建設,譬如說:科學的基礎建設,就是看不到的建設,他也把它當做基礎的建設來宣示這是國家需要長期發展的方向,而不是為了炒短線,這樣的成果就是我長期跟總統溝通跟討論後出來的成果,但它是不是可以馬上落實呢?我覺得這種事情也不是馬上說要做就能夠做的。

蔣委員乃辛:如果不能夠馬上做或是落實,而且又沒有進度的話,那就像你今天在這邊跟我們講,我們聽完後,就只是這樣子而已,那你只要來立法院做業務報告,再透過媒體讓總統知道就好了嘛!所以你應該要怎麼去解決?因為你上次詢答的時候也講過,你說臺灣的教授薪水太低,來臺灣工作之後,到了65歲又會被強迫退休,所以臺灣想聘請優秀的外國人才,想都別想。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那總統應該要重視這個問題啊!

廖院長俊智:是,總統非常非常的重視這個問題。

蔣委員乃辛:我們今天要攬才、留才、育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特聘研究員的起薪是28萬元,可是為什麼還會少掉2個?對不對?其他的研究員的數量也沒有再增加,問題到底是在哪裡?如果真的是像上次院長所說的這些問題,總統就應該考慮到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對不對?可是何時可以處理?如果過幾年後,問題還是一樣的話,那真的就只是聽聽而已嘛!對不對?那中研院還是只能維持這個樣子,難怪院長現在急著在其他的資源還沒有來之前,希望立法院凍結的預算能夠趕快通過,所以今天的業務報告也把解凍的相關資料給我,是不是這個意思?

廖院長俊智:不是這樣子的,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政策、制度的形成是需要很多的溝通、討論跟理解,特別是總統並不是行政院長,我也不是行政院長,所以我們溝通了解之後,我們還需要跟……

蔣委員乃辛:總統雖然不是行政院長,可是很多政策的決定都是在總統府開會的,哪一個不是?年金制度的改革也是在總統府開會的,一休一例也是在總統府開會的,哪一個不是在總統府開會討論的?所以今天總統府根本就是已經兼任行政院長了。

廖院長俊智:不是這樣子的,總統……

蔣委員乃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要處理的話,他就應該要馬上處理。

廖院長俊智:所以總統有責成……

蔣委員乃辛:因為中研院是學術的研究機關,而就像院長剛才講的一樣,基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給資金,一定要改善我們的工作環境,一定要讓中研院能夠培育人才,因為如果沒有人才的話,說實在的,你們的研究告一段落之後就會沒有後續、延續,所以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中研院院長一定要做的事,而且也是總統要馬上處理的事啊!

廖院長俊智:對,老實講,這些完完全全幾乎都是逐字的意見,就是總統交代本人要做的事情,總統希望我能夠研議一些方案來提供給政府做為參考跟解決這個問題。

蔣委員乃辛:那你什麼時候會研議給總統?

廖院長俊智:因為這件事情非常非常的複雜,我們已經有一些方案在討論了,我們也希望能夠跟行政院各部會充份的溝通,跟各學研單位溝通後提出一個整體的意見,而不是只為中研院來爭取預算,所以我們不是要為中研院爭取預算,我們是為了整個國家著想。

蔣委員乃辛:要為基礎研究、學術研究爭取預算。

廖院長俊智:對,但是我們國家就只有這麼多錢,但卻有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事情要做,所以我們必須要協調、溝通跟處理,所以這件事情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我們現在非常努力的在做。

蔣委員乃辛:那經濟好轉,國家的稅收增加的話,錢會不會增加?

廖院長俊智:是的,對,如果GDP增加的話。

蔣委員乃辛:那要如何改善臺灣的經濟,那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這才是根本的問題,因為要把餅做大,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那請問一下,一休一例實施以後,你有沒有針對一休一例對我們學術研究所造成的影響跟總統報告過?

廖院長俊智:有,這個我們剛才也有討論過,雖然一例一休的立法用意非常的好,可是在執行層面上產生了一些落差,所以我想由中研院的角度、甚至我也已經跟總統報告過一些執行面上的問題,我們也會繼續的尋管道去跟各部會來做溝通跟聯絡。

蔣委員乃辛:因為現在中研院適用勞基法的人數占了一半以上。

廖院長俊智:這個剛才講過了,有四千多人。

蔣委員乃辛:所以占了一半以上,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是的。

蔣委員乃辛:請問一下,如果做研究做到一半,但下班的時間到了,那是要停下來還是要繼續做?那到了禮拜六跟禮拜天,整個研究是要停掉到禮拜一再來做,還是繼續做?

廖院長俊智:這個牽涉到每個人的敬業精神,所以我剛才講說,一例一休……

蔣委員乃辛:院長,這不是敬業精神的問題,這是研究中間能不能夠停下來的問題。

廖院長俊智:對,沒錯,這是不能停下來的。

蔣委員乃辛:當我在創新、在思考的時候,一個靈感來了,我馬上就要把它規劃出來,但是我可以因為時間的關係而停下來嗎?我甚至在半夜睡覺時想到問題,我都要馬上爬起來趕快把它寫出來,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但是這個如果因為勞基法而發生問題,該怎麼辦呢?這種情況你有沒有跟總統反映呢?

廖院長俊智:有。

蔣委員乃辛:請問院長,市政府的勞檢單位有沒有到中研院去檢查過?

廖院長俊智:市政府有沒有來過我不太清楚,我們好像有在跟市政府聯絡,但是他們有沒有真正的來過,我不太確定。

蔣委員乃辛:他們到現在都還沒有去檢查過?

廖院長俊智:不是,有沒有來檢查過,這個問題我可能要請人事室主任來回答。

主席:請中研院人事室王主任答復。

王主任永大:主席、各位委員。目前市政府還沒有來過。

蔣委員乃辛:市政府還沒有到中研院去檢查過?

王主任永大:是。

蔣委員乃辛:那如果市政府到中研院去檢查的話,就一定會發現很多的問題,對不對?

王主任永大:那個到時候我們會……

蔣委員乃辛:所以柯市長不到你們那裡去檢查,因為他說一休一例是「天怒人怨」,對不對?所以院長,你應該要跟總統反映,因為中研院是總統的幕僚。

廖院長俊智:是。

蔣委員乃辛:有關一例一休的部分,我認為中研院做的是知識的工作,我們未來的科技、未來的創新創業基本上朝的就是知識的工作。所以不能只依傳產勞工的工作狀況來訂定。

廖院長俊智:對。

蔣委員乃辛:知識的工作不能用傳產的工作方式來訂幾點鐘到幾點鐘,然後一個禮拜要休幾天、一個月要休幾天,因為我今天一個創新、一個想法、一個研究可能一做就是要做一段時間,我要等做完之後再來休息,在這種情況下,你要用這種僵化的方式來處理,這對知識工作來講是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的。

廖院長俊智:對,沒錯。

蔣委員乃辛:我們未來的科技發展有很多都是知識工作。

廖院長俊智:是的,非常同意。

蔣委員乃辛:所以一休一例對知識工作的影響,我希望院長能夠跟總統反映,要趕快去調整,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我絕對會,謝謝!

蔣委員乃辛:因為召委一直在跟我點頭,希望我趕快下去是不是?院長,我希望我剛剛講的,就是你們未來的作法是什麼?請給我一個書面的答覆,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主席:請李委員麗芬質詢。李委員麗芬質詢結束後休息10分鐘,謝謝。

李委員麗芬: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我沒有要問你一例一休的事情,因為今天好像大家都在問這個問題,院長可能也知道,我之前每一次的質詢都是比較關心性別的問題,所以我今天還是要來跟院長討論一下性別的議題,特別是我之前提到過的女性科技人才的問題,我們在學術研究這個領域確實也看到了這些女性的科技人才存在著玻璃天花板,我當時也有鼓勵院長要去鼓勵女性科技人才的發展,打破這樣的天花板,其實我要跟院長討論的是,剛好最近有一部電影就是在講這件事情,院長你知道是哪一部電影嗎?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我知道那部電影,電影的名字是「關鍵少數」。

李委員麗芬:是。

廖院長俊智:「關鍵少數」這部電影首映的時候,我還有特別的邀請本院6位傑出的女性科學家參與首映,所以我們是恭逢其盛。

李委員麗芬:是,那院長有去看過了嗎?

廖院長俊智:很抱歉!我沒有時間。

李委員麗芬:還沒有時間去看?

