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經濟、財政、內政、教育及文化、交通、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六委員會「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公聽會(第3場: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會議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106年4月13日(星期四)9時3分至12時55分

地  點 本院紅樓101會議室

主  席 高委員志鵬

主席:現在開會。根據106年3月31日本院朝野黨團協商結論,針對「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在審查之前要舉辦6場公聽會,今天是第3場,以數位建設為討論主題,主要是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我們會翔實記錄各位的高見,並列入立法院公報,做為日後審查法案的參考。

今天的公聽會進行程序如下:我們會先請學者專家發言,順序為正反雙方交錯,每位發言時間為10分鐘;接下來會請在場的縣市政府正、副首長每人做5分鐘的補充說明,然後請行政機關代表回應;本院委員由主席安排,於4位學者專家發言之後穿插1位委員發言,由於公聽會主要是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所以每位委員發言時間為5分鐘。本席正前方中間有倒數計時的燈號,供各位參考,在發言時間結束之前1分鐘會按鈴1聲,在發言時間結束時會按鈴2聲。

首先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蔡志宏教授發言。

蔡志宏教授:主席、各位委員。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從數位經濟典範的角度來看這次所談的數位建設的必要。我今天要談的有三個重點,首先是全球經濟典範的轉移跟這次要談的數位科技,特別是它和數位科技所帶來的革命的關係,其次是過去幾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前10大企業消長的樣態,最後是全世界都重視的WEF對網路整備度(NRI)的排名。

大家都瞭解,最近10年來,全球因為智慧型終端(也就是智慧型手機)的興起,以及行動與固網寬頻的普及化,現代化國家的人民在工作與生活型態上都產生了顯著的變化,使用手機和網路變成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環。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清楚看到產業有相當程度的轉型,社群網絡也因此成形,而且經濟典範與商業模式的移轉在全球各國同步發生。特別是因為經濟典範的移轉,對許多國家,包括臺灣產生重大的影響,稍後我會以其他投影片來做這方面的佐證。

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看到超寬頻網路、雲端、物聯網以及其他很先進的應用正在快速驅動各種創新的出現。Gbps等級的網路技術已經日趨成熟,4G網路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邁向4.5代,甚至國際標準現在正往5G的時代發展,這樣的網路速度已經大幅改變一般民眾使用網路的習慣。

在應用內容及其相關科技方面,我們看到4K/8K的視訊或它的電視服務開始興起,VR/AR(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大數據、人工智慧、FinTech(金融科技)與物聯網的相關應用都非常快速地出現。對於這些應用和科技,我們預期會帶給全球民眾,包括台灣民眾全新的使用經驗,這代表了龐大的應用成長空間以及非常豐富的商業機會。

另外一方面,在整個工業應用上,因為物聯網和網路的應用,網實整合(Cyber-Physical System)的技術正在驅動傳統製造業轉型為智慧製造、原來的傳統機械變成智慧機械;我們也看到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建設的概念不只是被倡議,而且已經逐步成為全球主要城市的競爭指標之一。

在這樣的數位浪潮之下,數位能力已經成為國家、企業、個人核心競爭力的指標,數位科技的運用連結著創新與效率,數位科技成為企業消長之關鍵。我們建議並呼籲大家重視寬頻人權與數位人才培育,唯有如此投入資源,才能確保全體國民數位能力的提升與數位原生代人力源源不斷地養成。未來我國經濟成長的決戰點將會取決於我們擁抱數位革命的態度與速度,在全球科技浪潮下,台灣沒有不積極參與的空間。

接下來我要從金融海嘯以來全球前百大市值的企業排名來跟大家分享。2009年金融海嘯剛過的時候,根據PWC的report,傳統產業還很明顯地列在前10大市值的企業裡面,可是到了去(2016)年,數位科技公司已經以創新及顛覆既有商業模式的能力,讓他們的市值呈倍數成長,在全球前10大市值的企業裡面,數位科技公司已經占了一半,並囊括前3名,包括我們熟悉的Apple、Google、微軟等等。

在這些公司引領全球商業轉型的同時,我們台灣事實上有機會掌握到多種資通訊硬體製造體系,因為我們有多項資通訊產品的市占率在全球排名第一,但是很可惜,我們並未能引領全世界的數位科技風潮。

ICT科技在台灣雖然已經開始運用,可是並沒有讓我們自己的經濟典範和創新應用得到充分的滲透,我國數位環境事實上還有進步的空間,譬如我們去年在WEF的NRI排名19,持續呈現退步的狀況。

對於未來我國的數位環境,我們期待能更為優質化、更進一步提升,從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數位環境應該要能提供孕育Unicorn新創公司(獨角獸公司)的條件,經濟才有更大的成長空間,並提供民眾優質生活所需要的便利環境。

剛剛提到WEF的NRI(網路整備度),我這邊有幾張表可以說明2014年到2016年我們在更細構面的表現。NRI的分析事實上非常綿密,它是從環境(enviroment)、整備(rediness)、使用(包括整個ICT和網路在個人、企業和政府的使用),一直到最後它對我們的經濟、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等四大面向來做評分和排名。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我們有很多個項目在逐年下降,包括政府、商業創新環境、政府部門自己的使用、IC科技運用程度是不是足以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造成比較深度的影響。我們當然也有領先的部分,在基礎建設方面,拜行動網路信號涵蓋的綿密程度之賜,所以有部分還算領先。可是看到這樣的分析,我們應該有所警惕,而不是因為有部分指標領先而自滿。

整體來講,我們的基礎創新仍有不足,落後於能夠在數位科技中引動風潮的國家。我們要完成國家數位基盤、孕育數位國土與創新應用,必須加速投入虛實整合的數位建設,這個數位建設的重點和關鍵並不在於資通訊硬體建設的量,因為剛剛已經提到我們某些網路整備度事實上還是領先,所以我們的重點應該是如何讓寬頻建設普及化、資通安全強化、研發設備和研發環境的整備,還有數位內容的創新以及跨域數位人才,這些軟性的、虛實整合的建設能夠彼此有效聯結貫穿,形成完整的配套,才能從企業和民眾需求的角度對我國數位環境做進一步的提升。

我最後要做一個簡單的結語:面對全球數位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經濟典範轉移,台灣只能加速數位建設來面對這樣的挑戰,並且將數位成果澈底落實在自身產業轉型與民眾生活優質化。我們知道行政院另外有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其落實也必須搭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當中的數位建設,五大主軸平衡投入,才能完備我們的整體配套。謝謝。

主席:請新北市政府研考會林純秀主任委員發言。

林純秀主任委員:主席、各位委員。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在立法院針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數位建設的部分提供一些我們新北市在執行上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基本上我們把今天所要討論的內容分為四個主要的面向。第一個部分其實剛剛蔡教授有提到,不管數位建設怎麼進步和優化,國家投資還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今天既然中央已經跳出來希望整合所有數位建設的標準,我們也希望未來能有一個統合性的國家規範和標準。其實各縣市政府都知道,為了開發一些系統,我們都支應了相當多的經費,最後需要做的是一個整合的工作。所謂整合,就是我們必須和中央的相關系統整合,也希望和各機關的系統整合,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整合的費用反而可能高於建設本身,而且所花的時間也非常多。所以基本上我們也希望這次能藉由整個國家級數位環境的建置,將相關標準模組化,或者一些基本的facility可以由國家在中央的部分做一些經費的分配,將這個facility做一個比較完整的建置,這樣個別縣市政府在執行方面就可以減少很多成本支出。

第二個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大家都知道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我們現在極力在推動相關的數位建設,可是我們也同時面臨相關法令需要鬆綁和調整的問題。這方面最近大家最能理解的事情就是Uber。Uber其實就是相關法令沒有跟著配套,所以即使它是一個非常便民的叫車系統,但是在法令鬆綁之前,它是無法合法的。同樣的,對於很多不同的資安管理或資訊分享,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法令機制的建置,這樣大家執行任何計畫時在相關法規的面向會比較知所遵循,建置數位環境時也比較不會偏到不同的方向。所以,在推動流程和法令鬆綁方面,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次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可以把類似這樣的軟體建設一併加進來。

接下來,其實剛剛蔡教授也提到,人才培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相信在座有很多資訊方面的前輩,大家都知道好的人才很難留在公部門,因為外界所提供的薪水和各方面的待遇都比公部門優渥,所以,如果要留住這方面的人才,真的必須建置一套比較完整的人才培訓機制。我們當然也看到這次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有針對教育部提出相關的人才培訓計畫或者一些硬體建置,可是基本上我們也希望它能夠更專業的植入最基礎的教育。當然,就業之後的技能提升也是人才培育過程中大家要一起來努力的,對於這個部分,我希望在這次的前瞻計畫裡能夠做的更完整、更周延。

數位國際臺灣的建置需要大家共同來努力,新北市過去這幾年來一直在努力所謂「一個新北市」的概念,我們希望所有的物件與申請都只要one stop,只要在一個窗口就能提供或獲得全部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新北市與很多相關部會做了溝通與協調,有很多都屬於全國首創。例如今天網路剛剛出來的,在民政單位可以申請護照相關資料的變更,當然這也必須有相關部會的配合,特別是中央部會給我們一個窗口及資料的架接。在這幾年的努力之下,大概有1,000多項的申請案是民眾可以不用檢附相關證件的,而這個過程經過了很多中央部會的協助與努力。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在前瞻計畫裡,我們希望是「一個臺灣」,而這個臺灣是各縣市中相關資料與資訊都能互相分享與使用,對此,我們希望大家能共同努力。

有關於經費部分,剛剛有談到經費在整個國家分配上確實是少了一點,但就因為有限的資源,大家一定要讓它發揮更大的效果。基本上,一個好的公共政策一定是大家要共同執行與推動的,我們非常高興能在此與大家分享新北市的經驗,也希望能與中央部會共同努力,完成「一個臺灣」的目標。以上簡要報告,謝謝。

主席:請臺北市政府資訊局李維斌局長發言。

李維斌局長:主席、各位委員。今天很榮幸到此針對這個題目來講一下我個人的經驗,我從學術界借調到台北市政府服務後受了不少苦頭。這個計畫裡的60億元真的不多,在經費不多的情況下,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到政府部門之後有關於數位建設這一塊。地方政府的經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部分就用完了,要談數位建設真的有點緣木求魚,所以這個錢真的非常重要,希望立法院能夠接受這個經費的編列,已經不多了,就不要再砍了。

我們想要建議的是,中央有很多或是民間企業到地方政府去做很多建設,但這些建設我們通常都不太願意買單,其中當然包含很多原因,而我們希望未來可以用Service-Driven的方式來推導這樣的東西。到底我們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是由地方政府來解疑。也就是說,距離市民越接近的服務,中央越不要下指導棋,越接近市民的服務,中央所下的指導棋就越顯得不食人間煙火。地方政府提出一些問題之後,什麼樣的問題對民眾比較有感,什麼樣的問題會影響多少市民,這些可能是地方政府比較清楚,但是地方政府在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可能不夠,因為以臺灣的組織結構來說,地方政府都是低缺,是人員訓練所,訓練好之後中央就拿走了,要地方政府去規劃,其規劃力、執行力都有一定的困難。我認為在前瞻基礎建設裡應該還要有基礎建設,這個基礎建設能不能有多一點錢,把ecosystem建起來,讓地方政府能承擔該承擔的責任,而中央政府也扮演自己該做的角色,二者不要混淆了,混淆到最後大家好像互相在搶credit,而不是為了這個國家好,這是我今天想要講的一件事情。

另外,我們常常被要求4G要變5G,台北市也被質疑無線網路的覆蓋率是否足夠,4G的屋頂是不是有配合等等,請問這些東西都做完之後要幹什麼?說實在的我們也不知道要幹什麼,因為服務並不是資訊單位想出來的,服務是各行政單位及業務部門所想出來的。如果以Service-Driven的角度來說,要把服務做好,怎麼可能網路不好,4G沒有服務就不好,民眾就不滿意,所以不用說覆蓋率達到99%又怎麼樣,我認為以Service-Driven來看比較有效。

我在這裡特別強調快速POC的原因在於現在科技進步太快,而行政部門的反應太慢,這個可以balance一下,讓它快一點去做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實驗做下去後發現不行,馬上就退場,因為這個時代不像以前要累積10年、20年去建設一個什麼東西,而是要快速累積經驗。Facebook可以在十幾年之內達到傳統產業幾十年的基礎,其實概念是不太一樣的,所以要如何快速回應,這部分應該要有一種方式。

再來,中央是不是能幫忙我們?監理沙盒的複雜度太高,也等不了,可是後面的灰色地帶解消和彈性創新實證能不能夠快速一點?假設地方政府要做無人車,車子都進不來要怎麼做無人車?進來之後要封閉區域,我們寫程式的人都知道,封閉起來的實驗很好做,但是做完之後丟在路上還是會有一大堆問題。因為這中間有很大的落差,所以我們這樣根本就跟不上整個時代的改變,也跟不上民眾的期待。我建議用Service-Driven的角度,利用服務把基礎建設帶起來,各地方政府也剛好趁此機會練兵,看看要提供什麼服務才能讓民眾有感,最後都不是變成蚊子館。大家講蚊子館其實都算客氣了,變蒼蠅就麻煩了!