廖院長俊智:我非常想去看。

李委員麗芬:其實我會知道這個訊息是因為中研院的臉書有發布這個消息,所以我們也要稱讚一下中研院,我看到最近中研院的臉書是越做越活潑,因為院長也提到要積極的打造知識傳遞的管道,要給民眾更科普的知識,所以我想臉書就是一個很好的管道。

廖院長俊智:中研院的臉書的負責人就在那邊,我們給2位臉書的負責人一個鼓勵。

李委員麗芬:這非常好,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其實這個訊息是從我的臉友訊息中跳出來的,後來我回去看後發現,在我們的臉書中,這一則的反應其實是非常好的。其實我在這邊要講的是,我們這個贈票的主題叫:「女性科學家出頭天」,所以要出頭天就一定要打破玻璃天花板,其實現實上我們要培養一個女性科學家確實是很不簡單、很不容易的,其實我們臺灣最近也有一個頒獎,叫做:「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不知道這個院長你知不知道?

廖院長俊智:我知道。

李委員麗芬:得獎的是林麗瓊教授,他是臺大物理系的教授,他在受訪的時候有提到,其實女生要一直研讀、研讀到博士班,多半都會被父母親所阻撓,院長知道大部分的父母親阻撓女性再繼續往上讀的原因是什麼?

廖院長俊智:一般傳統的觀念都是希望女性相夫教子,不要在職場上發展,特別是東方式的觀念對女性的從業人員,不管是科學也好,非科學也好,都會造成一個無形的天花板,家庭的壓力、社會的壓力,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

李委員麗芬:對,所以林教授提到,其實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是擔心女兒會嫁不出去,所以他們在這個頒獎時也做了調查,雖然目前看起來,就是所謂的「男理工女人文」這個部分的界線已經有在打破了,可是還是可以看到,如果今天是女兒要唸理工的話,會勸阻他的父母親還是有13%,可是如果是兒子要唸理工的話,會勸阻他的父母親就只有百分之三點多,所以其實還是有這樣的性別差異的。

我要再特別的分享一下林麗瓊教授所講的,他說其實他從小就對物理有興趣,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曾經遲疑過,就是他是不是應該要再繼續的投入下去?後來是他的哥哥跟他講了一個很偉大的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他就是一個女性,所以他受到這樣子的鼓勵,他才繼續的往這個方向來做研究跟發展,目前也受到非常大的肯定。所以我要特別再跟院長提出來,我希望中研院這邊能夠持續、努力栽培女性的科技人才,因為有些人才的出現,對我們臺灣年輕的女孩來講,都是一個很好的鼓勵跟很好的示範,所以我希望院長能夠繼續的努力下去。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李委員麗芬:另外,剛談的是電影,接下來我要跟院長談的是一本書,這本書叫做「做工的人」,很厲害的是,其實它現在已經是三刷了,這對臺灣不景氣的出版業來講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如果我們有去誠品書店看的話,你會發現它是放在最前面那一排,聽說它一刷、二刷出來之後就馬上賣光了,現在第三刷出來又馬上被放在最前面那一排。這本書的作者是林立青先生,他其實是工地的主任,他是把他在工地現場所見到的事情都整理出來、描述出來,其實這本書最主要就是在描述我們底層民眾的生活。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些工人就在我們的社會上、在我們的生活裡,可是因為鐵皮、藩籬,他們好像跟我們距離得很遠,然後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跟我們不太相同,如果我們有去讀這本書的話會發現,書裡面的人物好像對我們公權力都不是很信任,因為他們認為公權力所代表的就是來開罰單,這對他們這些辛苦工作的工人來講,罰單就是他們生活的負擔,所以我覺得這本書確實可以讓我更了解工人的生活圈以及在這個生活圈裡的民眾的想法,所以我認為其實這本書在知識上是很有價值的。

院長之前也有提到,中研院的社會責任就是致力傳遞知識,我在這邊要提出來,其實知識的傳遞並不是單向的,其實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有很多民間的、基層第一線所產出的知識,這個部分其實也都可以提供中研院還有各界來做參考的。

為什麼我會提到這本書呢?因為目前我自己也正在唸碩士班,所以我在寫東西的時候常常就會出現資料引用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在學術研究上面,書本是可以變成我們引用的資料來源,可是我們要知道,其實「做工的人」這本書在還沒有出書之前,它是臉書的網誌,它是因為臉書的網誌受到大家的欣賞,所以才能夠出版成書,所以我這邊的想法是,臉書網誌到底可不可以變成學術研究的引用來源?

另外,我也有在BBS站的PTT上看到一個網友,他的綽號叫做「馬雅人」(Mayaman),他其實一直在PTT上發表與馬雅文化有關的文章,而且也很受到各界的肯定,所以我要詢問院長,你認為在PTT或是在臉書上所發表的這些資料,因為它沒有變成書,我們能夠把它變成學術引用的資料嗎?

廖院長俊智:可以,每個雜誌、每個journal的處理方式不盡相同,有些放在正式的引用資料裡面、有些另闢一個專區、有些是用括號的方式、有些則是用……

李委員麗芬:都是可以的吧?

廖院長俊智:都是可以的,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可以引用。

李委員麗芬:好。我之所以提到這個問題,是因為之前中研院的李琳山院士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他過去教導研究生時,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他們閱讀期刊、論文,因為內容寫得最完整、最深入,可以學到更多東西;可是在網路發展之後,他發現網路的知識更豐富、取得速度更快,很多東西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其實這就回應剛才蘇巧慧委員所言有關白皮書等等的問題,也就是說,目前中研院對於整個知識的產出,是否還是認為一定要走期刊的路線?抑或有一個更有效率的方式,把產出的知識、研究,以更快的速度讓有興趣的民眾或學者可以接觸到?

廖院長俊智:這是非常好的意見,但因每個領域不一樣,以李院士在電腦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來看,刊登在期刊上,速度確實稍慢了一點;不過,其他的科學方面,還是以期刊為主。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我們要著重在跟民眾做一個橋接,把科學知識介紹給民眾,那麼確實可以利用網路,所以我們現在除了臉書之外,也成立一個中研院的科普平台,把科學知識以科普的方式介紹給一般民眾。我想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議題,謝謝委員。

李委員麗芬:不止是針對民眾,你們有沒有考慮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做論文等等的發表?

廖院長俊智:這是全球學界的問題,像有些比較先進的科目,相關領域已經開始利用網路發表;有些領域則較為傳統,還是希望透過期刊發表;也就是說,大家採用的方式會因學科差異而有所不同,中研院恐怕無法單方面改變這樣的狀況,但我們會注意未來發展。

李委員麗芬:其實我提出這個問題是供院長參考,院長可以想想未來趨勢應該怎麼走,我只是拋出這個問題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李委員麗芬:接下來我要請教有關數位典藏的問題。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70週年紀念,其實我在大三那年的暑假,曾經參加第1座二二八紀念碑在嘉義舉行的揭幕儀式,結果因為臨時沒有人,被找去拉剪綵用的彩帶。因此,今年我為了找到當時的資料,特別上了中研院的數位典藏網站;當然,我也了解,目前中研院相關資料分別放在「典藏台灣」、「數位典藏資源網」及「數位文化中心」,但我們要如何讓民眾知道,他應該在什麼地方才能找到他要的東西?目前我自己在使用時,就覺得這是有困難的。剛才院長在報告中提到,未來要成立一個虛擬博物館,如果這樣,那我認為這部分可以一併考量,就是以一種民眾較易接觸的資料庫館藏概念,配合一些主要議題來做專輯,好比二二八70週年,應該要有一個典藏專輯,很可惜我們沒有看到。

以上意見,請院長參考,謝謝。

廖院長俊智:非常好的意見,謝謝委員。

主席:我就是那種要唸博士之前,把自己嫁出去的人,所以我絕對是在on sale時把自己嫁掉!

現在休息10分鐘。

休息

繼續開會

主席:現在繼續開會。

請葉委員宜津質詢。(不在場)葉委員不在場。

請許委員智傑質詢。

許委員智傑: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中研院這個國內最高學術單位,一直以來都被披上一層神秘面紗,因為我一向贊成兩岸關係要保持朦朧之美,所以有時候讓我們看起來神秘又有點模糊也是不錯的;不過,在神秘跟模糊之間,會不會有一些地方,因為我們看不到而有所質疑?好比院長在報告裡面提到的「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這件事,院長有沒有掌握?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我了解,而且我也很鼓勵。

許委員智傑:國內學人到中研院短期訪問的目的是學術交流、解決問題嗎?

廖院長俊智:是的。

許委員智傑:那他們的身分、資格如何?有關短期訪問學人的資格,我看到你在報告上寫說:「利用休假研究或公假期間到本院來做訪問。」其中所謂的休假是7年休1年,,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對,還有寒暑假應該也可以吧!

許委員智傑:所以寒暑假也算?

廖院長俊智:對。

許委員智傑:若以權利義務來看,這些學人短期間的權利是獎勵金3萬元跟材料費2萬元,就是1個月5萬元,而且研究完畢之後只要送個報告備查就好?

廖院長俊智:是。

許委員智傑:那基準在哪裡?以院長目前的了解或感受來看,你們聘請的這些本國學者,經過這樣的訓練,成果到底好不好?有沒有什麼貢獻?

廖院長俊智:我想還可以再加強,我們希望能夠以中研院的資源加強與台灣其他學研單位及大學的連結;據我了解,目前有600多位研究人員已經到我們院裡面進行這樣的研究訪問,我們當然希望能夠繼續推廣,因為還不是大部分的教授都知道有這個機制……

許委員智傑:目前這個機制有沒有什麼改善空間?

廖院長俊智:我們希望大家多多利用這個機制,能夠跟我們產生更緊密的結合,並且加強合作。

許委員智傑:這些來訪學者,如果每年都來好嗎?是因為他貢獻卓著,所以要他重複來?還是應該擴大交流的接觸面,讓各個不同的大學及更多的學者有機會到中研院來參訪、學習?

廖院長俊智:我覺得兩者都要,因為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是好的。據我了解,只有少數人來訪超過5、6次,而且這些人也不會造成排擠效應,導致別人不能來,畢竟我們的名額確實還有很多……

許委員智傑:你是說10年之內來5、6次算是好的?

廖院長俊智:是。

許委員智傑:因為他比較有貢獻?

廖院長俊智:我們希望跟國內大學教授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所以並不是來1次就沒有了,希望是經常性的合作……

許委員智傑:所以來愈多次愈好?

廖院長俊智:也不是這樣講,要看每個研究計畫的性質。

許委員智傑:請看投影片。名字我暫時不公布,所以遮住了,這上面有張教授、魏教授、鄒教授、劉教授、曹教授及蔡教授。近10年來,曹教授來了11次、蔡教授來了10次,他們為什麼如此炙手可熱?如果是長期合作,對台灣科學有貢獻,那中研院有沒有先做篩選?因為從好的方面來講,這叫做貢獻;但從不好的方面來講,這叫做圖利,請問兩者到底要如何區別?如果他每來1次弄個報告備查,那對科學研究有何幫助?你們至少要有簡單客觀的標準,好讓我們了解,某位教授來了這麼多次,就是因為他有特殊貢獻啊!針對這部分,院長怎麼解釋?

廖院長俊智:我請陳處長向委員說明。

主席:請中研院學術及儀器事務處陳處長答復。

陳處長君厚:主席、各位委員。剛才委員提到的曹教授,他在過去10年間的確來訪11次,我們看到過去他跟訪問的合作對象有過幾篇論文的發表;除此之外,剛才委員指出每個月最多有3萬元的獎勵金,其實本院學諮會審查最近一次的短期訪問申請……

許委員智傑:請講重點。

陳處長君厚:我們學諮會同仁也發現有幾位國內學者來訪次數真的比較多,所以最近一次審查時,雖然批准了相關申請,但是沒有批准經費;也就是說,我們仍然歡迎這些學者到院裡來跟同仁合作,但是經費就不再給他了。

許委員智傑:你這樣說,邏輯上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以後他可以繼續來,不用給經費;另一個是以前為什麼都給經費還一直重複?這樣的規定有何改進空間?如果這些學者真的滿懷熱忱,就算沒錢也願意來,那最好啊!但你們至少要規定一個期限,好比10年之內不可重複來訪,把機會開放給其他人,否則全國有那麼多學者,很多年輕教授根本沒有機會到中研院來見習或學習,若能給他們這個機會來經歷一下,不是很好嗎?

廖院長俊智:我們非常鼓勵,而且現在也沒有名額限制,並不是說我們讓某些人來,其他人就不能來,我們希望來訪的人愈多愈好。

許委員智傑:院長,你沒有聽懂我的意思,我是說你們經費有限耶!

廖院長俊智:目前在這方面的經費並沒有……

許委員智傑:沒有限制?

廖院長俊智:不是沒有限制,而是我們估列的經費比實際申請的人要多啦!

許委員智傑:所以是很多人不知道要申請?

廖院長俊智:每個人狀況不同,除了知道不知道之外,還要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還有就是有沒有時間來院裡面合作,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來。

許委員智傑:那10年來10次、11次的人,沒有排擠其他想要來的人嗎?

廖院長俊智:目前看起來是沒有啦!但誠如委員所言,對於這個制度,我們要仔細檢討有沒有達到效益?還有,來訪太多次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些問題,我們都會仔細檢視。

許委員智傑:我一開始就說中研院披了一層神秘面紗,這層面紗底下的情形,並不是在網路上能看到的,我們隨時要查也沒那麼容易,所以我希望院長能夠掀開這層面紗,檢視這些學者到底都是有貢獻的?還是有少數學閥長久把持,額外賺取這樣的費用?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質疑的地方。

廖院長俊智:我們會注意,但我想應該不會有這種情形。

許委員智傑:你們要檢討一下啦!

陳處長君厚:是。

許委員智傑:因為你之前提過,往後他不用每年申請,也願意來中研院做研究,互相交流、學習,那這就是一件好事,比如在一個期限之內,最多只能申請幾次,他已超過卻還願意來,那最好啊!還有,我希望不要因為一個人來訪次數太多而排擠其他人,院長剛才表示沒有排擠到,那我想可能是因為宣傳不夠,其他年輕教授不知道有這個門路或管道可以到中研院學習;我相信如果我們告訴年輕朋友可以到中研院學習,他們應該意願很高才對。

陳處長君厚:我們每一次都有行文各個院校這件事情,以後會再加強這方面的……

許委員智傑:你們的宣傳、你們的規則,是不是都要重新檢討?因為這讓我們覺得懷疑啦!包括怎麼樣把客觀的貢獻拿出來給大家看、怎麼樣讓既定的原則不要出現排擠效果以及將來要怎麼實施等等,舉凡這些問題,請中研院針對內部狀況再檢討一下。

陳處長君厚:好,謝謝。

許委員智傑:另外,有關雲林縣麥寮橋頭國小許厝分校的問題,我看到學童相關的檢驗報告了,就是尿液中代謝物超標。請問這到底是因為污染?還是因為吃太多蛋?院長有沒有關心這個社會議題?

廖院長俊智:我有關心,但是我對檢驗過程及成因不太了解。

許委員智傑:那我簡單講一下。國健署委託成大教授檢測許厝分校學童尿液,結果研究報告分析,學童尿液中的硫代二乙酸數值,距離六輕較遠的本校反而比靠近六輕的許厝分校還高。這在當時引發環保團體批評,認為這樣的分析報告不夠客觀。因此,今天我要講的是,中研院身為全國最高學術單位,對於這起民間科學相關認定的分析結果,有沒有較好的辦法可以從旁協助?如果這件事可以單純經由科學論證,而不是經由政治論證,那麼爭議就會減少很多,請問中研院有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廖院長俊智:我想這是非常複雜的一種代謝反應,其實很多問題在科學上並沒有百分之百的結論之前,我們也不方便下定論,所以在這個檢驗……

許委員智傑:院長,重點是我有在中研院網站蒐集到一份資料,那就是空氣品質分析及預報模式,所以你可否在會後請相關人員到我辦公室說明一下,這部分將來有沒有辦法解決類似六輕污染的問題?也就是由具有專業性、權威性的學術單位提供一個客觀數據給現時的社會參考,相信有了這個東西之後,大家就不會再以政治眼光來處理這件事,院長知道我的意思嗎?

廖院長俊智:知道。

許委員智傑:老是進行意識形態的鬥爭實在沒有意思,我們要以科學數據告訴民眾,所以身為最高學術單位,中研院是不是可以幫忙社會來解決這個問題?