其實中央也做了很多事情,為了這個部分,我們還特別去討論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原來的傳統研發補助是以廠商營運角度來看的,講難聽一點,廠商是營利單位,他們的思考面向大部分還是以賣產品為主,但是地方政府要的是服務民眾,畢竟選票還是很重要,現實面就是如此,所以這中間會有很大的落差。後來開始4G計畫,在這一次的4G計畫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東西,至少廠商要來找我簽MOU,但是簽訂MOU的過程中,我只是一個橡皮圖章而已,因為中央要給予補助,我幹嘛要阻止這個事情的發生,所以我就蓋章了。但是與地方之間的合作能不能提供後續服務?政府部門有沒有辦法編列預算繼續維持這個服務,還是民間能夠用什麼樣的business mode繼續活下去,這中間存在著很大的疑問,因為之間的溝通並不是很密切,他們只是用幾張投影片的介紹來詢問能否合作,當然可以,因為我又不用出錢。而我今天願意來講是因為看到了4G Plus計畫的一些改善,我們看到了機會與希望,當然第一次run還會有一些缺點,我希望今天能把這一塊補足一下。4G計畫是由地方提案,是一個Bottom-Up的方式,我們覺得這個方式很好,今天我願意來講這個東西也是因為Bottom-Up是我們想要的,也是地方政府想要的,而地方政府也需要這樣的預算來幫我們做創新服務的開始。initiative對我們來講很重要,如果我們連第一步都踏不出去,就不用談其他東西了。但是這裡面又發生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各地方政府的規劃能力不一樣,也許台北市稍微好一點,新北市也還ok,但是其他地方像嘉義、台南是真的很辛苦,不是他們不願意,而是在組織架構上很難做到這件事情。其實台北市政府也一樣,可能有同仁表現很不錯,但到了七職等、八職等之後沒有前途了,他就會到中央去找八職等到十職等的高位,這有什麼好講的,他就走了,那我要怎麼辦?到時候又補一個高普考進來的新人,我不是說新人不好,只是他沒有經驗,所以我們很難延續創新服務的東西,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以這次的4G Plus計畫來說,後續標案地方政府的參與還是太低,可能還是有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接下來這張是我們希望的「中央與地方之協作模式」,台北市在談智慧城市談了很多,因為我們最主要是做living lab,我們希望民間創意可以進來。當我們在談5P時,大家在談Private、Public、People、Professor,這些東西要做Partnership時,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去integrate這些resources。我們integrate的能力不見得足夠,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做。在跌跌撞撞做了一陣子之後,我們認為在整個架構裡,地方的能力需要被提升,中央的角色需要被轉換。如果這個東西沒有做好,我們談數位建設也不過就是把錢花完,感覺就是歷史一再重演、不段重複。

我們希望中央可以幫助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真的很願意做一些事情,而且這些錢對我們來說,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在innovation與risk之間可以幫助我做balance,大家都知道公務員不敢冒險,所以就必須去balance innovation與risk,這個錢是可以做到這件事情的,有機會讓地方政府願意去做一些創新的事情,願意走出來,當然有些細節還必須要討論。

至於在接地氣的地方,請中央不要下指導棋,這是很危險的事情,當然地方政府也需要培養能力,真的去了解地氣是什麼東西。中央只要設定戰略方向就好,戰術部分我們會處理,就像以前八年抗戰的「以空間換時間」,各地作戰將軍會自己想辦法利用策略去打贏戰爭。在中央協助法規調適部分,很多新的東西如果沒有碰到法規就不知道算什麼新了,如果夠新,suppose某種程度上都會碰到一些法規問題,有時候不見得touch到這麼深,可能只是灰色地帶而已,但如果中央願意出來幫我們解消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跑得很快。

還有,中央要協助擴散成功案例,例如台北市也許有一些不錯的案例,新北也有,像剛剛主委介紹的幾個案例都不錯,台北市也想要,但是我們自己要去知道這件事情是有點困難的,中央如果知道後能不能去擴散這種成功服務方案?其實民間也有很多好的服務,也許在台北市被implement出來,但它不是公共服務,而可能是民間新的busness model,能不能藉由中小企業處幫忙把這個事情擴散到其他縣市?這可能也需要中央的幫忙。在地方政府的規劃能力不一情況下,是不是能有區域整合的規劃方案?也許六都可以幫忙周遭鄉鎮市一起upgrade,地方政府的規劃能力真的需要提升。

另外,在拔尖與普及部分,因為題目上看到的是普及,而普及這件事情是有階段性的,是不是可以先拔尖呢?

因為時間關係,我先發言到此,謝謝。

主席:請臺東縣政府黃健庭縣長發言。

黃健庭縣長:主席、各位委員。今天很榮幸能夠來參加這一場公聽會,今天與會的專家學者很多,我就特別從地方治理的角度來談這一次數位建設。數位科技的運用很廣泛,可以用於產業發展、行政效能提升、民眾生活便利及健康照護等等各方面,但是我要特別提到城鄉差距的縮短。數位建設跟各縣市政府現在推動的智慧城市的目標應該一致,可以相輔相成。特別從臺東的角度來看,數位建設一定要考量到怎麼樣縮短城鄉差距,這個城鄉差距不只是貧窮落後縣市(如臺東)與六都的差距,或是臺東縣內本身的城鄉差距。前瞻計畫的精神既然是要用特別預算來加速彌補過去投資不足的地方,而且是以投資未來為核心精神,我們就一定要考量到未來30年國家發展的需求,也一定要從平衡城鄉差距的角度來看。

有關數位建設部分,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跑出個臺東來,這是最沒有條件談數位的地方,但實際上這幾年以來,我們在數位方面努力的成績非常好。剛出爐的遠見評比,六都以外是臺東第一名,甚至在一些子項目中,包括競賽參與、智慧服務等等,我們做得比六都城市還要好,這是地方政府有決心要用智慧科技來努力縮短城鄉差距的成果。所以我要強調的第一點,一定要考慮透過這個計畫來做城鄉差距的縮短。

第二,我們必須要從促進公益的角度來支持一些提案,尤其是讓偏鄉或離島的民眾能夠享有優質的上網環境,甚至在數位創新的機會上給予他們更多的協助。就舉我們這次所提出的提案來說,我們提出一個有高度公共服務價值的數位建設─建構離島海底光纖網路與原住民部落無線上網寬頻服務需求,現在本島與蘭嶼、綠島之間的資訊網路傳輸是用窄頻微波,實際上頻寬有限,也常常會受到天候的影響,品質真的很差,我覺得可以透過這次機會來建置海底光纖,讓這兩個離島的網路品質可以提升,這是很基本的需求,加上很多部落實際上也有上網的需求,而這些都需要從促進公益的角度來思考。

對於離島部分,我們還提出智慧化維生系統的提案,大家都知道離島的水電等維生資源供應是有問題的,如果我們能藉這一次用智慧的方法加入建置太陽能、海水淡化廠,或是更能夠有效利用環境生態的智慧維生系統,在離島甚至可以打造出綠能應用的示範社區。

另外,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臺東這些年除了在一級產業─農業生產之外,我們也發展了觀光產業。如果從更永續的角度來看,臺東如果要發展成新創產業基地是非常有條件的。最近我們推出的TTMaker已經有了一些初步成果,也受到很多業界的重視。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二十幾組團隊實際上在那裡利用共享空間提出一些total solution,也有不少團隊已經確定要留在臺東創業、登記設立公司,發展新創產業,我想台東市可以吸引有創新idea的團隊入住,如果我們能夠在更完備的數位基礎建設之下善用科技,讓偏鄉的文化、特色和產業發展出來的話,我們非常有可能在台東開創出一個新創產業的新聚落,這是我們非常樂見的,透過這個計畫如果能夠帶到這樣的效果,會讓我們非常開心。

最後,相對於其他縣市,台東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我們幅員非常廣闊,但是人口稀少,所以,在行政管理、治理上,真的不太可能用人力密集的方式治理地方,這個時候就凸顯數位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如果能夠將物聯網的概念具體應用在地方治理上,真的可以提高民眾生活的品質。去年台東經歷了接二連三的風災,從尼伯特開始,到莫蘭蒂及艾利等等,造成很重大的損害,在那之後我們就提出防救災智慧消防整合管理系統的建置,這個建置主要是運用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能夠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執行救災勤務及器材設備的管理,讓消防局局本部及各分隊、分局的防救災器材儲存空間及自動倉儲系統得以有效管理,一有狀況發生,就可以很快找到所需要的器材及配備在什麼地方,我相信這樣的系統對於防救災能力的提升絕對有幫助。

另外,警察局提出的雲端治安事件分析整合系統,也是要藉著智慧科技把路口監視、贓車辨識、員警行動派遣、警車定位系統等等做整合。唐鳳政務委員講到數位建設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共通性,讓本來各自獨立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資訊能夠彼此串連、整合起來,我相信這也會是一個很好的運用案例,也許六都很多地方都已經在做這樣的事情了,但是偏鄉對這樣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再來是在醫護人力運用上,我們也希望透過「台東健康生活好自在」的提案建構全縣170個民眾健康智慧量測據點,讓血壓、心律、體脂肪的測量,民眾可以很方便就做,然後上傳到資料庫,讓我們可以及時掌握民眾的健康資訊,加強慢性病的防治。還有,偏鄉的衛生室、巡迴醫療據點及網路品質都必須要被提升,這樣對健保病歷等各種醫療相關資料的調閱及傳輸才會有幫助。健保法規對遠距醫療的給付還有一些問題,我們希望透過這次能夠鬆綁。

智慧的運用絕對會有很好的成效,但不可諱言,智慧的運用需要投入很多成本及很多資金,財政困難的縣市原本就沒有資金,如果不是透過中央支持,數位落差反而會越拉越大,我們期待透過這次的數位建設前瞻計畫能夠幫助我們這些弱勢、貧困的縣市。謝謝。

主席: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系孫雅麗教授發言。

孫雅麗教授:主席、各位委員。今天我想談論3個主題,第一、高效能一站式政府服務,第二、下世代智慧學習,第三、國家資安建設及區域聯防。我今天是從一個中華民國國民及專家的角度來談這3個問題,首先來談高效能一站式政府服務,做為一個國民,我們常遇到一個狀況就是要辦一件事必須請半天或一天假,要跑很多地方,我的想法是國民期待的是一個智慧政府的服務,而且是一站式。剛剛新北市有提到、台東縣也有提到,申請的民眾可以透過網路來到所謂一站式智慧政府服務、一個虛擬化的服務平台,要做到這個事情、要讓民眾可以在網路上就完成所有想要做的事情,以內政部為例,有民政、地政、役政等等各種服務,譬如剛才提到的申請護照,我們必須跑外交部、要自動通關還要再申請一次,如果要委託代辦,還必須到當地戶政單位驗證身分。我們希望未來可以達到一站式智慧政府服務,戰略上要怎麼做?戰略上我們的想法是希望能夠開始建立各部會的雲端資料中心,從點開始達到一個面,點的部分就是希望把各部會裡的各機關系統(硬體)整合起來,亦即藉由硬體的集中驅動所有應用系統,能夠促進其整合。現在政府很大的問題就是這些系統沒有整合,因為沒有整合,所以資料沒有辦法流通,資料不流通的結果當然就沒有辦法做到一站式智慧服務,因此,在戰略上,我們希望藉由雲端資料中心的建立達到這樣的目的。雲端資料中心的建立不僅可以達到智慧化一站式服務,而且可以達到我常常講的一個口號:「資源集中、共有共享、有效利用、節能減碳」,這也是政府在做綠色台灣很重要的一環。

政府部門到底面臨什麼問題?我們的預算越來越少,但是維運比例很高,所以當資源不足的時候,要這些單位怎麼做事?我們從綠能角度來看,資料中心的耗能,資訊設備就占一半以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大家最關心的是這些政府服務應用系統資安防護有待加強,但為什麼不加強?其實是面臨了2個困境,第一是缺乏資安人力,資安領域需要的專業知識既廣且深,人才其實是不容易的,資訊資源在不足的情況之下,尤其是基層三、四級機關如何做好所謂一站式智慧化服務?別的國家當然有在做,美國透過機房整併與雲端化降低耗能與成本,澳洲做的是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南韓也有在做,他們做的是資料集中管理與應用,達到很好的數據分析,讓政府在服務的提供上可以做得更好。在DIGI+計畫裡,我們的戰略就希望先從政府體系、公教體系做綠能雲端資料中心,藉由硬體集中驅動所有應用系統的整合,加強資料流通,再做好很好的資安防護及隱私權保護。

第二個要談的是下世代智慧學習。我們對於下一代人才培育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視,所以,在人才建設上,我們希望做的是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可以做深度學習,從數位環境、數位學習、數位體驗當中培養數位的公民,智慧校園達到智慧學習絕對是在策略上非常重要的一步。這裡我找了幾張圖給大家看,右邊第二張圖是一些小學生拿著iPad在學習,這不應該只有台北市某一個小學在做,我們希望是全國3,814個國中小都可以有這樣數位學習的體驗;下面這張圖看到的是AR/VR,這個非常紅,我們希望學生在學習生物、了解人體的時候可以用3D圖片了解人體的肌肉、骨頭等結構,從AR了解在科學裡,電是怎麼一回事、電子是怎麼一回事,做很好的深度學習,才能讓創意學習可以出來,這個目標是我們的願景,我們希望做到,可是現在有很多很多問題。首先是全國所有中小學既沒錢,也沒人,在整個數位基礎建設上非常非常貧乏,譬如頻寬不夠,基礎建設不夠怎麼能夠有3D的內容展現?怎麼能夠有AR/VR產業支援下一代的數位學習?所以,我覺得戰略上很重要的一塊是我們必須診視全國國中小學,希望能夠讓校園網路骨幹全部光纖化,只有光纖才能支援未來數位學習內容所需要的頻寬,然後支援內容的傳遞。除了骨幹光纖化之外,我們要做行動的數位學習,所以,我認為在所有國中小校園教室無線網路覆蓋率及品質一定要全面提升,這是基礎建設,而且是對國家未來很重要的投資。除了國中小學之外,還包括高中職及學校設備都太老舊,所以這個部分一定要完全替換、更新,這是我認為在下一代數位學習上應該期許政府要做的。

第三個要談的是國家資安建設及區域聯防,我曾經在台灣大學電算中心擔任主任,也受教育部委託建立台灣學術網路資安維運中心,我講這個只是要讓大家了解,資安的聯防體系從攻擊事件、可疑事件的偵測到分析、到通知、到處理,再到鑑識,其中有幾環很重要,第一環是必須在各個地方布建資安設備,可以偵測所有相關網路資料是否有可疑事件、可疑行動,或者任何攻擊,偵測之後要分析,分析完萬一發現有攻擊的可能時,下一步就是要通知,而且是必須立刻通知主管機關,立刻通知所有可能的受害單位,以及接下來可能被駭的單位,讓大家可以全部動起來。所以,事件的通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大家可以從右下方看到台灣學術網路做起來了,可是這在全國只占到一個點而已,我們希望未來看到一個國家安全體系的話,要把這個擴散到政府單位,也要聯防起來,NCC要負責所有operator communication的部分,大型企業、金融企業全部都要進來,所以我剛剛提到國家安全不會只有一個點,不是教育體系、不是政府單位、不是只有communication的部分,而是全面都要做起來。這在剛剛提到的偵防、分析、通知,以及未來事件的恢復及鑑識都很重要。

要達到國家資通安全,我們在整個策略、整個戰略要從4個面向來看,第一個我覺得完備的資安基礎環境是最重要的,這是基礎建設,這樣才能知道what happened,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第二就是我剛剛所說的通知,information的sharing及資料的分析,然後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不是有早期警訊出來,這是要建構國家的資安聯防體系,而且是要全面,但可以從點連結起來。剛剛還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需要人才,所以在這部分,我們希望藉由安全體系的建立孕育好的人才,然後提升國內資安產業;所以,在戰略上要完備資安基礎建設以及建構國家資安聯防體系。