廖院長俊智:這是非常好的建議。

許委員智傑:那就拜託院長在會後想個方法,然後再跟我報告一下,謝謝。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主席:請陳委員學聖質詢。

陳委員學聖: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院長,中研院總算喧囂已過,塵埃落定,現在可以想想未來了。我在每次跟中研院進行詢答時,都會跟中研院所有同仁相互勉勵,我說過,現在內閣閣員大概都想3天、5天的事,不會去想3個月、5個月的事,更遑論是想3年、5年的事,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像中研院這樣的機構來想30年、50年之後的台灣,希望中研院在高牆底下能夠展現一些學術成就。一般人都認為中研院是由一群最聰明的人聚合在一起,而能擔任院長的人更是聰明中的聰明,所以有人把你當成智者,甚至當做蓋棺論定那個最重要的權威;也因此,今天本院委員問了院長很多問題,包括一例一休、年金改革、挺同反同等等,而中研院研究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這次我細看中研院做的研究報告後,深感驚艷,如果民進黨拿到這個資料,一定會覺得無上光榮,因為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分布在法國南部與葡萄牙的「葡萄牙牡犡」來自台灣原生物種。院長聽過這個說法嗎?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聽過。

陳委員學聖:這個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的雜誌期刊上,非常棒!另外,還有研究普洱茶的價值,都很好!但是中研院未來的定位應該如何成就?我認為要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院長本身,第二個是中研院。剛才我說了,中研院從創院以來,就集國家所有資源力量,要成就一個最好的學術機構,其實在共產國家比較常見這種體制,一般民主國家較少,而是比較傾向一個虛擬性的組織。既然我們集國家最大的資源力量要成就學術,本席要請教院長,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連任的話,10年正好一個世代,10年之後,人家會給你這位廖院長什麼樣的定位?以李遠哲前院長來說,他回台時頭上總是頂著光環,不管講什麼,大家都覺得他不止是智者,而且是神;不過,他當時推動的高教鬆綁,經過20年後,變成高教退場,所以我不覺得他比較聰明,因為他講的東西不是他懂的,可是大家都信他,看來是信錯了!再以翁啟惠前院長為例,他幾乎是可以拿到諾貝爾獎的人,但是一個技轉弊案,就讓他身陷官司,我覺得非常可惜和難過,相信他自己也沒想過,最後竟然會面臨牢獄之災,也許可以倖免也說不定。不論如何,這兩位前院長給我的感覺,好像都不是那麼理想,所以我要請教院長,如果你連任,做完10年之後,你希望大家怎麼記得你?你總要有個規劃嘛!對不對?

廖院長俊智:謝謝委員垂詢,有關中研院的定位,我們在今天院務報告的第1頁中就指出,中研院是基礎研究單位,我希望增加兩項功能,分別是國家實驗室的功能及國家智庫的功能。什麼叫做國家實驗室的功能?就是我們絕對有學術自由,除了要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外,也要從國家社會需要的角度來制定我們的研究方向,並且解決研究的問題;至於國家智庫的功能,就是我們要長期關注國家社會的議題,定期或不定期提供政府建言,包括政策白皮書、包括向總統直接建言等等。我們要在這兩方面持續加強,希望藉由這樣的推動,能夠把中研院轉型為真正集聚國家實驗室、國家智庫及基礎研究單位的機關。

陳委員學聖:希望你到時不要複製了工研院及國家實驗研究院,結果反倒讓中研院不見了。我一再強調,中研院有別於其他單位,所以我們築起高牆讓你可以做得更長遠,甚至去想很多人不敢想也從來沒有想過的一些議題。像我剛才提到葡萄牙牡犡來自台灣牡犡時,並沒有說這是一個可笑的議題,其實一般人會質疑這種議題怎會有人想去研究?可是研究之後,也許他就找到一個生命鏈出來,所以我覺得要給中研院一個無限的學術研究空間。雖然院長到現在還沒有回答未來10年後的個人定位,但我卻看到中研院的狹隘,這讓我深感憂心,因為我很認真的看過你這次的報告,從中意外看到一張中研院締結研究機構的圖表,這張圖表顯示中研院這幾年來的發展碰到一個瓶頸,不管是在人事組織或是預算上。在我們締約的國家裡面,我覺得危險的事情是,蘇聯解體已經那麼久了,面對蘇聯解體後的這些獨立國家,我們只跟喬治亞共和國簽有合作協定;而在「阿拉伯之春」之後,回教世界改變了整個世界,從蓋達基地組織到伊斯蘭國,這在西方、東方都帶來很大的衝擊,可是我們在阿拉伯世界只有跟約旦往來,而且只有一個研究機構,其他國家都不見了;再以非洲來看,那麼大的一個世界,我們只跟肯亞締約。院長,我不知道中研院有哪些單位在研究蘇聯解體後的這些獨立國協成立的國家現在的發展情形?有沒有人研究回教世界興起,為全球帶來哪些衝擊?有沒有人研究非洲對世界的影響?台灣過去所有邦交國都在非洲,但是現在慢慢退出以後,還有誰在研究非洲?當中研院對這幾塊都不研究時,請告訴我,台灣有誰在研究?院長剛才提到的幾個研究領域我都贊成,但就我熟悉的人文科學來看,我突然發現中研院侷限在非常小的地方。今天總統喊新南向,我們就開始加強新南向,但我看到的是,中研院集國家之力在國際研究上,欠缺的版圖太大了,你不覺得嗎?

廖院長俊智:是,我非常贊同,我們確實需要往國際研究這個方向進行,我們有很多所都可以朝這方面去加強。

陳委員學聖:院長要有勇氣跟擔當,今天這個報告應我們民意代表的要求,你在裡面加了很多國內的研究,而且怕我們刪減預算,還把研究名單都列出來。當然,為免預算被刪,你把資料寫出來是應該的,問題是你還要有更大的企圖心,想想除了台灣以外還有什麼?如果我剛才提到的這幾個區塊都不見了,那我們真的是敝帚自珍、以井觀天,你眼裡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只有台灣,卻不知道世界,我實在很擔心耶!

廖院長俊智:我非常贊同委員所言,我也希望本院各所的研究員能夠有這樣的胸懷眼觀世界,不論是人文組、科學的數理組或是生命組,都要放眼全世界,因為有許多很好的研究團隊和題材值得我們合作。

陳委員學聖:可是院長要給他們方向,否則現在有哪個所要做這種研究?連經費都申請不到啊!今天我講的這些是中研院應該補強的地方,不能因為政府一聲令下就隨之改變。

另外,中研院代表的是知識的傳承,還有對於知識的尊重及肯定,因此,院長在報告中提到:「如果政府以資源有限為由或因肥貓之錯誤觀感而使延攬科技菁英的作為停滯不前,將失去把國際人才與研究帶進台灣以及引領台灣學術研究走向國際的重要機會。」我覺得你要堅持,縱使有些人退休了,並不表示他在65歲以後,研究精神及研究成就就要被取代。同樣的,我要提醒院長,在這次年金改革過程中,你一定要為知識份子講話,從小學老師乃至教授,你都要為他們講話。在座不論是院長或3位副院長,我們都是同一個年代的人,當年台灣學界的待遇不是很好,但你我都知道,退休後的條件還不錯,所以很多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出國唸書之後願意回到台灣,一方面是因為可以為自己的國家做事,另一方面是退休之後,可以享有不錯的條件;可是經過30年後的今天,這些人退休了,他過去是毫無怨言的在比較低薪的條件下為台灣學術界付出,未料退休之後,卻被人家指為肥貓。你覺得這樣公平嗎?這會讓很多知識份子不願意再繼續為國效命,其實他不是見錢眼開,因為我們的條件和別人相較,並不是很好,可是現在這個國家集體貧窮的結果,卻是拿知識份子開刀。須知,當你去區別化,把勞心跟勞力拉成等同時,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當台灣失去了知識的傳遞,未來就會進入一個貧窮的世界,這是我最憂心的。院長同意嗎?

廖院長俊智:我想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基本上,我對委員講的原則是同意的;但是實際狀況遠比這個原則性的問題複雜太多,我們當然希望每個人都能拿到很好的退休金、享有很好的退休福利,但是因為很多現實問題,讓我們無法照顧到所有人,所以各個不同領域必須互相協調及溝通。我希望大家在討論這件事時,第一要就事論事、第二要做全盤考量、第三要開誠佈公,並不是說每件事情都有絕對的是非,都能以答案單純的原則性問題來看待及解決。誠然,原則很重要,但實際問題遠比簡單的原則性宣示困難很多,所以我非常同意委員的講法,我們要重視並特別照顧知識份子,我很願意也會盡力來為知識份子爭取權益,這方面我會加強。

陳委員學聖:院長本身就是知識份子的表徵,希望你為這方面多做努力。

廖院長俊智:好。

陳委員學聖:你的10年生涯,現在才進入第1年,不知道9年之後,我是否還能問到你?希望你好好想想,10年後的廖院長到底能夠留給大家什麼樣的回憶。讓我們一起加油、一起創造,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主席:請李委員彥秀質詢。

李委員彥秀: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現在直接進入兩個主題:第一個事關我的選區─內湖南港區,也就是我長期關注的未來生技園區產業鏈整體的結合。院長在今天的專案報告中,特別提到轉譯醫學及生技製藥,將是國家生技園區發展的主力。就我所知,目前3個階段的工程大概會在106年陸續完成,對不對?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對。

李委員彥秀:未來主要的兩大區塊包括研發及產研中心,但是生技及醫學的連結有沒有機會在這個地方也延續來做?

廖院長俊智:有啊!這個生技園區就是要做生技跟醫學的連結,也就是所謂的轉譯醫學。

李委員彥秀:那未來有沒有機會跟三總、榮總等教學醫院進行更多的合作計畫?

廖院長俊智:當然,轉譯醫學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臨床實驗……

李委員彥秀:臨床實驗這部分打算跟哪個教學醫院結合?

廖院長俊智:每個計畫都不一樣,並不是以統包方式只跟一家醫院結合。

李委員彥秀:所以是送到外面去,比如跟榮總、台大或是三總?

廖院長俊智:對,每個計畫是不一樣的。

李委員彥秀:這個生技園區的場地非常大,其實中央還有一塊土地在南港區,就是原來的聯勤總部,現在的後備司令部,因此,我一直期望這個生技園區可以廣納整個產業鏈,雖然院長剛才表示未來不一定是跟哪幾個教學醫院合作,但我還是希望未來能夠縮短產業鏈,把它整個留在南港地區,不要到處去走。這是我給你的一個想像空間……

廖院長俊智:沒錯,這是我們的期待。

李委員彥秀:我非常樂意去做協調,因為坦白說,聯勤總部、後備司令部位在那邊會影響南港的整體發展,所以站在選區委員的立場,我很願意協助這一塊。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李委員彥秀:誠如陳學聖委員所言,你還有9年的時間,我也希望在我任內剩下的3年中,我們可以進行幾次的協調會勘,俾在後續把這個議題跟未來的生醫做更多結合,進而把整體產業鏈都留在南港地區。

第二個是院長還沒到任之前,我一直關注的就是交通問題,而今天我看到你針對生技園區的工程進度及交通方面做了一些報告,其實在整體施工過程中,我替你們協調過很多問題……

廖院長俊智:謝謝。

李委員彥秀:當時因為研究院路2段12巷的防汛道路只有1個線道,在兩邊都停滿車的狀況下,你們的工程車還是照樣進出,所以引發當地里長及居民全力反彈,但我知道這是為了配合生技園區施工,所以只好協助禮拜一、三、五及二、四、六走不同的地方。請問什麼時候開始,第1期可以進駐?

廖院長俊智:大概明年初吧!

李委員彥秀:明年初會進駐多少人?

廖院長俊智:我無法估算,只能說明總共有2,000人,但不可能全部……

李委員彥秀:這是第1期?

廖院長俊智:是。

李委員彥秀:那完成第2期和第3期是什麼時候?

主席:請中研院總務處范處長答復。

范處長毅軍:主席、各位委員。今年年底就會全部完工。

李委員彥秀:我關切的是進駐人口、上班人數及訪客多少。

范處長毅軍:我們估計會有2,000多人在這個地方進出。

李委員彥秀:我從新聞稿中看到,你說3期大概有2,000人進駐,其中有800到1,000人是原來中研院的研究人員移過去的,所以真的進駐人口大概只有1,000人;但是媒體報導,未來你們會創造4,000到5,000個就業機會。我想這兩個數字是有差異的,當然,我不是要跟你扯這個數字,我關注的是你們未來是用研究院路2段12巷做為主要的進出道路,其實這條是防汛道路,而且只有1個線道,你現在告訴我說,雖然進駐2,000人,但其中1,000人是原來上班的人,那請問另外1,000人怎麼進來上班?又要怎麼下班?未來會開進來多少車輛?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媒體報導說有4,000到5,000個工作機會,那到底實際的進駐人口加上訪客會有多少?當初在做施工前的報告時,是由時任中研院副院長,也就是現在的副總統陳建仁來對我們說明,那時我就一再強調:第一,停車場要內部化,中研院的停車問題不能外部化到社區來;第二,你們的交通主要道路是哪一條?101年立法院雖然做成決議說不能開聯外道路,但我認為政府在建設的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破壞,今天南港地區好不容易才鐵路地下化,對外又有一條市民大道,所以你現在跟我說不清楚未來包括訪客、研究人員及長期進駐上班者會有多少人口進出,那在研究院路2段12巷只有1個線道的情形下,以後研究院路1段、2段是不是都要被你們堵死了?我擔心的是,未來塞車狀況可能比鐵路未地下化之前還要嚴重,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院長,我認為聯外道路有其必要性,如果未來你們的交通問題外部化,這是我絕對不允許的,所以我希望你能在第一時間跟台北市政府進行協調,我也非常樂意站在第一線協助你,雖然或許會有來自環評的壓力,但我不能容忍未來又有一個「北流」,忠孝東路6段、7段已經塞到底,然後又塞到研究院路1段、2段。為免如此,聯外道路還是有它的必要性,尤其明年大家馬上就要進駐開始上班了,你到現在交通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廖院長俊智:謝謝。

李委員彥秀:所以我希望這是院長帶回去最重要的課題,你主動去找台北市政府,我主動協調柯文哲一起共同來會勘,聯外道路還是有其必要性,雖然你們交維計畫中提到未來要用電動車以及接駁公車。其實我看了那麼多工程的交維計畫,這都是拿來騙人的,內湖科技園區所有大樓在興建時,雖然說要運用接駁公車,但是其實大家幾乎都還是開車。因為不是每一班公車都可以進來研究路一段、二段,總站也只有306、212及205三路公車而已,接駁公車能代多少步?所以交維計畫中,你們提到的交通解決辦法都是拿來騙人的,只是應付台北市政府的交通局而已,依照我過去在地方這麼多年的經驗,我最後再提醒院長,如果你們沒有解決好交通的問題、停車的問題,那是我不能夠容忍的,據我所知,你們目前停車場的停車位數非常少,未來可能有2、3,000人進駐,或許還要更高,所以我覺得你們要精算清楚後回覆我,到底有多少停車的問題、交通問題、聯外道路能不能處理、未來要從哪裡進出,還有產業鏈的結合以及生醫的結合等等。我也非常樂意協助你跟國防部談,我希望所有的問題在近期內都能進一步達到里程碑,之後再去盯後續的進度來做處理,我覺得交通的問題應該是亟需立刻處理跟解決的,找個機會,我到中研院拜訪院長,我們來好好做個溝通,好不好?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委員,委員的意見,我完全同意,也謝謝委員的幫忙,聯外道路確實是我們非常棘手的問題,我本人也跟柯文哲市長開過一次會,柯市長也交代副市長跟我們總務處聯繫,我們也陸續開了好幾次會,現在還在協調及溝通當中。

李委員彥秀:我絕對也可以當中間的協調者,不要忘記我可以好好幫你。謝謝。

廖院長俊智:謝謝。

主席:請鄭委員天財質詢。

鄭委員天財: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首先請問國家語言包含哪些語言?

主席: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所長答復。

王所長明珂:主席、各位委員。我們講的國語就是國家語言。

鄭委員天財:我先說明背景,讓各位了解一下。文化部最近要研定國家語言發展法,這套法律不是第一次定,最起碼有10年前了,早期的文建會也曾經研擬國家語言發展法,所以這個國家語言是包含在台灣的所有語言,它的定義是這樣。你們可以列出哪一些是國家語言嗎?

王所長明珂:現在在台灣,如果大家所使用的語言都要當作國家語言的話,那麼可能就非常多了,因為包括我們一般講的國語、客家語、閩南語,甚至閩南語中還有不同口音的閩南語,還有所有的原住民語言。

鄭委員天財:鄭所長的看法如何?

主席:請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鄭所長答復。

鄭所長秋豫:主席、各位委員。是,王所長說的是正確的。假如我們以現在講話的人口來界定何謂國家語言,那麼我們在地的語言,因為我們受教育的語言是國語,所以大概最大的口語人口是國語,其次是閩南語,亦即我們說的台灣話,然後是客語。閩南語的口音問題沒有客語的口音問題嚴重,客語是分海陸跟四縣。而原住民的語言端看我們如何界定,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的資料,可以說有14至16種的原住民語言,但是有一些原住民語言僅存的說話人口恐怕都已經到個位數了,譬如台東的卑南語,這樣的語言也是其中一個。現在我們語言所主要致力的工作,就是替這些語言保留下來,給它留下紀錄,不過如果要做為國家語言,那就看國家要怎麼界定,我想比較好的方法就是看有多少人的母語是這樣的語言。

鄭委員天財:之所以會提這個部分,係因未來會牽涉到這個很重要的爭議,有關國家語言發展法,在10年前提出這個草案之後,在行政院開會,對於閩南語要怎麼稱呼出現很大的爭議。針對這部分,我覺得中央研究院既然有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語言學研究所,對於國家語言發展法,未來必須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當時為了閩南語要如何稱呼的問題,因此這個法案就停擺了。當然現在有很多的爭議,就我們原住民族或是客家族的語言來講,他們會更在意這個稱呼,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如果我講「台灣語言」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國家的語言」嘛!有人會認為台語等同於閩南語,鄭所長的看法為何?