有一家很重要的IT研究單位叫做Gartner,我們說數位國家、數位經濟、數位城市,說到未來的數位願景時,很重要的是做這件事情一定要是安全的,否則做任何事情都可能變成別人攻擊的對象,後果可能不堪設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我們在做數位建設的時候,駭客一定可以比你更清楚知道怎麼樣來攻擊以及攻擊的弱點,建構國家資安聯防體系及基礎建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戰略上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的國家安全縱深必須夠深,才能夠防禦國家;以上,謝謝。

主席:請廖委員國棟發言。

廖委員國棟:主席、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同仁。謝謝主席讓我有這個機會在第三場公聽會發言,前面兩個場次談軌道建設及水建設,大家都搶著登記發言,就像要搶資源一樣,今天沒有人要講,剛好我就是第一個可以和大家交流。謝謝許多教授及學界的朋友,你們真的要給我們多一點助力,我想立法院要談前瞻條例是有非常多意見的,我就不再重複那些已經講過的話,在報紙或各政論節目都已一再批判前瞻計畫沒前瞻。今天國發會也有代表列席,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認為前瞻條例內容非常空泛,雖然已經舉出軌道建設、水建設、綠能、城鄉建設,以及今天談的數位建設,看起來籠籠統統好像涵蓋全部,不過,我們回頭想想,如果把當初國民黨長期執政時所做的十大建設拿來比較,這真的是小巫見大巫,這樣的比較,大家都心知肚明,再講也是多言無益。剛剛聽到黃健庭縣長代表台東縣的發言,我覺得非常欣喜,雖然預算不多,但是他有心推動偏鄉數位建設,也在全球排行獲得很好的名次。他所提的幾個問題,真的代表偏鄉的需求,希望行政單位,不論是國發會、科技部或NCC,都應該予以注重,甚至應該要小修目前既行的計畫內容。除了剛剛說前瞻計畫不具前瞻之外,前瞻基礎建設內容的遠見不夠遠、視野不夠寬,所以在做最後修正時應該要多聽聽學界的意見,尤其要多聽地方的聲音。新竹縣原來分配到的預算不多,包括軌道建設規劃,大概是30億左右,但新竹縣立法委員林為洲委員開了一個記者會,並非針對前瞻,而是針對政府目前的作為,一個「我呸!」透過媒體的渲染,聽說預算從30億變成300億了,黃縣長,聽得懂我的話嗎?本來只有編30億,但是一「呸」以後,政府就有反應了,馬上變成300億;而且蔡英文總統直接到新竹,向地方宣示再增加一個軌道建設。如果你們都不講話,或者委員沒有機會幫你們講話,大概就是分配那麼一點點杯水車薪的預算。我個人做為台東籍立法委員,也是原住民立法委員,我必須代表偏鄉講智慧偏鄉或智慧原鄉的事,過去NCC和研考會確實搭配做了滿多偏鄉數位建設,但是遠遠不足以讓偏鄉和城市拉近距離。剛剛黃縣長已經講得很清楚,雖然他極盡洪荒之力,但就是沒有錢,要用有限的經費照顧這麼大面積的原鄉是非常困難的,但他還是做到了,而且做得比我們現在講要將郵政附加長照服務性質的做法還早做到,其實我們台東早就做了,甚至遠遠超過現在我們所想到的,本席認為,政府一定要把所謂的城鄉均衡放在心裡面,不要只想到選票在哪裡,就把資源放在人口比較多的地區。如果我們真的從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其實也不必編列特別預算,因為今天我們在討論特別預算的未來,過去馬政府時期也曾經從一般預算中編列500億元,作為原鄉基礎建設及治山防洪計畫之相關經費;然而,我們看到國發會這次編列給原鄉建設的經費,聽說在2兆的經費中僅有編列20億元用於原鄉建設,我不知這項消息是否正確?果真如此,不能用杯水車薪來形容,而是根本就看不到。許多原鄉與原住民一再對你們進行批判,政府根本沒有把原鄉放在眼裡,我們不要講原鄉的幅員廣大,光就人口數而言,原住民居住在都會的人口已達2.32%,但如果以20億元的經費來算,所占比例連0.2%都不到,你們對原鄉的眼光幾乎完全沒有落點,這部分將來你們提出細部計畫時,我會大大的關注。今日本席發出上述的呼籲之後,你們回去修正的時候,就要把我們委員的談話放到筆記裡面,但你們回去不要把筆記就擱在抽屜內。

最後,本席要再次謝謝這麼多學界的朋友願意給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更多的助力,既然政府已經決心要做,無論在野黨如何批判也沒有用,我們就樂見前瞻建設計畫預算要執行的非常有成效。

主席:請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杜紫宸前主任發言。

杜紫宸前主任:主席、各位委員。有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數位建設的部分,方才有許多的先進已經提過意見,我再補充下列幾點:第一、我認為數位建設並不等同於電信建設,過去20年政府大部分會把數位建設放在寬頻或電信建設非常基礎的部分,那個部分已卓有成效,所以在下一階段的數位建設,最重要的就是不管在現行4G或未來5G會跑哪些內容或服務,我想這應該是最重要的重點,因此,我對此提出下列幾點意見:一、過去在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擔任政務委員時開始提倡open data,事實上,這些開放式的數據所指的是公部門手上擁有非常多具有資訊擴散或資訊外部性等資料,如果這些資料可透過適當方法提供給民間或企業共享,它可以在整體數位世界中產生非常大的功能,但在全世界對於open data有兩種不同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原來行政院張善政前院長主張採用歐巴馬的方法,即是我們鼓勵大家公開資訊,並設立許多的APP,這些APP可讓全民很容易得知公廁地點及公車何時到站等資訊,對民眾生活便利性有莫大的助益,但是在歐洲對open data的概念是用另一個方法來處理,因為我們會用最重要或最關鍵的open data,除了醫療、健保的資訊之外,有關社經、財稅及國土等資訊,這些才是最具有價值的open data,而這些open data單一存在是一個資訊,如果我們把open data做堆疊的加值處理,則會是另一種資訊,但是這不是一般民眾能夠做得到的,所以在英國、丹麥等國家將方才我所述政府擁有國土、氣象、財稅及人口等資料,委託一些專屬的法人或企業做加值性或堆疊交叉的分析,經過分析的結果得知將對商業、居民安全及社會使用具有重大價值,但為何法人與廠商要做這件事情?這必須要有利可圖,所以常常會採用BOT或PPP的方式委託民間來做這樣的處理,在資訊公開的世界中有兩種不同的approach,一種是大家在資料之前平等,另一種則是我們把資料交給一些具有專業分析能力者進行分析,俾利全民共享深度資料,我認為國發會應該重新檢討,這是我第一個想要提出有關open data的部分。

第二個就是有關數位化政府的部分,方才孫雅麗教授對此提出很多意見,我認為現在我們看到政府推動的數位化是,當民眾到戶政或地政事務所,甚至運用金融跨行領款,大家要記得這些都是三十多年前李國鼎先生擔任政務委員時所規劃的,他利用10年的時間率領各部會推動數位化政策的成果,如今經過30年之後,民眾仍然能夠享受數位化生活的便利性,但我要請問國發會,未來30年後數位化政府服務的藍圖為何?它需要建構一種什麼樣G 2 C或G 2 B的界面。剛才孫教授提到兩個方式,一種是一站式,另一種則是雲端集中,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的人力或節能;除此之外,其內容與服務的界面又是什麼?它能夠提供哪些現今政府無法提供以外的數位化建構的服務?我舉出幾個簡單的例子,現今大家常常稱讚中國大陸推行電子化,事實上,丹麥是全世界金融交易電子化普及性最高的國家,目前已經約高達97%,丹麥政府自明年起將不發行紙鈔,未來丹麥市面上紙鈔不再流通;換言之,未來所有C 2 C、C 2 B或B 2 B之間所有的交易都電子化,這項電子化的基礎是什麼?此其一。

第二、最近我們看到Uber透過美國政府的壓力又非常高調的重回台灣,我認為這件事情最需要檢討的是,韓國面對Uber時不只是拒絕Uber,像韓國同時還自行建立KAKAO TAXI系統,這套系統不但完全取代Uber,某些功能甚至還超過Uber,這還不只由單一車行建立的系統,而且是電信加值商做的,所以所有的TAXI或專車服務都可以上KAKAO TAXI叫車,甚至前往韓國的旅客都會事先上網查詢韓國旅遊網,所有網站都向你們推薦KAKAO TAXI系統,而且台灣旅客對KAKAO TAXI的評價非常高,對於KAKAO TAXI這一種模組,為何交通部或經濟部未能輔導業者建立屬於臺灣的Uber或KAKAO TAXI。第三、在政府服務中不是只有G2C,過去我們做過關稅貿易電子化的經驗,事實上,我們認為G2B的部分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改善政府的電子化服務。第四、在數位建設中,法制建設是非常的重要,這裡面必須要提一個法,叫電腦處理個人資料法,個資法的主管機關其實是法務部,但自從個資法在4年還是5年之前正式實施以後,個資法為企業所帶來的困擾是非常大的,因為大家所有資料的處理都受限,即便是公益性的或者是在企業內的處理,事實上受到此一惡法非常大的戕害。個資法不只是約束一般的媒體或者是金融機構使用個人資料,甚至於約束一個企業使用其內部企業個人的資料,這是一個大問題。

現在從5G開始,或是4G開始,網路上能走的、電腦上能夠處理的已經不只是data,還包括影像,再加上AI的辨識,所以我們幾乎可以知道任何一個人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而他並不知道你知道他的行蹤。透過AI的辨識之後,每一個人的資訊都在一個不受保護的情況底下,如果被使用是基於公眾的利益,這是應該被鼓勵的,但如果使用上是基於私人或犯罪的目的,也是輕而易舉的。對於這種影像資料透過AI的辨識,將來在網路上如何被保護、被公益性地使用,我覺得是不是應該由科技部門或經濟部主動協助法務部來修改個資法?因為對於個資法,畢竟法務部並不了解科技未來的發展。

我做一個簡單的建議,我認為在我們推動數位建設之前應該要做藍圖規劃,而這些藍圖規劃不能完全由資訊科技專業的技術專家來參與,事實上它需要一些社會科學的學者或者專家來參與。所以對於數位化政府在中央跟地方各應該扮演什麼適當的角色,以及數位化的社會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法制、文化、傳播問題,我建議應該要有一小部分的錢用於增列社會科學的專家,對於臺灣未來的10年、20年能夠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以上是我的建議,謝謝。

主席:請亞太網路資訊中心黃勝雄董事發言。

黃勝雄董事:主席、各位委員。今天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來為各位評論這個計畫相關的一些內容,我本身是在亞太網路資訊中心擔任董事,亞太網路資訊中心是internet網路治理的一個機構,負責亞太地區網路IP位址資源的政策制定,以及它的位址資源之發放,主要服務的面向除了位址資源的發放之外,還包括怎麼去協助各個國家去推動其相關數位建設或網路政策,像是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各國的合作案例,大概是就這個角度來跟各位分享,我主要是從怎麼樣促進寬頻普及、怎麼樣防救災的方向來討論。

就Internet,假設大概是30或20年前,大家如果討論到網路,最重要的key application,很多人會提到一個詞就是connectivity,亦即連接性、連通性。沒想到事隔30年之後,G20國家4月6日至7日在德國召開部長級會議,提出各個國家的數位政策,剛剛黃縣長以及很多先進都提到,所有的政策必須要一致化,包括標準也必須要一致化,上個禮拜G20的這個會議提出數位政策必須訂出一致性的標準、一致性的發展目標,各國必須要同步來推動,他們最重要的一致性目標就是,在2025年所有人都可以享有寬頻網路,以此為G20各國數位政策的首要目標。這就回應我剛剛所提的,就我們30年前看到的可能connectivity是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沒想到現今各種先進技的應用,包括在AI等等的發展之下,我們仍然把connectivity視為一個首要的目標。我們遇到很多同樣的案例,就是到底寬頻普及要做到什麼程度?畢竟各國推動相關的寬頻政策都遇到同樣的問題,到底這些錢是不是花在刀口上?是不是提供每個人10個magabit還是100個magabit才叫做普及?其實有很多考慮的構面可加以分析,從技術的構面、從各種解決方案的構面、從需求的構面,或者是從社會科學角度的構面來評估到底怎麼樣比較合理化?我呼應剛剛杜委員所提的,其實很多是需要從社會科學或政治學的角度來評估到底這些錢是不是花在刀口上,這是第一個部分。上禮拜剛訂出來的G20數位政策首要目標,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享有寬頻網路,至於此一「寬頻」的定義就有待我們琢磨到底什麼樣才是合理的。

第二個,剛剛幾位先進也大概有提到,從世界經濟論壇的資訊報告裡面來看,其實臺灣在基礎建設的普及此一面向表現得相當優異,有可能從各國評估的角度,相對比較起來我們在基礎建設方面表現得相當優異。除此之外,因為網路不是只有基礎建設,雖然我認為還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剛剛屏東縣黃縣長也提到了,現在就很多偏鄉其實還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海纜來補足離島的需求。我們可以參考其他國家,除了海纜之外有沒有其他選擇?當然有啊!就普及的頻率,包含MHz、作為普及之用,所以像這些政策就可以當作是我們參考的一個借鏡。

再來,除了基礎建設要好之外,我們也必須要考慮到是不是人人都可以負擔,畢竟有很多地方可能寬頻進去了,但未必是所有人可以負擔的。美國算是寬頻很先進的國家,據他們所做的統計,在偏鄉和都會地區,平均每個人負擔寬頻的成本,大概是平均支出的三倍,大家可以想像連在美國都有這樣的情況,更何況是其他國家!所以我們在後續的努力也要考量到底這是不是大家可負擔的寬頻,而不是一條線拉進去就當作事情都結束掉了,還包括線拉進去之後他們是不是有工具可以使用?我們必須提供相關的工具,但他們有沒有相關的技能?要怎麼去推動普及的教育,其實後面這一段對很多國家來講尤其重要,因為很多人連使用網路的基本技能都沒有,也因為這個困境,APNIC在4月成立了亞太網路學院,透過學院,不只是協助各國推動寬頻政策,也希望能夠彌補他們導入寬頻所需要的相關資通訊技能或知識,這一點相當重要。而在使用方面,包括臺灣在個人使用上,以及政府使用方面,其實都還有一些加強的空間。

針對寬頻普及以及防救災這幾個分項計畫的構面,我大概歸納有四個方向的構面,就我來看它呈現的價值構面是如此。當然也很感謝主辦單位特別跟我說不要只講好的,壞的也可以講,所以我比較沒有顧忌、可以為所欲言。第一個構面是數位政策的價值,回應剛剛所說的,這個還算是熱騰騰、上個禮拜剛出爐的,G20在4月6日至7日在德國召開部長級會議,針對未來各國的數位政策,包括G20這麼先進的國家,首要的目標就是推動寬頻的普及,現在我講的不是落後地區,而是G20國家首要的目標,這是上個禮拜才剛宣示的共同聲明。

第二個是永續發展的價值,其實這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建設如果做了以後,後續沒有一些推動方案、想法的話,就會變成公共建設上的浪費,沒有辦法持續進行,可能今年有預算就做,明年不一定有這個預算可以執行,那就變成是公共資產上一項很大的浪費。

第三個是數位機會的價值,回應剛剛所說的,接了寬頻以後能夠普及,最重要的是讓大家有相同的技能得以分享寬頻帶來的各種數位機會。這一點也是上個禮拜G20提出來的第三點,就是所有因為寬頻所帶來的數位機會,其利益必須由所有人共享,而不是由少數人、少數機構所獨享,這點很重要,也就是說,除了要帶來寬頻之外,也必須注重如何將這些寬頻帶來的利益讓更多人,甚至所有人能夠共同分享,而不是只有少數獨大的公司能夠獨享,所以第三點很重要。

第四個是數位經濟價值,談這點是有點枯燥,畢竟所有寬頻及普及是要花經費的,而這些經費到底是不是花在刀口上,這也有賴各位立委共同來評估。但是從凱因斯經濟理論來講,要促進經濟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措施,一個是增加公共基礎建設,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寬頻是符合這個構面的;另一個是減稅,當然我們盡量不從減稅這條路來探討。

細部的分項細節我大概就不細述了,各位可以看相關計畫的內容說明,我大概只補充一下,首先,防救災系統投入了一部分金額(4億元),事實上政府不是單獨投入,最主要是私部門也相對投入了相關費用,所以這筆錢除了補助私部門之外,未來相關的營運成本是轉移給私部門來經營,而這情形也符合我剛剛提的第2個構面,即計畫的永續發展,因為這不是蓋一個蚊子館,蓋完以後就不動了,它以後是轉移給私部門,所以私部門會承接後續的營運成本以及operation cost。其次,普及偏鄉衛生所的醫療網路,這部分也是一樣,它會提升整個偏鄉的醫療品質,誠如我剛剛所說,寬頻不只是為了拉一條線進去,它必須達到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數位利益的共享,這點就fulfill我剛剛說的那個方向。另外,普及偏鄉寬頻接取服務環境,這個也是一樣,就是政府編列一筆預算,另外一半的預算是由私部門─電信公司所提供,未來資產也會移轉出去,所以這也是符合我剛剛講的永續性。最後,普及國民上網環境,這也是我剛剛講的,數位的利益必須要有更多人來共享。

在整體建議方面,我就不要講太多優點,因為剛剛大概已經講過了,我講多一點缺點。有關優點的部分:第一、數位政策,第二、永續發展,第三、提供數位機會,第四、數位經濟,這是凱因斯理論。來談談幾個可以改進的方向:第一、在做寬頻時,應該考慮到我們是有普及服務管理辦法的,所以如果有普及行動寬頻的需求,是否可以研議將這部分訂到辦法中,將它變成一個普及服務的責任義務,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構思的方向。第二、不是所有計畫都有考慮到永續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建議,當政府在進行各項分項計畫時,都應該盡量將永續發展當作計畫推動的目標,要考慮其永續性。第三、跨部會整合構面,其實像網路或資訊安全是一個共通性需求,這部分未來可強化跨部會整合,而不是由各部會零零碎碎地提出個別解決方案,以上是我幾點建議,謝謝。

主席:請佛光大學資訊應用學系詹丕宗系主任發言。

詹丕宗系主任:主席、各位委員。今天跟各位分享我過去對於數位建設計畫的經驗以及對這個計畫目前的看法。第一、其實數位建設計畫看起來和過去的e-Taiwan、M-Taiwan、i-Taiwan及4G加速計畫的樣子還滿接近的,很像它們的延續計畫,然而不管各個分項如何做調整,其實不外乎是幾個重點,比如說以前的網路建設組、數位機會組、電子化政府組、智慧生活應用及產業組以及剛剛幾位教授所關心的人才培訓等等,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及環境的改變,也在計畫中加入了一些重點推動的項目,像是網路安全防護、4K的內容、物聯網的運用及ARVR等的發展,而這些在加速行動寬頻服務及產業發展的時候也推動了一部分,我認為相關計畫的推動其實政府本來就在做,而且本來就應該持續在做,但是為了爭取特別預算,就冠上「前瞻基礎建設」這頂大帽子,我認為這樣容易引起「新瓶裝舊酒」的質疑,反而會造成數位建設的風險。換個角度來看,假設沒有特別預算的話,難道這些建設都不用做了嗎?所以這部分是不是一定要放在前瞻計畫中,我覺得是可以再商榷的。不過我要再次強調,這些本來就應該做,只是預算放這邊反而會造成它的風險。

第二、數位建設的推動應該不是憑空來推動的,所以相關計畫的論述應該要更嚴謹一些,也就是說,目前相關計畫推動的基礎為何?已經建設到什麼樣的程度了?4年以後,政府要將民眾帶到怎麼樣的境界?譬如說,智慧城鄉服務與過去所推的i236有沒有什麼關連?是從那個場域的成功經驗來延伸,還是新的想法?我覺得這方面應該要做更完整的論述,這樣才有辦法判斷是否值得推動。此外,誠如剛剛杜前主任所提,我認為每個計畫的推動都應該要有更完整的發展藍圖,因為要有完整的發展藍圖,產業界才有辦法做產業布局。人才培訓方面也是一樣,政府要怎麼走?將來要投入怎麼樣的領域?這也要讓民眾有個依循。除此之外,我覺得應該不要把整個計畫的願景寫得太像技術人員寫的東西,你們寫的東西有點抽象,能否用情境式的描述讓民眾可以看得懂,讓他們知道一個計畫結束後,他們將來要過怎麼樣的生活,我想這點是滿重要的。

第三、計畫的KPI我覺得要再仔細地檢視,我看了整份計畫,事實上有些花錢就可以達到的不叫KPI,以購買平板電腦或購買電腦為例,這些都不應該被列在KPI中,而整體計畫的KPI到底是什麼,有沒有國際指標可以參考?剛剛蔡教授也提到,我們過去常使用WEF NRI資訊國力的指標,而當這個計畫結束的時候,我們的指標是不是有往前推了幾名,我想這是一個比較具體且滿值得投入的積極性指標。

第四、很多計畫的推動不是投入經費就可以完成的,剛剛幾位先進也有提到,像Open Data推動了二十幾年,關鍵問題出在哪裡?有解決了嗎?還有很多應用服務的推動,其關鍵問題應該出在business  model以及法規環境的問題,比如說像IoT的推動,頻譜是一個關鍵問題,這些並不是投入經費就可以達成的,因此,我希望基礎建設要做的重點工作是排除民間投入時的障礙,也就是說,把產業秩序維持、把障礙排除掉比投入經費更為重要。

第五、從過去到現在,我個人對於數位關懷計畫是最為關心的,但偏鄉網路建設光靠這個計畫來推動,其實後續還有網路維護、頻寬費用等問題,因此,我建議可以將普及服務基金的使用範圍再擴大,不止限於寬頻網路,還可以擴及到無線寬頻的部分,並誘導電信業者投入偏鄉網路建設,這才是長遠之計。另外,過去國內在推動縮短數位落差的工作時,還包括如何幫助其他國家縮短數位落差,可是從這個案子來看,現在政府不是在推新南向政策,為何反而沒有縮短國際數位落差的工作?如果我們花一部分的經費來協助東協國家縮短數位落差,事實上也是善盡社會責任,這是滿重要的部分,可惜我在計畫中並沒有看到,所以我覺得這個計畫與其他政策計畫間的關連性可以再加強一部分。

第六、數位建設是否具有前瞻性?這要看前瞻的定義為何。至於這兩字是否適用在這樣的計畫,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我個人認為前瞻技術研發就滿適合的,譬如5G技術的發展,但可能因為此計畫推得有點匆促,或是我拿到的計畫書是舊版,還是其他因素,總之,我在我手邊的計畫書中完全沒有看到相關的內容,在簡報上有,但計畫書上沒有,或許是列在別的地方。我也看到有線電視數位化,不是已經推了很多年了嗎?現在有線電視數位化應該有90%,大概沒什麼問題了,可是還投入6億元經費,過去這個也沒花什麼錢,是業者自己要做的,政府進行政策引導、規範,業者就會投資,我想瞭解大概做了哪些,實際上在計畫書裡面這樣比較新的東西也沒有看到,所以我認為無法判斷該不該推動。

第七、我認為整個計畫未來最有爭議的就是智慧城鄉生活應用及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這是很重要的技術及應用趨勢,確實應該要做。我特別強調很多東西確實該做,但是要選擇哪些地方做,問題就產生出來了,我建議一定要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選擇機制,比如選擇機制當中將地方政府的配合情形、財政情形、維運計畫及經費編列等等,我們是科技人,建議這部分儘量避免政治介入與造成目前重綠輕藍縣市的質疑。我再次強調,我們科技人不談政治,只要建立公平機制,我想就好一點。

第八、建議計畫的推動要以民眾端,也就是使用者端的思維來考量,不要純粹以技術觀點或政府想做的又或是研發單位想做的來思考,例如數位學習環境的建構,是技術的展現或真的是學生家長想要的,對此我個人心中沒有答案,我只是建議應該要更加深入研究,才能瞭解這個是否真正為民眾所需要,而避免重複建置以後,後續無法使用。以上與各位分享,謝謝。

主席:請劉委員櫂豪發言。

劉委員櫂豪:主席、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同仁。有關這次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經費本身是中性的,不過人是有色彩的,所以大家在看這個案子的相關經費時,外界掀起了很多口水戰,第一個就是這是否有藍綠之間的問題,第二個則是有沒有偏差待遇,我認為經費真的是中性的,對於很多相關的國家建設,大家應該放棄彼此的色彩。以台東的花東鐵路雙軌化為例,整體經費為410億元,被核定編列為這次前瞻基礎建設,它真正能夠解決長期以來,台東到台北之間鐵路交通的相關問題。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以前的計畫嗎?真的是以前,三十年前這句話就開始講了,三十、四十年前應該也講,我們不該質疑現在的政府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如果要質疑,我們應該質疑三十、四十年前的政府,為什麼不把早就應該做的基礎建設做好?我們姑且放下這樣的爭論,就把大家的焦點放在此時此刻,現在做真的有點晚了,但是現在如果不做,十年、二十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子孫仍然會拿這樣的議題來評論,這是我要再次說明的部分。有些計畫具有延續性,每個人都有功勞,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可以放下彼此的政治爭端,以花東鐵路電氣化為論,這是2002年陳水扁執政時所啟動的計畫,直到他即將下台的2008年3月才核定整體經費的編列,馬英九前總統接任後,接續這項計畫,2012、2013年時完成通車。在整個過程中,如果有貢獻、掌聲,我們要把這樣的掌聲貢獻給陳前總統、馬前總統,而不會浪費口舌說到底誰比較厲害或誰做了什麼事,我要先將整個計畫向大家說明清楚。

另外,回到我們今天所講的數位建設,我認為台東所面臨數位建設相關問題與都市不一樣,都市可能是好還要更好,至於台東所面對的問題,第一個是普及率,我指的是一般的行動通訊及一般上網的固網。第二個,除了普及率以外,我們談的是效能的問題,也許普及率高了,但是效能不好。我覺得根本的問題是,目前釋照的方案中,比如3G、4G的釋照,翁副主委也在場,對於相關問題,我們討論太多次了,因為政府釋放相關執照時,都是以價格做為唯一考量,出價最高的業者就拿走了。簡單講,如果我是業者,花了三、五百億元標到一張執照、一個頻譜時,而且相關規定規範開台時,公司要營運就是普及率必須達到75%至80%之間,而且是以全國用戶、人口來計算,很簡單,既然有這樣的規定,業者一定是拉高人口集中地區的普及率就好。不只是台東、澎湖、金門、馬祖或其他偏遠地區都會面對這個問題,它在數位通訊的基礎建設一定會相對地變得落後。這也不能怪企業主,企業主將本求利,既然他花了500億元,就不能從偏遠地區先做,對此政府一定要介入。我認為這次前瞻基礎建設在數位計畫編得太少,總體經費不到30億元,我覺得編列太少。有關數位計畫,現在所謂的交通分為兩者,一是有形的,像是公路、鐵路、航空,另一是我們所看到的網路、資訊,這些是無形的,也有基本人權,比如我是中華電信的客戶,我繳一樣的費率,在台東的品質應該與在台北、台中一樣,不然以後就要差別待遇,我們在基礎建設比較不足的地方,必須算我們便宜一點。我認為數位建設這一點,應該要看待城鄉差距並弭平長期以來的差距,這是基本人權,基本的通訊人權應該藉由這次前瞻基礎建設將其展現。雖然台灣所存在的問題無法靠一次的特別預算全部解決,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最起碼透過這一次前瞻基礎建設,把我們所看見的城鄉差距問題藉由這次,再往前縮小距離。

另外,在這次強化救災的行動通訊基礎建置中,我認為這項經費應該可以再提高,因為防災、救災基礎建設的數位通訊,城市與鄉村還是面臨不一樣的狀況,以台東為例,整體有3,200多平方公里,有22萬人分布其中,每當發生災難時,實際上,必須依靠通訊才有辦法瞭解整體災害損失的狀況,所以那是救命用的基本設施。相對地,因為它的幅員那麼遼闊,要建置這樣的基礎設施相對於都市會花費更多的經費及精神,政府應該透過這次的前瞻基礎建設來弭平,謝謝。