鄭所長秋豫:閩南語是一個語言學研究方言的名稱,因為這個語言來自福建省,福建省的方言分為閩南跟閩北兩個大系,而我們在台灣講的泉州腔跟漳州腔都是閩南語,亦即從福建南方來的語言。所以從語言學來講,如果我們說研究台灣講的閩南語,它其實是閩南語的一個方言的分支,但是如果國家要制定語言,要給這些語言起什麼樣的名字,那麼那個不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語言分布或發展所要使用的名稱,所以這個名稱其實可以分開的,對我們研究語言學來講,我們面向全世界研究中國全部的方言分析以及漢語方言時,「閩南語」是要比「台語」合適的一個語言。

鄭委員天財:閩南語比什麼?

鄭所長秋豫:說「閩南語」比說「台灣話」合適,因為閩南語是福建省南方的方言之一,它是從閩南來的,它的方言名稱叫「閩南語」,但是如果我們要制定一個政策,我們要給在台灣講的閩南語一個新的名字,那麼這是另外一回事,這跟研究語言從哪裡來、它本來是跟哪些語言合在一起,這不一定要合在一塊的。

鄭委員天財:王所長的意見為何?

王所長明珂:我的意見是這樣,其實我們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語言」二字是Philology,那是講語言學,所以那方面跟委員現在提出來的問題關係不是很大,但是中研院,包括我們所內有一部分的人、民族所、社會所,都有很多人研究認同跟語言的關係,以及認同跟語言應該稱為什麼語言的這些關係,從這一點來講,整個社會科學在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可以提供為什麼一個人那麼在乎語言跟認同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我們那麼在乎這個語言應該稱為什麼語言的研究,至於這個語言到底應該稱為什麼樣的語言,我想這方面還是要在政治界、社會界,大家共同來討論。

鄭所長秋豫:我也向委員補充,王所長剛才說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語言」指的是Philology,Philology的意思就是歷史跟考據,而語言研究所的正式名稱是語言學研究所,亦即linguistics,不是研究哪一個地方語言,而是研究這個語言的結構、科學性以及歷史來源的研究所,所以它不是研究某一個地方的語言,語言是我們研究的材料,但是我們研究的學科叫做「語言學」。

鄭委員天財:院長,中研院不能脫離現實環境,兩個跟語言有關係的研究所,國家制定相關法令碰到爭議的時候,做為國家機器、中華民國政府之中在研究語言的就只有中研院,別的部會沒有。臺灣有很多語言,對不對?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是。

鄭委員天財:在這麼多語言裡面,不是說台語等於閩南語,這個要弄得很清楚。而閩南語到底要稱為什麼?因為大家會有一些爭議,有爭議的時候,中央研究院基於專業意見以及研究,就必須要跳出來。

廖院長俊智:謝謝,我們會朝這個方向努力,但是有些時候,爭議並不能完全靠學術來解決,有些爭議是社會上的判斷、價值的取向,也並不是某個研究單位就能做最後的仲裁。從學術上的觀點,我們可以提出來供大家參考,但由中央研究院做最後的裁量,恐怕也不是社會所能夠接受的。

鄭委員天財:語言部分沒有那麼政治性,所以你不要很擔心……

廖院長俊智:同意。我們可以提出學術上的……

鄭委員天財:這個沒有那麼政治性,是非常、非常清楚且基本的一個問題啊!所以不要一直去撇開這個部分。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主席:請高潞‧以用‧巴魕剌委員質詢。(不在場)高潞‧以用‧巴魕剌委員不在場。

請吳委員焜裕質詢。

吳委員焜裕: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決策是有政治的;科學是沒有政治的,有些人可能弄不清楚科學跟決策之間的差異,今天我們講一些比較專業的。中研院為臺灣學術界的龍頭,除了做好研究以外,應該考慮如何帶動臺灣的研究能量,將科學研究成果發揮更大的效能,這是今天我要質詢的重要問題。臺灣有很多學術倫理的問題,我也覺得很不錯、中研院要設置學術誠信委員會,但有很多爭議性的問題,包括「學術倫理與學術自由」之間的問題,這個可能會有爭論,以及「學術倫理與學術競爭與機密維護」,我也知道很多博士班的學生都很擔心,他們要趕快發表論文,不然做完以後,發現到別人先發表了,那就慘了,所以這部分要非常注意。其次是怎麼「建立獨立客觀調查制度」,或是如何釐清有沒有違反學術倫理?過去在臺灣確實有發生很多爭議,這方面也麻煩注意一下。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好,謝謝。

吳委員焜裕:在利益迴避部分,也建議院長要注意看一下新修訂的科技基本法,我發現在你們的報告書裡頭,對於利益迴避、技轉方面有五個面向,但都沒有談到監督管理和查核等相關事項,未來就這方面是不是也應該要加強?

廖院長俊智:是,謝謝,這個我們會注意。

吳委員焜裕:好,這方面可能要注意一下。

廖院長俊智:好。

吳委員焜裕:再者,中研院的報告書提及未來要落實重質不重量的學術研究評核,這裡就要問院長了,什麼叫做「質」、什麼叫做「量」?

廖院長俊智:「質」的定義,就像我們欣賞一件藝術品一樣、人心各有一把尺,而對於科學研究的這把尺是放在大多數研究人員心中,就看國際上的學界怎麼樣界定「質」。一般研究人員到某一個程度之後,自然就產生這樣的一個品味,所以這種東西幾乎沒有辦法用文字來表述,特別是每一個科學、領域都有不同的方式。

吳委員焜裕:謝謝院長。院長回國以後,或是過去也都常回來參加很多計畫的審查嘛!

廖院長俊智:是。

吳委員焜裕: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過去臺灣會用JCR裡面的database,用Impact Factor來評估一篇論文的「質」?

廖院長俊智:主要是一般人也沒有辦法用很主觀的「質」的判斷,所以變成用客觀的方式,大家追求的是公平性,因為……

吳委員焜裕:我知道,那為什麼會是這樣子?你可以發現到,臺灣每一個領域的專業人才非常缺乏。

廖院長俊智:對,但這也不能完全怪罪於臺灣的學術界,全世界幾乎都是一樣走向這個趨勢,這是非常不好的趨勢,學界都非常擔心。

吳委員焜裕:對,但這個Impact Factor好像是臺灣率先在使用嘛?

廖院長俊智:也不是,這方面臺灣絕對沒有領先。

吳委員焜裕:以前我們在美國就發現到,很多人就投其專業領域的期刊就好,其實沒有在強調所謂Impact Factor的問題嘛!

廖院長俊智:對。

吳委員焜裕:臺灣對自身的研究,或同儕之間,因為有些人其實不夠專業,即使是同一個領域,以化工來講也分了很多不同的領域,同樣是研究化工的,可能很多人看不懂、無法欣賞院長的研究。臺灣在很多領域,真正專業的人才不是普遍專業的人才,不是博士、研究員或教授,就是每一個領域都是專業,怎麼建構專業的……

廖院長俊智:這樣子的現象,事實上在全世界到處都有,美國是唯一比較少的,也不是沒有,比較輕微而已……

吳委員焜裕:對。

廖院長俊智:也是愈來愈糟糕。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甚至是已經非常、非常糟糕了,在臺灣之後的還有很多地方。

吳委員焜裕:是。

廖院長俊智:所以這也不能完全怪罪於臺灣的學界。當然因為現今的學術發展愈來愈精密、分工愈來愈多元,幾乎是隔行如隔山,同一個系所裡面,甲教授跟乙教授所做的題目可以完全不一樣,兩人見到面時幾乎變成是路人甲、乙般,完全沒有辦法溝通,這種情況在學界非常普遍,不只在臺灣,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吳委員焜裕:那我們怎麼來評論一個研究的「質」之好壞?