主席: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陳炳煇教授發言。

陳炳煇教授:主席、各位委員。我比較關心的是,如何利用這次的數位建設來提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近幾年,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人工智慧,所以我們如何以人工智慧來帶動台灣的產業升級及典範轉移?最近台灣的出口大概有一成以上的成長,可是台灣的產業發展並無樂觀條件,台灣的產業在面臨國際上嚴苛的競爭,它的出路到底在哪?第一個,當然是產業的轉型升級,可是台灣的產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是必須知道客戶在哪、客戶需要什麼以及我們是不是能夠即時提供客戶所需的客製化服務,這是目前最重要的競爭能力。第二個,我們有沒有辦法創造影響世界的新創公司?如果我們看看最近幾年,台灣真的能稱為獨角獸的新創公司,基本上幾乎沒有,如果沒有,那要怎麼辦呢?所以我們就要看看未來的產業,哪些產業真的會影響世界?紅衫資本合夥人Bryan Schreier提到未來會產生500億以上美金市值的公司大概在哪幾個領域?第一個是將複雜的技術跟人力結合者;第二個是為記錄公司提供B2B服務(例如資料訓練);第三個當然就是AR跟VR。

這些領域到底需要何種技術跟條件?當然我們知道是人工智慧、機械學習或者是跟機器人學習或是需要內容。剛剛我提的是新創部分,如果就傳統產業而言,我們知道現在是人腦跟人工智慧的競爭,現在是人跟機器人的競爭,現有的產業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將來如何跟人工智慧、跟機器人競爭呢?所以我們必須重視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跟善用各類機器人,如果產業擁有這三類以上的技術,未來應該是有足夠的競爭力。可是很不幸地是,台灣大概有98%是中小企業,請問這些中小企業能夠請得起具有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相關的工程師或者研發人員嗎?他們有善用機器人的機會嗎?當然不容易。所以,政府如何在這一次的數位建設中提供相關的資源、人才跟環構場域,至少讓這些中小企業有機會能夠運用這些技術,或者我們可以培養相關的人員被中小企業所使用。

台灣有足夠的條件發展人工智慧跟機器學習嗎?發展人工智慧跟機器學習需要什麼技術?第一個,需要大量精準的資料,因此需要足夠的儲存體來儲存足夠的資料。第二個,必須有高速運算的能力。包含最近我們看到Google在I/O大會上拋出震撼彈,宣布為人工智慧(AI)研發專屬晶片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採用TensorFlow framework以加速人工智慧的運算。第三個當然是人才。台灣有好的人才,也有機器學習的好公司,人才這部分基本上沒有問題,我們缺的是什麼?儲存空間跟計算能力的基礎建設呢?機器人的開發應用研究呢?過去我們的國網中心曾經在全世界的超級電腦中排名前位,可是現在已經掉到500名以後,我們有沒有機會透過這次的數位建設再將其排名提升到前20名?我們有沒有足夠的儲存空間來儲存足夠好的、精確的資料,然後來做訓練跟提供相關的應用服務?我們應該開發各類機器人的場域跟軟硬體整合的模組以及快速試製設備,並提供各項應用服務的雲端,讓新創公司或企業可以開發各類工業跟服務型機器人,並能推廣應用。

目前企業也慢慢關注到人工智慧的需求跟重要性,所以昨天趨勢科技也跟國網簽了一個合約,專門培養人工智慧的人才。因此,如果有好的環構跟場域,再加上人才的配合,台灣有哪些產業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個人認為例如數位醫療、長照輔助機器人或者智慧製造等等,都符合剛剛紅衫資本合夥人所提,將複雜的技術跟人力結合的產業。

最後,我作個簡單的結語。我們應該提供足夠的數位基礎建設給現有的產業跟新創公司,讓台灣不管是原有的或是新創的產業能夠引進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或是善用各類機器人,台灣所有產業能夠在國際上維持足夠的競爭力。以上是個人的建議,謝謝。

主席:請金融研訓院黃崇哲院務委員發言。

黃崇哲院務委員:主席、各位委員。以下針對此次前瞻基礎建設中有關「數位建設」部分的項目選擇、草案內容以及產業的帶動效果這三點提供意見,僅供大會參考。首先,蔡總統曾提出前瞻建設的成敗就是要讓大家知道10年後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情況,也要讓這些基礎建設跟民眾的生活有關,如果民眾覺得這些計畫跟他的生活沒有關係,就不是一個重要的建設。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數位建設」裡面,我們現在的定義是「加速推動超寬頻社會的相關基礎建設」,因為整個前瞻建設計畫都是舉債而來,10年後這個數位的超寬頻社會究竟對目前還在就學中的國中、國小學生來講,他會看到什麼樣的面貌?雖然這一次的舉債主體是中華民國政府,不過償債的對象卻是未來的世代,所以我們今天雖然看到很多很前瞻的科技項目,但是這些項目能不能落實到人民的生活,讓人民真正有感?

此處我特別針對五大主軸中「人才建設」這部分舉例說明。臉書創辦人祖克伯在寫給他女兒的信上說,「我跟你媽媽都是在教室裡面受教育起來的,但我很相信你們不會在教室裡面完成學習的動作。」我們過去也做過偏鄉的教育投資,只是在偏鄉的教室裡面增加了很多投影機,但是投影機播放的內容如果還是好萊塢的卡通,而不是針對提升偏鄉的生產競爭力的項目,我都覺得這樣的投資都不能夠被稱為「推動超寬頻社會的相關基礎建設」。所以我們看到五大主軸裡面,剛才也有很多先進都已經提到了,像智慧城市、長照等在未來的世代還能夠清楚感受到的項目,會比寬頻有幾Mega更為具體,感受也更為強烈。過去政府對於資本門的投資過於偏重設備材的採購,而缺少對於服務績效內容的標的,所以讓大部分的民眾知道政府設置很多新的電腦設備和伺服器,但是這些跟它的關聯性到底在哪裡?今天早上也聽到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提到,從地方需求的角度出發,能夠把接地氣做到最好的反應,這個接地氣就是在平常的日常服務裡面,不管是戶政、社政、教育,甚至是警政、醫療,究竟有哪幾個項目在10年後會跟現在服務的內容有明顯的區隔和不同?在這次的計畫書裡面,說真的,這在對社會的感受上還缺少了很強的說服點。我們會建議,過去像金融沙盒屬於法規面示範點的項目比較難感受到,但是對於一些未來生活的感受,或者對於未來年輕人技能提升的教育品項,這些都應該有幾個示範縣市或鄉鎮可以先行推動。今天也有屬於偏鄉或是非都會地區的部分,我會特別建議能夠加諸一些新的考慮,除了硬體方面它跟台北市有同樣的頻寬,但不一定代表它跟台北市有一樣的競爭力。

不過,因為這個舉債有世代上的財政負擔壓力,所以如何減少世代的差距也很重要,比如我們講長照,剛才也有其他先進提到,台灣的資訊力展現的是智慧機器人,另外在健保方面除了醫療之外,如何在健康促進上也可以藉由寬頻做不一樣的展現?這些都應該在項目的選擇上做更大的考量。

至於草案的內容方面,我想提出兩點。第一個是在草案的第五條,各項前瞻計畫的前置作業審查跟可行性評估的作法,跟目前既有的重大工程或中長期計畫都一樣,都是從計畫目標、執行策略跟支援需求等一般性的需求,無法展現整體前瞻性或者像總統提到的5年、10年後的生活改變。所以,我們建議在計畫審查中應該加入5年或10年計畫績效的KPI,同時將預算制度中的「課責制度」(accountability)導入計畫中。換言之,如果今天所採購或規範的標的沒有落實當時的目標,究竟是廠商還是行政部門應該負責?至少當時提出規格的廠商,是否可以對它未來在介入政府的案子時,能夠有所警示或採取其他措施?我們看到過去在資訊項目裡面,很多購置之後並沒有辦法達到它原來所宣稱的目的,這一次如果能夠在計畫的評估內容就加上這樣的考慮,可能效果會更好。

第二,草案第七條排除了預算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預算法第二十三條就是有關經資門流用的規定,通常一般的規範是資本門的賸餘不得流用到經常門,但是過去在SARS、九二一跟莫拉克風災的特別預算中,為了能即時保護災民,所以在特別預算中打破了這個規範,排除了預算法第二十三條的異常情況。本來的異常情況是,如果有戰爭災變的時候,才可以把資本門的賸餘移到經常門來用,只是這一次我們考慮的數位建設這部分,有一些可能過去都是偏重於資本門的採購,但是如果可以用經常門的方式,事實上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舉例來講,新北市跟台中市的LED燈的計畫,它們原來都是用購置的方式來替換新的LED燈,但是藉由一個服務採購10年的合約,讓原來需要用買的,我先跟你買的是一個績效,你要符合什麼樣的亮度,而且什麼時候要開始去完成修復的動作,這樣的情況下,讓廠商可以承擔一些包含颱風等等的風險,也降低了對於政府的預算,因為事後也證明政府的預算因為LED燈的換置,讓電力的支出減少,對電力的需求也降低,這都是排除預算法第二十三條的效果。所以,包含智慧城市或者前瞻教育的部分,我們也認為如果我們仍然要維持目前草案中的第七條,在採購的方式上,行政部門在推動時可以設置不同的機制跟計畫審查的方式。

第三個就是產業帶動的部分,如何讓本土產業跟廠商的導入在這一次的數位建置裡面可以達到效果?雖然根據我們的採購法還有WTO的相關規範,不能有歧視性的規定,但是在前置作業,就是剛剛提到的第五條裡面,對於前瞻計畫的前置作業,是不是可以加註考慮本土產業或者本土新創產業在這一類服務上面所可以做的貢獻?比如說在大數據分析裡面,可以讓外部的廠商來協助政府進行預算執行跟審查,或者在智慧城市裡面,它們可以來設計節電或防災的系統,希望能夠藉由這一次的預算來達到本土產業帶動的效果。

以上是我的三點建議,謝謝。

主席:現在休息5分鐘。

休息

繼續開會

主席:現在繼續開會。請台灣大學地質系陳宏宇教授發言。

陳宏宇教授:主席、各位委員。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來分享我在災防領域的一些看法。各位都很清楚,去年在很短的時間內來了好幾個颱風,包括尼伯特颱風、莫蘭蒂颱風和梅姬颱風等等,大家還有印象,像尼伯特颱風重創了台東的產業,造成許多損失。強烈颱風進入台灣,然後到達對岸,我們將之比較之後發現,在台灣的強烈颱風,經過中央山脈以後,進入對岸地區就變成中度颱風,甚至變成熱帶性低氣壓。如果在台灣是強烈或中度颱風,到了對岸變成熱帶性低氣壓,我們統計所有的資料,發現有這麼多災情損失,但是我們把相對的資料拿來看一看和比一比,就像人比人總是有許多的缺憾,凸顯了一番的缺憾,當然也給了一番的安慰,我們大概就是安慰的一方,因為對岸的損失比我們多了將近100倍以上。強烈颱風到了對岸變成熱帶性低氣壓,居然造成這麼大的損傷,我們必須講台灣的災防夥伴真的非常用心,他們在過去對台灣做了很多的貢獻,他們心中總是想著:沒事就是好事。他們平常埋頭苦幹做很多事情,但是所得到的成果仍然有一些損傷,但是我們要讓這些損傷在全體民眾的心中都要有所感。政府到底做了哪些?剛才有先進提到,災防是否能夠形成物聯網?災防是否能夠變成全民運動的教育?讓全民都可以得到這些知識。

大家很清楚,颱風帶來許多雨量,雨量來自於太平洋,太平洋地區就是這些水資源生存的溫床,但是太平洋地區同樣也是創造災害的地方。太平洋從上到下,日本、台灣、菲律賓都是地震產生的區域,2011年日本發生了311地震,引起很大的震撼,但是日本在311地震之前,在1979年時就在沿著日本的海溝、太平洋板塊,延伸總共5,700公里的地方設置了海底電纜線。我們很清楚,每一次台灣發生地震,我們會聽到很多訊息,尤其官方的訊息會告訴我們,地震是因為板塊的碰撞或是正常的能量釋放,要大家不要操心。

我們跟日本比一比,日本是1979年第一次設置海底電纜線,120公里有50個測站,而今天日本已經設置了5,700公里的海底電纜線,有150個觀測站。反觀台灣,我們在2011年設置45公里有一個觀測站,很不幸的,在2014年海底電纜線被漁船勾破了,當時我們沒有任何海底電纜線的測站來監測所有地震資訊。我們經常聽到的地震原因是板塊碰撞、是正常的能量釋放,以此要求大家不要操心,但你不操心嗎?我們做防災的人非常擔心。我們的資訊從哪裡來?我們的資訊是否應串接起來?我們的資訊是否應該提供給全民?這些資訊可以提供早期預警的訊息,從北到南、不分彼此都要有這些資訊,我們要讓縣市政府有這些早期的預警資訊,能夠做出一些防減災的準備。日本311地震時,很多人覺得日本的速報、預警系統做得不錯,從宮城的地震傳到東京,速報系統提供了約90秒的速報,地震發生時,大家都慌張不知所措,不知該怎麼做,這90秒的速報資訊讓日本東京關掉瓦斯,讓日本東京停止了新幹線的行駛,這些公領域部門的訊息讓日本做了很多減災的措施,剎那之間災害發生了,但那剎那之後要做好防救災的工作,這些防救災的工作做了可以減少很多衝擊、減少很多損失,這些防救災工作不一定全部要公部門去做,一定要全民去做,但公部門所做的部分要讓全民分享,透過全民教育來領略這些事情,也因此我們呼籲這些工作要能積極的進行。

數位的監測今天不做明天一定會後悔,我們都很清楚,雨量大的時候讓台灣產生了很多的災害,昨天我們也討論了很多治水的問題,水量多造成很多災害,但缺水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前陣子我們非常擔心竹科、中科、南科缺水,我們聽到一期限水和二期限水感到非常緊張,因為我們很清楚,竹科產值有一兆兩千多億,中科、南科加起來有一兆三千多億,這些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可以提升我們GDP的前瞻工作,我們希望他們不要缺水。我們希望能將一年2500毫米的雨量蒐集在這個地區,提供基礎建設、科學園區之用,所以這些數位建設的基礎工作絕對不能少,絕對不能慢,絕對要快速的進行。沒有雨的時候我們擔心是否乾旱季節來了,沒有水的時候可能陽光普照、空氣污染,因為空氣污染就是在非常乾燥的時候從西部地區飄進來的污染物所造成的,我們是否有辦法將空氣品質的資訊串連一起提供民眾做為參考指標?

最後,我有一個和大家一模一樣的渴望,我們需要政府提供基本的建設讓全民分享,我們希望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全,我們獲得資訊更加快速,我們生活在這個36000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我們希望所有的資訊都能快速、透明、簡潔、容易獲得。我們希望我們的家園環境更加優質,我們當然希望所有這些全民共享的資訊能夠變成一個產業的輸出,而這個產業的輸出又能帶動城鄉的發展。因此,我的結語是這四大項提供給政府單位做參考。

主席: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李允傑教授發言。

李允傑教授:主席、各位委員。今天聽了很多學者專家的意見,我覺得都相當寶貴,而我今天要從比較宏觀的角度、預算分配的角度談論數位建設的問題。

今天立法委員、行政部會首長、地方和中央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及媒體記者之所以齊聚在此,無非是希望透過這場公聽會讓立法院審查預算時有一參考依據,我們知道資源是有限的,預算是有限的,如何就有限的資源做分配是今天這場公聽會最重要的目的。

前瞻計畫對很多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個超級大紅包,其中有些數位建設、水資源建設本來就在做了,而今天要以特別預算處理,特別預算基本上不受公債法第五條第七項流量的限制,舉債額度不計入當年的舉債額度,但未來還是要算入存量,也就是一年以上的未償餘額,所以特別預算再怎麼樣變魔術還是要受到公共債務法及預算法規定的限制,預算法第八十三條對於特別預算有四個條件的規定:第一個是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第二個是國家經濟重大變故;第三個是重大災變;第四個是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過去我們曾有過的特別預算有921震災特別預算,921震災屬於重大災變;基隆河整治特別預算則,因為當時有水患;公共服務特別預算是5年500億,因為當時失業率很嚴重,所以視為重大事故;金融重建基金則起因於金融危機;治水條例特別預算是因為發生很多風災、水災;軍購條例特別預算則因為美國好不容易願意出售F16A/B型戰機給我們,我們需要一大筆錢,所以編列特別預算。其實,前瞻計畫預算中很多項目應該在年度計畫或中長期計畫中編列,但地方政府要編列軌道建設、水患基金建設等預算,需要地方配合款,很不容易爭取,所以今天這筆錢是個大紅包,但大紅包還是有其限制,不管數位建設的預算有多少,永遠不夠用。

我就今天的議題提出幾點建議:第一點是財政紀律,要把錢花在刀口上,我非常贊同剛才黃勝雄董事所說的這點;第二個是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這就要思考優先順序,不能說會吵的縣市就有糖吃,如果是這樣,每個縣市都使出看家本領,先搶先贏,當然有人會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那麼我要請問,為什麼你們會事先知道資訊而可以先準備?地方建設是不分顏色的,但也要有一定的標準以服眾,讓大家感覺確實是不分顏色。

而在制訂標準前要先思考數位建設的優先順位是什麼?就我的看法,第一個優先順位應該是數位平權。我們都知道城鄉數位的學習落差非常嚴重,包括偏鄉醫療品質和偏鄉教育都是如此。很多公益團體和NGO組織每年都辦理送平板到偏鄉的活動,台北市小學孩童和台東偏鄉小學孩童的數位能力相差非常大,我們可以透過這次數位建設計畫縮短城鄉醫療品質的差距並結合長照,同時也可以縮短數位學習機會的差距。我個人在國立空中大學任教,七美、望安等離島偏鄉的公務員想要在職進修卻非常不方便,他們必須搭船、搭飛機花兩、三個小時去上課,如果偏鄉離島有更多的數位建設,那麼他們可以在辦公室或家中透過視訊接受遠距教學,這樣可以克服城鄉學習機會的差距。

第二個優先順序應該是救災,剛才陳老師提到的救災是一個重點,各位都記得小林村的經驗,當時我們救災行動的通信基礎建設落後,因為人命關天,所以這一塊也是政府應該提前落實的。

第三個優先順序是前瞻性建設計畫如果要符合特別預算的話,應該歸類為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至於何謂重大政事,應該是指具有前瞻性、有區域治理概念,應該從這個標準來看,所以我認為這次的數位建設第三個優先順序應該是如何強化地方政府的資安防護和區域聯防。現在資安問題也很嚴重,電腦經常會被駭客盜取資料,涉及隱私權的問題。再其次才是open data 和open government的問題。

先建立一個優先順序,然後在此一優先順序的基礎上思考哪些縣市提出的建設項目是符合此一優先順序的。我認為發展數位文創這一塊反而不是那麼急迫,在發展數位文創中有一項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我認為這一塊和過去中研院花了十幾億所做的數位典藏計畫有某些地方是高度重疊的。幾個月前我聽了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介紹數位典藏計畫的演講,他說數位典藏計畫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他們花了非常龐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做了所有文化資源、圖片、檔案的蒐集及數位修復等等,動員了非常多的大專院校,總共花了不知幾十億或十幾億,因此我建議盤點數位典藏計畫究竟完成了哪些項目,不要再做重複的部分,以免浪費資源,應該把錢用在刀口上。我們的預算只有30億,每個人都想要,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部分比較重要,到底誰的部分才是真正重要的?這應該是立法委員要思考的,要思考優先順序何在。

數位平權的部分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要思考如何利用這次的數位建設同時結合偏鄉的醫療照護,並建立遠距醫療。偏鄉的年輕人都到都會去打拼,所以台東、花蓮等偏鄉的居民以老年人居多,一對老夫妻在其中一個人往生後,留下的那一個人就變成獨居老人,偏鄉本身的預算資源有限,如能建立遠距醫療照護系統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否可以透過這次的數位建設計畫同時將數位學習落差和數位醫療落差克服。這是我覺得未來大院可以思考的方向。謝謝。

主席:請劉委員世芳發言。

劉委員世芳:主席、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同仁。我雖然擔任立法委員,我也非常關心前瞻基礎建設,但我認為其中有一個必須要有討論空間的就是數位建設。幾位行政院的主政者,包括部長、副主委及經濟部沈次長都是從中南部出身的部會首長,也都有相當高的學經歷、受人尊重,但數位建設卻無法接地氣,不管是要集中在尖端的幾個大城市或是要著重於偏鄉的處理,我覺得數位建設的內容比較空泛。最主要因為過去幾年我們處理數位建設的方式通常都是哪個部會或哪個地方政府拿到錢後就全部委外辦理,委外辦理後由誰去做最後決斷這對城市的發展、對國家整體數位內容的發展是有幫助的?這點是有考量的空間。

這次數位建設提出的預算大概是460億,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應用層面的提升,另一個是infrastructure建置的普及問題。剛才台東的劉櫂豪委員也提到希望能夠補足城鄉差距,我要繼續深化他所講的部分。國發會曾旭正副主委最強的是國家總體規劃,如果數位建設可以配合國家災防、國家長照政策來建構軟體實力軌道的networking是很重要的。

以高雄遇到的狀況為例,很多到台灣的國外朋友表示我們的WiFi系統已經是out of date,如果要重新建構WiFi系統並不是只有請中華電信去拉線而已,拉線之後如果還是放在電線桿上,看起來像蜘蛛網般密布,我們只能在小七商店或公務部門中拿到免費的WiFi,在其他一般的大樓或其他的聚落中得不到任何WiFi的支援系統,那麼我們的數位建設在高雄是不合格的。

我並不是說一定要如何分配資源,而是說我們真的要重新思考我們的整體數位建設到底要怎麼做法?過去政府在資源分配上好像很好看,但從實施到現在,沒有人做比較完整的review,審視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中,我們的數位建設有哪些是需要再做改進的,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點,只看到資源分配的內容,這是比較不好的部分。我們同時看到經濟部鼓吹地方縣市政府做智慧城市或城市治理的科技運用,但往往會有幾個比較有錢或資源比較豐厚的城市可以將智慧城市內容很漂亮的擺出來,但我要請問,如果智慧城市得獎的是新竹市或台北市,對於新竹市民或台北市民而言,他們在智慧城市治理中得到什麼好處?他們是否認為在智慧城市的城市治理中,他們必須住在有非常高科技的豪宅裡才會有智慧城市市民的榮耀?我剛才提到如果在處理時無法把地氣接得很好,包括就原有的硬體建設部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做密切的合作,可能會跟不上時代。當然,大家要有此共識才能夠就法令不足的地方做規範。謝謝。

主席:請台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葉家宏教授發言。

葉家宏教授:主席、各位委員。我根據我以往在台灣文創產業和科技產業的經驗提出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今天我借用義大利十七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一詞以「文藝復(富)興科技產業振興發展」為題發表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這裡的「藝」是指技藝,這裡我將之解釋為數位科技的意思,希望文創能和科技結合,創造價值,提升文化內涵。

目前各國極力推動各類文化資產保存以彰顯國家的文化特色、創造文化的競爭力,提升資產文化的價值,促進文化資產的活用與再發展,其中最賣力的就是韓國、中國與日本。文創內容還是一個關鍵,所以如何推動建置培養內容的基礎建設相當重要,這類似公民科技的概念,民間擁有很多的在地知識,除了科學及技術之外,還有很多文化與歷史,這些都需要政府加以高度的整合,希望從這塊土地可以找出故事來加以蒐集利用。

台灣累積很多豐富的原生文化及生活知識,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及多元文化的內容,過去也有一些相關計畫進行文化的保存,比如地方文化館計畫、台灣故事島計畫等等,但缺乏整體建設的文化庫與記憶庫。台灣也具備高度的ICT能量,我們擁有動畫、特效、動作各項截取等技術,我們應該善用這方面的科技,可以促進文化的保存、轉譯、開放及運用,同時可以將這些東西建立在開放平台上讓全民共享,全民共享之後可以累積快速的具有潛力的IP。

大家應該可以瞭解到IP的最核心就是社會與人民的記憶,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真實的歷史或天馬行空的虛構都深植在人民的心中。英國、美國、日本都是世界IP大國,我舉幾個例子:比如名偵探系列是大家耳熟能詳、非常強的IP、至於西遊記,每年至少有兩、三部電影或電視劇翻拍;還有日本人間失格作者的許多經典小說也被翻拍,而且有不同的版本;超人也是如此。台灣也有自己的IP,比如霹靂布袋戲,兩個星期前HBO有個通靈少女的影集,這個影集改編自學生劇場「神算」,播出後頗受好評。我們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讓世界看到台灣,我們希望台灣文化結合科技能量進行特定的文創和歷史的沿革,希望未來可以打造台灣自己的寶可夢。同時,我們也可以把文化元素注入城市觀光和創新產業,讓民眾有感,強化城市與產業之間的競爭力。我們這個時代受到日本文化的襲擊,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對我們自己的土地和城市的瞭解程度比對小丸子的家鄉在靜岡縣清水市,小叮噹的家鄉在富山縣高岡市,以及灌籃高手在神奈川等等的瞭解更為深入。

此外,文創產業需要一個載具,這兩年來,體感科技不論是AR或VR都席捲全世界,計算平台從以前的PC到現在的手機,VR或者是體感可能成為下一代計算及通信平台的重要載具。根據目前一些報導和跡象顯示,體感科技的產值會非常龐大,我認為這是台灣重要的機會,台灣不應該缺席,這幾個圖都顯示體感科技所帶來的周邊效益非常大,不論是AR或VR的周邊效益都非常龐大。在國際趨勢上,最近新加坡積極打造VR城式,他們打造出一個slogan「為了生存才能活下去」。為此,新加坡成立了資訊專屬部門要用VR打造智慧城市。中、韓也合力打造VR產業,延續、重點發展AR/VR的內容製作,還包含應用行銷、跨界服務、資本配套服務等等,形成VR內容企業服務的體系。

VR是高度結合內容、軟硬體、機電及雲端、大數據等相關的運用,透過穿戴式裝置模擬各種感官,具有跨界整合的能力。台灣在這方面的硬體發展非常具有全球優勢,除了已推動多年的數位內容,更具體感產業的基礎外,還有ICT能量和機電整合技術,所以這是台灣切入這個重要領域的時刻,我們也知道迪士尼體感園區也是源自於台灣的技術。台灣目前雖然有這些體感展示場,但規模過小且分散,並無大規模的研發場域,我們希望台灣有一個體感科學園區的聚落,可以建置國際會場所需要的體感科技VR的示範場,可以促進研發。美國有一個體感互動節(South by Southwest),這個活動帶給城市的效益是非常大的,除了投資之外還有移民。可見在各種場域方面,體感也是未來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們希望能有體感園區的建置以促進研發,也可以形成聚落。展望未來,我們希望體感科技可以注入其他新式的產業,比如鋼鐵、醫療、教育或遊樂園。

這是我在文創產業和科技產業方面的想法提供大家參考。

主席: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林盈達特聘教授發言。

林盈達特聘教授:主席、各位委員。今天本來我是由行政院推薦參加這個會議,後來變成是時代力量推薦,所以我猶豫了一下是否要來參加,不過,我還是以單純的第三者的角度來看這個特別預算。其中有些項目是我贊成而且認為應該加碼的,但我認為有些項目則應該變成經常預算而非特別預算,有些項目則應該刪掉,應該用政策的力量而非用政府的資金去做。

我有四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今天我們為什麼做這個特別預算的討論,因為我們雖然是資通訊大國,卻是製造業的大國,在資通訊服務業方面是很虛弱的,也就是過去國內在這方面的投資建設太少,不要說資通訊服務業到海外去開拓服務業的市場,光是國內服務業的市場就很虛弱,就是因為這樣,我們要做更大筆的投資建設才能把以前遺漏掉的補回來,這也包括過去幾年執政黨沒有做的部分,現在要補回來,但我們要考慮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哪些是這邊沒有做的。

第二個觀點是既然它是特別預算,那麼就應該有幾個原則以決定某個項目是否適合列在這裡面,第一個原則應該是以建設、資本門為主,當然並不是以資本門為限。第二個原則是它應該是一次性的,也就是預算編列下去,做了幾年以後,各級政府用經常門預算就可以繼續營運、管理。第三個原則是它不是政策和法規改變可以達到的,也就是用各種政策的誘因也達不到,最後就是要砸錢。第四個原則是它應該是一個建置案,不管是以實體環境的建置案、服務的建置案或內容的建置案為主,而不是一個營運的計畫或研發,也就是說它應該是一個成熟的技術,這個技術如果已經成熟,就應該建設,如果是半成熟,則需要規劃一個實驗場域,讓AR、VR能夠大量的實驗、促進研發,也就是說這個場域是用來促進研發而不是直接補助研發。如依照這個標準來看,各種數位落差的彌補是應該做的,而且應該做得很足夠,各種網路、資安的整備度也應該做。