廖院長俊智:最後就要建立每一個單位對「質」的評鑑之自信,首先我們要有這個自信……

吳委員焜裕:這個很重要。

廖院長俊智:知道說就我們講好的,能夠很自信、自豪地說:我們說好就是好。但是我們要很公正,不是用主觀判斷,像是我喜歡你,所以我喜歡你的論文,而是我真的覺得你做得好。全國學術界能建立這樣的自信,才是根本之道,但這個很困難。

吳委員焜裕:從基礎研究發現真理機制,有時候這很難判斷。

廖院長俊智:對。

吳委員焜裕:但對於應用研究,我覺得應該有一定的判斷,譬如一個應用研究能不能有助於國家在公共政策上做決策,這個很重要,發表論文不是最重要的嘛!如果能協助做好公共政策,我覺得他一定發表了很好的期刊論文。

廖院長俊智:對。

吳委員焜裕:中研院105年的研究成果摘要裡面,在社會科學上我就覺得好奇怪,都只寫發表論文的部分,沒有寫出其對公共政策有什麼貢獻,這方面一定要去加強。

廖院長俊智:好。

吳委員焜裕:其中有一個部分我就感到更驚訝了,附錄第64頁項目10的消費行為探討,這是105年的研究成果摘要,但我看到那是2009年4至5月進行的調查,已經都過了6、7年耶!怎麼放到今年的研究成果報告來,這樣會不會有點奇怪?

廖院長俊智:好,我們會檢討。

吳委員焜裕:麻煩寫報告的人可能要注意。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吳委員焜裕:這不是105年的研究報告,2009年的調查,樣本只有三千多人,就這些數據需要處理到現在嗎?也許paper是在去年發表,但這應該不是105年的研究成果報告吧!

廖院長俊智:好,我們會注意一下。

吳委員焜裕:這攸關中研院的形象。

接下來,我看到有一個參與式城市感測進行懸浮微粒的觀測,用了好多的採樣及民眾參與,但不知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應用研究,如果是累積本土的資料,那沒有問題,但這有民眾參與,有沒有完全回顧、國內目前碰到的懸浮微粒到底是什麼樣的問題,以及我們要怎麼樣來解決問題?但在我看來,這個計畫其實對於解決問題沒有幫助。所以在計畫的規劃階段,包括跨國合作的計畫,一定要想到我們要如何解決國內的問題,如此跨國合作才有意義嘛!如果純粹是機制、真理的探討,那當然沒有問題,但對於很多的應用研究,我覺得這個都要釐清,不然做了以後好像會有點浪費資源。大家可以講中研院的資源、人才還不夠,但相對於國內的研究機構、大學來講,已經是非常幸福了。我自己在臺大,就覺得自己拿到的經費相對於中研院的研究人員來說是非常少的,而且他們也沒有教學,現在當然有一些合作的教學,但基本上是沒有教學負擔的。因此就這方面,在計畫的規劃上要注意。

此外,不是每一個計畫都需要中研院帶頭來做。就某一些計畫,像PM2.5的研究是不是中研院有最好的研究人員?因為一開始要做先驅者的研究,但是不是在每一個領域研院都有先驅者,這就可能要考慮、去檢視自身的研究能量及人才,應該整合國內最佳的、一流的科學工作者一起來做,這樣才對。像國衛院的這個計畫我就覺得不錯,生醫所在徵求院外計畫之時,像生醫所有這樣的研究人員,但國衛院沒有,他們非常公正地審查,用英文寫計畫並送國外審查。再來就是它的通過率真的很低,可能不到15%,我知道當然跟美國不能比,還是比美國高一點,但在國內,相對上其通過率真的很低。雖然很多人對國衛院有意見,但他們的院外研究計畫事實上大家都稱讚,這是中研院可以學習的。

另外是國內嚴重缺乏專業人才的問題,臺灣一年有三千多位博士,怎麼國內會缺乏專業人才,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廖院長俊智:事實上每年有四千多名博士。

吳委員焜裕:對。

廖院長俊智:包括兩千名是在職進修的,另外兩千名是要投入職場,其中又有大概七、八百名可以找到教職,所以有一千多人要找到工作很困難。為什麼沒辦法滿足國內業界及學術研究機構的需求?因為業界的需求跟學術單位培養博士生的方向不完全一致,也不能把學校變成職業訓練的場所,所以這就需要一點溝通、磨合。

吳委員焜裕:我知道。其實可以檢討,包括訓練過程到底適不適合,不一定是職業訓練,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嘛!

廖院長俊智:是。

吳委員焜裕:但為什麼我們所訓練的人才、品質各方面會不符需求?中研院應該做一個整體的檢討研究,提供政府建議,我覺得這個很重要,不然就真的浪費了人才和資源。

廖院長俊智:我們正在做這樣的工作,謝謝委員的意見。

主席:謝謝兩位教授。

吳委員焜裕:再找院長討論。

主席:接下來登記質詢的吳委員秉叡、盧委員秀燕、孔委員文吉、鍾委員孔炤、徐委員永明、吳委員志揚、張委員麗善、賴委員士葆、廖委員國棟、蕭委員美琴及邱委員志偉均不在場。

請蔡委員培慧質詢。

蔡委員培慧:主席、各位列席官員、各位同仁。關於要來質詢中央研究院,坦白講我是誠惶誠恐。

主席:請中研院廖院長答復。

廖院長俊智:主席、各位委員。不敢。

蔡委員培慧:廖院長能夠回來臺灣,對於最近臺灣要發展生質能源,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與進展,因為我知道您獲得美國的獎項也跟綠藻研究有關,臺灣是一個海洋國家,所以我們的養殖、養育基地很多,同時可以把二氧化碳轉化為能源,面對極端氣候,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好的方向。前一陣子我確實也在思考整個中研院做綠藻研究的人才規劃或研究基礎部分,但我找不到、看不清楚,這部分想請院長跟我們做個闡述或說明。

廖院長俊智:關於這部分,我們主要是在基礎方面做研究,綠藻或藍綠藻只是微藻的一部分,我們是利用這樣的工具來研究二氧化碳的固定機制,怎麼樣讓它變得更有效率。也不一定說一定要用綠藻或藍綠藻來做這樣的工作,可以用植物,最終目標是要把這些機制轉換到植物體裡面。我們有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所、農生中心,大部分的人參與這樣的研究,所以確實是有,只是專注在微藻這一塊的人,沒有錯、恐怕是比較少,但是……

蔡委員培慧:找不到啦!

廖院長俊智:就相關領域,我們有非常多的人在做這樣的研究。

蔡委員培慧:可能您也需要一些規劃的時間,我倒不是說要特別去成立一個微藻的研究中心,只是就這種連結跟協調我相信是中研院的長處。思考到要跟您討論的時候,我覺得有很多環節不應該是把專業的類別給切割,而應該去做連結。舉一個例子,什麼叫環境科學?我第一次感受到這個概念的時候是在德國慕尼黑,不記得是不是在萊茵河,他們把水泥堤防撤掉,蓋成土堤。在做土堤的時候他們就去測量,看差不多在這樣的經緯度應該要種什麼樣的植物,才能夠護土,這就是一個能夠協助地方資源、農耕,同時也能夠維持水質、水力的方向。環境科學在臺灣應該整合什麼樣子的基礎,恐怕就是院長所要承擔的責任,這是您可以走的方向。

廖院長俊智:好,謝謝。

蔡委員培慧:其次,我想建議的是,我看到您在書面報告的第7頁也提到南部科學園區中心,農業生技會投入,特別強調環安、食安及衛安的偵測分析。在我的理解,食安和環安是連結的,但中間有一個農安,之所以講到農安,是因為農耕過程,針對這個環境給予的農藥、化肥會影響水質、育種,這時就會影響到食安,所以不能夠只是去做結果的監測,應該在製程就予以研究或投入,所以食安、農安、環安是環環相扣的,或者說是環安、農安、食安,這些環節要怎麼對稱與整合,恐怕是你需要花時間來做的部分。看到你們在報告第7頁所提到的內容,讓我感覺大家對農耕的過程好像比較集中在產出的部分,包括種植及育種的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化合肥料或生質肥料該如何投入等等,我認為你們對這一塊顧慮的比較少,請問部長,你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廖院長俊智:委員的建議非常好,本院農生中心及植微所等相關所內有非常多的研究員已經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秘書長也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在南部院區也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工作,諸如利用品種改良讓經濟性的作物可以少用一點肥料與殺蟲劑,就能達到抗乾旱、抗高溫及抗多水等抗逆境反應的效果,感謝委員所提供寶貴的意見,我們也贊同委員這樣的看法。

蔡委員培慧:既然如此,我要在這裡提醒院長,台灣過去對某方面的研究是有所忽略的,從剛才提到的農安及現在要講的育種部分,過去你們對育種總是偏向在實驗室裡面的研究,可是你們在做生質能源研究時,也一定要面臨跟極端氣候對抗的問題,由於極端氣候日趨嚴重,讓我們意識到未來在育種這一塊可能要面臨種源何處找的困境,我的意思倒不是希望你們在實驗室裡面要做哪些研究;最近國際間在食安方面就極力推崇台灣種植藜麥非常成功,殊不知藜麥原來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與魯凱族所種植的主食;大家都知道,農委會的農試所及農研所也都會做育種的努力,但我覺得中研院對這一塊應該比較能做到聯結與整合,也就是說,育種工作在面對極端氣候挑戰的時候,恐怕不能只在實驗室裡面做研究,而是必須跟農民家庭的保種或是原住民保種密切聯結,以擴展我們現有的種源,唯有種源不斷擴展,我們才能找到抗逆境的方向與方法,不知道中研院對這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你們有可能實地去做嗎?