剛才一開始有講到哪些數位建設指標是落後的,排名十幾、二十名,有異於這些指標的就應該做而且要加碼的去做,但有些是可以透過政策去改變或不適合特別預算的,應該不要做,比如網路環境的品質。各位知道,我們三大電信公司的EPS都要五塊錢,他們的日子過得非常好,所以他們沒有壓力要去推動各種新的服務,他們根本不必面對任何壓力,你們沒有創造足夠的競爭環境讓他們去競爭,所以這個應該不要做,應該催促業者去做。至於各種不太成熟的應用補助,特別是外包、實驗性質者,不應該用特別預算去做,因為它不夠成熟,無法到達建設的階段。還有各種研發,我們不要在特別預算中直接補助研發計畫。那麼哪些應該要做而在這裡沒有寫出來的,我看到好幾項,單是網路的部分就有兩個,第一個,全台灣各個ISP網路交換中心是中華電信在run,但中華電信不夠ThirdParty,應該再成立一個真正ThirdParty的網路交換中心,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將近20年,都沒有解決。

第二個,我們沒有數位廣播,每次我到美國,租車時我打開數位廣播,就很怨嘆台灣什麼時候會有數位廣播,數位廣播是很成熟的技術,應該去建設,怎麼沒有去做這件事呢?既然我們說我們缺乏資安人才,那就應該投資資安人才的培育,比如公開一個program表示要成立10個資安所,讓各個大學來競標。我們要讓高科技產業再創下一波高峰,問題就在於我們缺乏一個引信,這個引信就是創投產業,我們沒有一個沒有很強的創投產業,這個特別預算難道不應該列入創投產業和新創環境建設嗎?這些是我們應該做而沒有做的。

此外,我看到這個計畫中有很多項目,一開始的地方寫到各種國際數位建設整備度的指標,但我沒有看到這個指標和後面項目的mapping,也就是說我們排名第20名,排名不夠好,到底是哪一項比較弱,我們就要去補那個比較弱的項,就如頂尖大學的指標要有外籍生,外籍生的比例是頂尖大學比分的一個重要項目,那麼就要趕快去招外籍生。這個計畫應該要顯示出哪些指標比較弱,要趕快去補那一項,這個數位建設推動後就會直接去改善哪個指標,但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點,只要一個項目是10億元以上的就要顯示出來,這樣才對。

因此我的結論是這461億的特別預算應該有一些項目要移到經常門,總金額733億應該下修,刪除一些項目,以政策方式取代而不是由政府直接投資,但有些項目要補上,這樣才能真正改善數位建設,包括高科技的產業建設,高科技產業要再創造下一波高峰,所以我的總結是有些項目要刪除,有些項目要增加。

主席:請台灣電視劇製作產業聯合總會林錫輝會長發言。

林錫輝會長:主席、各位委員。我在這裡要澄清,我不是學者也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文化工作的基層人員而已,所以在座各位別指望我嘴巴裡能吐出象牙,我是懷著野人獻曝之心向各位報告我們的想法。

我今天主要講的是數位建設之內容建設,數位內容的建設就牽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目前在台灣算是弱勢產業,是一個載浮載沉的行業,不像電腦等等是強勢的產業,文化是很弱勢的產業,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將文化視為危害國家安全層級的產業加以思考,因為沒有文化的人就像稻草人一樣,無魂有體、行屍走肉,真的很可怕。

在恐嚇大家以後,我們要談談要怎麼壯膽呢?內容建設當中,台灣需要的是什麼?首先是要打造大量的優質IP,大家都聽過「內容是王」,以我們的行當來講就是「劇本劇本,戲劇之本」,優值的IP才是品質的保證,而這必須有一個育成過程,確實需要這一點預算打基礎。大家都知道,基礎夠好房子就不怕颱風吹,所以打造大量優值IP是首要工作。其次是形塑原生內容的品牌,我們要建設一個數位國家、智慧島嶼就要先文創產業化,再以此為根基,普及各個產業文創化,提升加值效果,把台灣從OEM大國蛻變為有品牌的國度。品牌的重要性如何,我不必舉太多數據,只以身邊發生的事情做為比喻,最近星巴客咖啡漲價了,在不景氣的情況下,它憑什麼漲價?就是因為它有品牌。話說回來,如果優值的IP都來自於國外實非長久之計,也非國人所願,所以我們要的是真正的原生的內容品牌,這絕非面子問題。我們要國艦國造就是因為生命的安全不能掌握在別人手裡,這種事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時代在變,環境跟著在變,文化也是一樣,21世紀科技發達,我們必須要將文化與科技結合才能跟上時代,所以我提出科技應用內容跨域產生新產值,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到數位匯流,台灣當然不能置身於事外,文化科技將是台灣經濟再起的翅膀,如何做到?就是要將內容跨域、異業結合,相互加值、增加產值,如商品化、遊戲等等。

我是以自身的經驗向各位報告,我原本是迪斯奈、華納、FOX的台灣總代理,大家都誤以為電影公司的收入來自於電影票房收入,其實不是,電影票房收入只佔其收入的40%,商品化的東西佔了其收入的60%,但是產品必須是自身的才可以做到這點,所以我們要強調,科技的應用要加上原生的IP。

接下來要談的是「四通八達、邁向國際」,也就是通路的問題,數位匯流看似整合,但對文創產業而言是一種破碎的經濟,現在很多觀眾可以從傳統電視、網路直播、FB、手機、平板電腦等等收看節目,觀眾被分散了,對我們而言就是經濟破碎了,代表了各種媒體的收入是減少的,但從業人員卻增加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把餅做大,餅要做大就是要向外發展,以台灣影視內容做為基礎向外輻射。我們的文創產業就是其他產業的載體,我們將其他產業置入影視內容中,再隨著影視的向外發展行銷到全世界。總之就是一句話:「內容是王,通路是王道」。

另外,我要說,原生、在地、內容力最大,最近大陸流行一句話,肚子餓了別叫媽,叫的是誰?叫的是度娘,即為百度,可見在大陸數位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但在台灣不見得可行,比如台北市地方比較小,餐廳多,還有路邊攤,吃飯很方便,所以我一直說我們要建立自己應有的模式。深入一點的說,文化的價值沒有高低之分,只在於有沒有獨特性,基本上,台灣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具有世界性、包容性,我們的產品在世界各地都能被接受。簡單的講,我們的文化沒有違和感,以日本戲劇為例,日本人向對方做最高歉意叫做土下座,就是趴在地上向對方拜拜,這在我們看來是很奇怪、很違和感的,日本人為了道歉必須這樣做,台灣不是這樣,台灣的文化是世界都能包容的,其實這有一點歷史的淵源。以近代史為例,從先賢所說十來六死三留一回頭的篳路藍縷到荷蘭的占領,甚至連西班牙都來殖民占領,再到宰相有權可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成為這樣的棄兒,我們歷經千辛萬苦,到今天終於可以當家了。

我是大舌頭又愛說話,我希望大家能夠團結,做大原生在地的內容,因為這樣可以做得更持久。最後,我要向各位報告,你家如要好,支持內容建設一定好,國家如要強,實施內容建設一定強。台灣只能展現軟實力,為何我有這樣的信心呢?因為沒知識就要看影視,看影視就長知識,西洋有句話說「知識就是力量」。各位先賢先進、媒體大哥,你們家中兒女只要有知識,不怕沒有好工作,大家有知識,就不怕國家不強盛,一定要達成數位國家、智慧島嶼,要達成這個目的就要從內容建設開始,因為它是台灣經濟再起飛的翅膀,敬請大家支持。

主席:請曾委員銘宗發言。

曾委員銘宗:主席、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同仁。今天早上聽了大家的高見,我向各位報告我的一些看法。

早上很多老師提到要發展數位建設,有形的建設很重要,但基礎工程最重要,所以,在8,800億裡面所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本席覺得一點也不「前瞻」,至於其中「數位」的部分,本席則是相對比較支持;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國家是如何發展數位經濟,首先是愛沙尼亞這個國家,它是在1991年建國,其國土面積比台灣大一點點,為4.5萬平方公尺,人口相當少,僅有130萬,它跟台灣一樣資源非常匱乏,過去20年來經濟成長率平均是4.3%,這在早期算是很高的,當時我們也只有4%,惟就整個薪資成長幅度而言,台灣僅成長32%,愛沙尼亞則是成長142%,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的取向不同,愛沙尼亞是以數位經濟與新創科技為主,毛利非常高,台灣則是以科技製造業為主,毛利則是3%至4%。

接下來我們看愛沙尼亞怎麼推動數位經濟,在1991年建國之初其電話普及率只有50%,後來出現一位非常傑出的馬爾特首相,他帶領的內閣閣員平均年齡為35歲,在他們努力下,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網路基礎工程,到2000年時政府即宣布「上網是人民基本的權利」,至2007年開放線上公民投票,可以說是全球第一個國家e政府,國民上網報稅5分鐘,公司登記僅須18分鐘;另外,同時啟動電子居民證的計畫,成為第一個提供跨國數位身分證認證的國家。

到2012年他們的政府宣布推動「虎躍計畫」,這個計畫看似平淡無奇,但他們從國小就開始教程式,成為全球首例,他們認為,必須先讓全國民眾與學生開始對程式設計有數位相關的概念,未來數位建設的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換言之,這在整個數位化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接下來我們來看其他國家跟進的情況,2014年新加坡政府跟進,英國也正式啟動,澳洲則是到2015年跟進,芬蘭是在2016年啟動,上述幾個都是創新數位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南韓則是在2017年開始推動,我們預估明年展開這個計畫,而且是在國中階段才列入必修的課程,我曾經就這個問題質詢過林院長,他表示要看看情況再決定能不能提早,但到現在為止,也只是看看而已,還沒有個樣子出來。

傳統上我們認為學生的競爭力是表現在第二種語言上,不管是英語或日語,都能藉以提升學生就業或競爭力,惟目前最新的方式乃是技術語言、程式語言或是編碼語言,這些才是推動數位經濟最重要的基礎。

今天特別跟各位報告這方面的情況,其實,有形的建設固然很重要,但基礎工程若是沒有做好,只是想把錢撒一撒,尤其是很多的軌道建設,比如高雄的捷運已經讓市府賠到不省人事,接下來還有台中、台南也都要搶著要蓋捷運,他們都沒有做任何成本效益分析,到時候只會給這些地方政府帶來財政的災難!我是完全從財政的層面來看,當然,每個地方都想要建立捷運系統,但相關計畫真的要好好考慮,我覺得這個8,800億的前贍基礎建設計畫完全是一個臨時拼湊出來的計畫,不過,對其中數位經濟建設部分,我是給予強力支持,因為數位化之後會帶動相關產業的升級,對今天這場公聽會,在聆聽幾位委員及專家學者所發表的高見之後,謹提出個人的看法如上,盼供各位參考,謝謝。

主席:請施委員義芳發言。

施委員義芳:主席、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同仁。今天我們來談數位建設的問題,政府在推動數位建設,主要是建構一個讓人民生活便利、生活品質提升的環境,並確保個人資訊安全、縮短城鄉差距,以提升國民競爭力,希望藉由結合文化的文創產業提升數位經濟的發展。

從過去國際數位發展的趨勢來看,早在30年前沒有人知道藉由智慧型的手機,可以在一秒鐘以內把手上的資訊傳遞到千里以外的國度,在數位科技已蓬勃發展的今日,它已經完全改變人類的生活,並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

針對此次行政院提出的數位建設,本席有以下幾項建議:

第一、剛剛有教授提到目前國內寬頻建設與寬頻的速度,過去我們在亞洲曾是排名第一,惟最近幾年來電信公司為追求高的EPS,首先就是減少其成本支出,以拉高它的EPS,所以,國內的寬頻建設逐漸慢下來了,慢到原先遠遠落後的韓國都已經超越我們,在此本席要鄭重呼籲政府各部門必須重視且要儘快投入寬頻建設,並以其普及率跟速度作為優先的考量,以提升國人在畫質、數位生活管理的品質,並提供更精準的防災及緊急救援資訊。

第二、剛才陳宏宇教授也提到防救災系統的行動通訊,不可諱言的,台灣是一個颱風、地震發生頻繁的國家,多年來我們可以說已飽受天然災害之苦,惟在防救通訊體系的建構方面,卻遠遠落後其他先進國家,諸如日本等國,本席曾多次到日本旅遊,在旅遊期間如果發生一定級數的地震,在個人的手機上就會立即顯示這項資訊,即使是外國人也是一樣,這種微不足道的生活上基本要求,台灣卻做不到,更遑論普及了!試問:這樣如何保障天然災害來臨時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在此本席要呼籲政府,在這次數位建設計畫中,應先提升防救災通訊系統的人力。

本席也了解,目前國家地震中心也建構了相當多的監測系統,但這些監測系統並未納入整合,所以,沒有辦法完成預警的動作,對這部分,也請政府相關部門透過整合的機制,將相關監測的資訊作一整合,以嘉惠國人。

另外,在數位文創發展方面,我們看到台灣的年輕人在世界電競遊戲比賽中屢獲佳績,甚至拿到冠軍也都屢見不鮮,但這些電腦遊戲軟體都是國外開發出來的,值得政府好好思考,畢竟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動作,但卻能把遊戲產業帶到國際,讓台灣的遊戲軟體業能在國際上揚名,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希望政府未來一定要重視這一塊,務必把台灣的品牌推到世界每個角落。

大家都看過韓劇,它在韓國政府大力支持與推動下,韓劇已走向世界,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台灣這方面的人才也很多,遺憾的是,政府都沒有帶頭做整合,任由一些中小型企業在支撐這個產業,若沒有政府出面做全面性整合,我相信這個產業仍無法走向世界,也許業者單打獨鬥有一朝在國際間揚名立萬,我認為那也是靠運氣,基於上述,政府應該運用更多的力量來扶植文創產業,因為這個產業進軍國際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資源或力量,只要政府重視這一塊,我想讓文創產業走入國際應該不會很困難。

接著我們來談資安的基礎建設,目前台灣手機的使用率相當高,人們常藉由Line或是Skype、WeChat等通訊軟體,以及「臉書」等社群軟體達到連繫與通訊的目的,不過,這些都是國外品牌;事實上,台灣產官學界也有一些資訊的平台,但長久以來都未深耕,也未進行研發,更不要說有做有效的整合,導致我們在數位科技這一塊一直落後於許多先進國家,更沒有自己獨創的品牌,因此,建議政府應在相關部會中增列這部分的預算,做好研發的工作,並建構通訊安全的防護網,把台灣的品牌推向國際。