廖院長俊智:施秘書長是這方面的專家,容我請他跟委員做說明。

主席:請中研院院本部施秘書長答復。

施秘書長明哲:主席、各位委員。過去3年來,我們跟農委的科技處、農試所開始籌劃「台灣核心種源」計畫,計畫先期作業就是盤點台灣重要作物的種源,有了這些種源之後,我們就可以建立核心種源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收集的範圍也包括委員剛才提到一些抗旱等抗逆境的遺傳基因,其實,過去在這方面的收集已有不少,如今我們想把它們做個縮減,以蕃茄為例,我們希望建立幾百個核心種源,這些種源幾乎涵蓋所有的抗性,接著我們要把最新的育種技術(高通量的DNA定序)帶進來,總的來說,我們是有完整的計畫在做種源與育種的工作。

蔡委員培慧:你們做得很好,有點像在做種籽資料庫的工作,把種源最原始的資料做個累積。

施秘書長明哲:從最上游的種源收集到下游直接育種的工作,我們都有在做。

蔡委員培慧:對這部分,中研院真的可以思考建立國家種源資料庫,以我個人的經驗,特別是針對蘭花的部分,因為我來自魚池鄉,在九二一地震發生的前後,當地的農民很會做蘭花的育種與配種,當時曾有一個國家來大量採購作為田間實驗之用,這個國家是荷蘭,在他們的國家早就建立了蘭花的種源資料庫,我們台灣是生產蘭花的大國,卻忽略了這一點,你們在這個時候做這件事,我覺得非常好,希望你們能再多花一點時間與努力去擴展,特別是要針對原住民與農家的種源系統,這是本席要拜託秘書長未來要特別使力的方向。

施秘書長明哲:謝謝委員的指教,目前我們已把蘭花「台灣阿嬤」定完序,並把其他二十幾種蘭花的遺傳資料也都收集完成,目前這些資料都已上傳到中研院的網站。

蔡委員培慧:中研院現在開始致力於種源資料庫與育種的工作,是非常正確的;但我們都知道,國內很好蘭花的品種都已經被荷蘭給買走了,所以,這一塊歷史上曾經有幾年的斷層與斷電。

施秘書長明哲:謝謝委員的關心。

蔡委員培慧:對目前很多農村與原住民居住地區,我們都會把它們想像成生態農法或自然農耕,但事實上所引用的都是國外的經驗,譬如日本的自然農法就不需要除草,因為他們地處寒帶地區,冬季下過雪後就會把土裡面的蟲子、細菌給凍死;台灣則是位在亞熱帶地區,或許會有人從澳洲引進樸門農法,或是德國的BD農法,總而言之,以台灣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加上高山與溪谷明顯的高低差,在農耕上應該有多方面的農法,所以,政府在這方面應做多方面的訪視與調查,以建立師資,須知,師資不一定非得在實驗室裡面才能培育出來,也許在民間就可以找到一些農法的師資,這是政府長期以來所忽略的一塊。

既然中研院已跟農試所合作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未來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亞熱帶地區台灣的農法,從育種、農耕模式到最後的產出與加工,請問院長、秘書長,將來有沒有可能朝這個方向發展?

廖院長俊智:我們希望能朝基礎科學的方向來做這件事情,因為目前產業的發展也都傾向從科學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從個人經驗或是透過訪視來探討問題的解答;委員剛才提出的建議非常好,惟站在中研院的立場,我們還是希望能從基礎科學研究的角度,並配合實際的應用,所以,我們在南部院區規劃成立高通量性狀的自動化分析,從實驗室走到田間,縮短基礎研究與實際運用的路程。換言之,將來我們對這一塊不再只是待在實驗室裡面做研究,而是希望能以實際的例子當作研究的對象,並從解決基礎問題的角度來出發,這跟委員所說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蔡委員培慧:院長既是一位具有院士級的學經歷,且是從基礎科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領域,但請院長不要忘記中研院還有人類學、經濟人類學、台灣史研究及社會學等研究部門,他們也會從過去的經驗值裡面找出共通性,以建立研究的基礎;同樣的,對於農法的研究,不見得只能做科學分析的研究,對一些有深厚農耕基礎的高齡農民,他們經歷過台灣沒有化肥的時代,到慣性農法依賴化肥的時代,我們如果要找回這樣的農法,恐怕在經驗與研究上還是需要透過一些實例。

廖院長俊智:是的,謝謝委員非常寶貴的建議。

主席:謝謝蔡委員,從蔡委員的詢答中,我們看到了施明哲秘書長第一次走出中研院南區所流露出最光彩的眼神,也讓我們見到學術研究領域的存在,過去我們常常問你有關南院的問題,實在是太為難你了!

接下來登記質詢的周陳委員秀霞、徐委員榛蔚、呂委員玉玲及陳委員歐珀均不在場。

今天登記質詢且在場的委員均已質詢完畢,詢答結束。

另有高潞‧以用‧巴魕剌委員改提書面質詢。

高潞‧以用‧巴魕剌Kawlo.Iyun.Pacidal委員書面質詢:

一、健全技轉生態系統與《科學技術基本法》的關聯

中研院於業務報告中,「智財技轉迴避檢討委員會」在總結報告裡面的「院外制度革新建議」中提到,「以建立健全之技轉生態系統,取代《科學技術基本法》開放兼營商業之修正方向(P.29)」,請問所謂「健全之技轉生態系統」具體內容是什麼?另外要如何取代《科學技術基本法》開放兼營商業之修正方向?相關意見是否提供科技部參考?

二、設置專責法務單位的規畫期程為何?

業務報告中提到「各委員會均已提出建議報告書,院方並已進行可行性評估,審慎研議後循序推動」由此可知,改革方向已經相對明確,例如法務工作檢討部分,已規劃短中長期(短─強化法制人力;中─設置法務室;長─設立契約辦公室),卻仍未見具體時間表。請問所謂「可行性評估」需時多久?能否提供「循序推動」的具體時間表?

三、院內人事甄選的SOP與申訴救濟機制

業務報告當中提及要促進中研院的公共參與及民主治理,院內各種程序是否公開透明益顯重要。試問,對於院內各種人事案,例如研究員的新聘、續聘和升等等事項,不僅攸關中研院的研究質量、聲譽,也和研究員的權益息息相關,相關的機制是否夠健全?

以研究員的新聘為例,假如在遴選過程中發生程序上瑕疵,或是引起若干爭議,請問中研院有無處理機制?按《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新聘、續聘、升等及特聘審議作業要點》之規定,裡面雖有提及「再議」機制,惟僅針對新聘案未獲學組聘審會通過時,始有適用;另外「申訴」機制也僅針對續聘、長聘和升等事項,亦不及於新聘案。試問,若新聘案發生瑕疵卻通過了,此時要怎麼處理?抑或在審查過程中就發現有瑕疵,又該如何處理?

四、學術剽竊案

提及學術倫理,誠如院長在公開信中所言「違反學術倫理最常見的就是數據的造假及抄襲」。然去年報紙曾揭露監察院受理調查某位中研院的教授,試問中研院院內究竟有無適當的處理機制,否則何以本件不僅監察院介入調查,當事人也曾經透過訴訟程序尋求協助?

主席:對今天的會議,現作以下決定:「報告及答詢完畢,委員所提書面質詢列入紀錄,並刊登公報;針對委員質詢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或以書面答復者,請相關單位於兩週內送交個別委員及本委員會;但委員另行指定期限者,從其指定。」

今天的議程到此已全部處理完畢,現在散會。

散會(12時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