最後,本席在此呼籲我們的政府,要以確實的思維,創造人民生活上的便利,並提供資訊的安全,以創造台灣的品牌為優先,進而提升台灣在國際間的競爭力,讓台灣真正走向國際,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思維。以上建議,謝謝。

主席:我們現在就依據簽到的先後順序,先請新北市的葉副市長發言。

葉副市長惠青:主席、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委員。很高興參加貴委員會針對行政院將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有關數位建設部分所舉辦的第三場公聽會,這項計畫主要目標是建設一個超寬頻的網路社會,謹提出以下四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第一、剛才已聆聽幾位專家學者與委員的高見,所提不論是數位平權或是未來網路的普及性,我覺得在觀念上或是作法上若沒有先做突破,我們所訂的目標就很難達到,網路固然是屬於infrastructure,可是這絕對不夠,它必須具備utility,也就是必須有公共設施,而且它必須跟水電一樣的維生系統,唯有如此,它在取得的方便性、普及性,甚至最重要的訂價方式,才可以有不一樣的作法,這不是我獨創的說法。前陣子我參加國際智慧城市論壇,有一個委員會正著手在國際間推動智慧城市,各國只要想推動智慧城市,那麼,網路就必須具備utility,因為當網路變成utility才能在取得上更具方便性,同時,在價格上也更能達到普及性,所以,只有智慧城市才有辦法做到,也才有辦法做得更普及、更深入,未來網路的推動,不是只有科技部做事而已,其他部會也要一起動起來,因為要utility就必須包括經濟部、國發會及其他相關部會,也不是只有建構的工作,整個相關配套也都要做出來。此其一。

第二、建立超寬頻網路的社會的政策方向,我們認為的確很好,可是它必須跟其他政策搭配,互相配合,比如目前政府提出一項很好的政策─長照2.0,但我們還要做出長照2.0的plus版,就是不管A、B、C等各種區域都必須做到智慧化,舉個例子來說明,目前全國共有512個地方衛生所網站,這些都可以好好運用,讓長照2.0做到智慧化。總的來看,當政府推出一個政策之後,還是需要有其他相關配套相互搭配,始能克盡全功。

第三、剛才有專家提到數位平權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當然並不是只有都會與偏鄉的差別,我們支持一定要做到數位平權,但不同所得階層、不同對象,在這兩者之間也要講求數位平權,各位不妨實地看看收入在基本工資以下的家庭,其使用電腦或是網路的普及率還是偏低的,所以,數位平權除在都會與偏鄉之間,針對不同的所得階層、不同對象,我們必須建構一套機制以協助他們也一同進入網路的社會。

第四、其實,我已大致看過所有計畫的內容,我非常贊成現在政府對數位建設執行的方式,甚至過去我們談過的綠能、水資源,以及未來所要談的軌道建設,我覺得可以參考數位建設執行的方式,包括在執行之前先跟人民講好執行的對象,同時,它還會有一個評選的標準,並明白告訴人民要準備的文件,以及評選的重點為何,我認為這些都是對的做法,至於其他部分,我們都沒有看到有這樣清楚寫明,包括水資源以及下禮拜要談的軌道建設等也都沒有談到這部分,其實,這才是真正平權的方式,讓大家清楚看到如何執行平權的方式,以及審查的重點又是如何?甚至要繳交什麼文件也都講得很清楚,這才是讓大家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一起往前看,看看到底哪個部分的成本效益才是最高,哪個才是我們國家最值得發展的前瞻性項目,而不是只看它是在哪個地區。

謹提出以上四點意見,盼供各位參考,謝謝大家。

主席:請臺北市政府林副市長發言。

林副市長欽榮:主席、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委員。針對行政院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有關數位建設的部分,我現在利用5分鐘的時間,就我在台北市政府服務的經驗提出兩點觀察:

台北市政府在柯P執政的兩年四個月,主要就是以智慧城市作為他施政的關鍵主軸,這兩年多來我們把工作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智慧城市的運用進入到智慧城市產業的趨動方案,地方政府雖小,但我們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看這些數位建設的確有幾個要項,其實,智慧城市的建設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因為它對各項建設最具滲透力、也最具連接力,它對台灣ICT產業的轉型也應該是最有幫助的,而ICT產業未來有可能成為台灣發展的強項,且是對國際輸出的一種關鍵性投資,同時,它也是最容易平衡城鄉建設落差、最具CP值的地方建設與國家建設計畫,我們把它鞏固在這個前提之下,兩年多來台北市的作法是先由中央跟地方協力分工,讓更多的產業進入整個城鄉建設智慧化的過程中,這樣一來,台北市就把自己變成最大的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政府一定要先帶頭來投資,否則就沒有辦法引動民間來投資。

台北市政府各項施政實聚焦在四個面向,包括智慧公宅的興建、發展智慧醫療、智慧交通、關鍵數位創新實驗園區的建構,針對未來5年內要做事情,我們已正式向行政院提出117億的補助方案,這也表示台北市政府願意對半的支出。事實上,台北市不必什麼都做,因為有些部分必須由其他縣市來做,包括智慧農業與生產,台北市最有能力做的應該是在5萬戶智慧公宅建設的部分,它的目標其實是在創造下一代所要使用的智慧電網、低壓用戶及智慧的人民生活情境。

至於發展智慧醫療的部分,因為台北市所轄範圍內有3,500家醫療院所,所以它是全台灣最大醫院經營者,未來我們努力的方向不必成為醫學中心,而是能建構社區照護網,對應一個已經老化的台灣,我們必須成立智慧醫院,所以提出3U的政策,在此我要感謝新北市、基隆市及新竹市跟我們共同合作。更關鍵的是臺北市有117個車站,如果我把它做回智慧車站,可以全臺灣各地方都實現,也可以作為全球輸出。

最後我還是要特別在這個地方來講,我們的戰略第三個要項是指,協助臺灣ICT產業的轉型,作為國際輸出。我在這裡正式宣告,4月28日雪蘭莪州政府整個州長都要來臺灣,準備跟我們洽定更積極一步的,購買我們的一些智慧的科技應用,這是臺北可以代表臺灣去跟國際接軌的,我非常贊同所有的專家學者的說法,智慧的應用有多個面向,從防災到各個面向,但是地方政府各有特色,不見得每個地方都要平均分配,也絕對不是所謂的在自己裡面就裝戴一個皇冠,我特別強調的是affordable smart technology application,如果從這個條件來講,臺北市是在第二個部分裡面講,我們所提出來的這5項在117頁,其實是放在智慧公宅、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新興數位科技,以及改造校園多功能。

我們認為在這個結構裡面應該達到幾個事項,第一,以公共服務導向來驅動數位建設,不是為了建設投資,因為我剛剛看了蔡教授所說的,臺灣的數位基盤是全球第一,也不必為了因發展而發展,你必須用公共服務的提升去驗證哪一項該做。

第二,智慧科技應用是focus我們能做的,我相信部會一定會來幫助我們,不必每個人到處都強,是要打國家隊、城鄉合理的分配。

第三,臺北市是最重要的是指人才是我們下一個競爭的要項,smart eco-system如果建立不起來,臺灣大概沒有希望了,我們的看法供各位參考,謝謝!

主席:請科技部陳部長發言。

陳部長良基:主席、各位委員。今天非常感謝大家對政府這一次前瞻建設的數位建設做了很多建言,我想很簡單的做四點回應,第一,有很多先進特別提到,政府在推動這一次的數位建設有沒有一個藍圖?我想在這裡要特別說明,這整個規畫是依照行政院在105年11月24日已經核定─數位國家智慧島嶼的建置,整個藍圖裡面有相當清楚提到數位建設所需要的。我要特別強調,數位科技代表國力,整個建設也感謝很多先進提供很多建言,也督促政府,希望能夠藉由數位的前瞻建設,來提升整體國家的競爭力,在此我們一起來努力。

第二個要回應的是,大家都提到,數位有共享的特質,如何建置讓它具備數位該有的雲端化,剛剛很多專家也有提到這個,數位有即時性及個人化的特質。我要特別強調,在整個數位建設裡面,如果沒有達到即時性,那麼我們講的很多東西都不存在,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真正達到即時性,那麼整個建設是假的數位,並不是真正能夠提供數位的題材。也因為有雲端化即時性,所以以服務為本的建設,也是這一次規劃的重點,我們就是結合各項服務,包括剛剛大家非常關切的服務建設裡面的防救災,這是我們的重點之一,因為對所有的民生非常重要,我們也感謝剛剛陳教授特別舉例說明,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損失,其實是臺灣在防救災上面表現非常亮眼的。

在整個建置裡面,除了內容建置以外,當然基礎還是需要,所以我們的基礎也涵蓋內容的整體上來,很感謝委員提到很多,等一下如果有機會,文化部也可以再做說明。

結合環境和基礎資安,也謝謝很多先進提到,因為所有資料都在雲端的時候,資安絕對需要建置。資安牽涉現在很多舊的電腦,這些舊電腦都會變成資安的漏洞,特別是當所有的電腦都接到雲端的時候,任何一個漏洞都會造成整個雲端的問題,所以這個也是在這一次建設裡面滿重要的特色。也有很多先進特別提到,所謂接地氣、在地化特色的重要性,大家也可以看到,在這一次的規畫裡面,有部分希望能夠透過競爭性做接地氣的考量,這個就是大家一起再來奮鬥。

第三個要回應的是,當然感謝大家對數位建設的前瞻性沒有太多質疑,剛剛林副市長也特別提到,數位其實是有強烈的滲透力和連接力,這個也符合數位建設今天不做明天真的會後悔的說法,因為在整體國家競爭力上面會強烈的落後,我們這樣的投入不見得能跟得上趨勢,當我們不投入的時候,往後的滑落是非常快速。

很多委員也提到,政府在執行的時候會特別去考量,但是整個力量還是要靠大家一起來,所以整個建設裡頭也提到,這一次在前瞻基礎建設裡,數位部分編列了461億元,結合年度預算共有733億元,其實是相當不夠,很多委員也提到這一點,但是在這個規畫裡頭,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數位滲透力和連接力的特質,能夠槓桿民間的投資,所以在規畫裡頭也有估算;也有委員提到,寬頻建設本來是一些電信公司應該來做的,槓桿的效應希望能夠透過這個計畫,來槓桿將近2,200億元左右的投入,這是希望民間到時候一起來的。

我們希望在整個前瞻建設必須把資本門和經常門做某種程度的流通,因為數位建設就是希望引導有更多創新的經營模式,建設不應該只是買這些設備,有時候透過它來做各項服務的開展是必要的,這個地方也跟大家做說明。

第四個要回應的是,在整項規畫裡頭科技部扮演什麼角色?站在科技部部長的角色,我在這裡跟各位先進做說明,科技部作為所有各部會、中地方政府在科技前導的先鋒角色,儘量在一些科技未來性裡面,提供給大家這樣的資源,以這個角度來看,這一次科技部參與的重要計畫包括未來整個數位時代、數位社會,未來10年內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智慧無人車、智慧環境、智慧城市,全部都需要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所以科技部在這一次規畫裡面,因應未來的需要。建置所有人工智慧起來,在於有很深度的機具學習能力,這個機具學習大家可能從報紙上看到、瞭解,學習的深度已經到一百多層,每一層有相當高的運算量,所以非得在國內建置自己能夠因應未來,不管在研究或產業升級所需要的,或者地方各級政府所需要的人工智慧運算組織平台,大家也看到,我們有編制雲端服務高速運算所需要的平台。

各位先進也提到相當多,所有這些建置如果沒有人,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所以我們科技部在整個規畫裡面,某種程度以人才建置考量為基礎;人才建置包括未來世代、數位時代裡面,多位先進也提到,將來合作的夥伴,或者競爭的對手,除了人之外,還有機器人,如何讓我們未來的人才能夠瞭解,在機器人世代裡面,如何跟這些機器人共同、協同的協做,這是人才必須做訓練的,各位也可以看到,我們在這一次的規畫裡面也把這個建置起來。

當然也有先進提到,物聯網也是未來臺灣相當重要的一塊,物聯網的一個特色,可能是機器和機器之間互相做溝通,這樣的部分,你的機器掌握度包括核心的一些設備,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進到核心去,否則到時候我們只能買別人高登的設備,內容我們都不知道,不知道裡面的資訊怎麼傳遞,就沒有辦法做真正實質內容的服務和特色服務的項目,這個部分我們在希望能夠透過比較深度的練習,讓儀器跟儀器這種機器之間連結的未來時代來臨時,我們的人才可以協助。

最後一項由科技部所負責的,是大家一直關切的民生公共防救災服務網。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科技部特別把大家關切的防救災部分,不管是氣象或地震的相關資訊,在這次規劃中都已經到位,懇切的希望到時候大家能儘量支持,讓我們透過前瞻建設,對於目前已經有的很好的設備跟研究,把它建置並遍布於相關機構,讓這些情資對公共未來的生活有所幫助。

以上幾部分向大家回應,也再次感謝大家對相關數位建設的支持,未來我們會謹遵各位的指導及立法院的指示,做為執行上的考量。謝謝。

主席:請國發會曾副主任委員發言。

曾副主任委員旭正:主席、各位委員。今天經過多位專家學者及地方政府代表的踴躍發言,可以體認到大家都滿肯定數位建設計畫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目前規劃的內容也相當肯定,各位所提供的寶貴意見,對於未來相關部會的執行也會有很大幫助。

在前瞻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國發會扮演的角色是擬定特別預算條例,做為一個法令的管理機關,相關計畫的執行機關就由編列預算的各個部會擔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中央部會跟各地方政府通力合作,才能將事情做好。除此之外,國發會有下列幾點補充:首先,在過程中有很多專學者強調數位建設計畫應與其他計畫有些橫向合作,我想這部分是無庸置疑的,譬如在城鄉建設中有一項是「公共服務據點整備」,我們除了要將地方層次公共服務據點(如:鄉鎮公所、社區服務中心)的環境整備好,同時也希望加入數位投資,讓它成為一個數位學習中心,甚至是長照服務據點,因為數位建設計畫應該與其他計畫有些結合。由這一點也可看出大家所關心的平權部分,長期以來,城鄉落差是大家都關注到的,也是此次前瞻基礎建設貫穿五項計畫共同的目標,大家希望透過這項實質建設來讓城鄉比較均衡。從剛才的例子來看,透過數位建設讓偏鄉的服務據點提升,甚至是升級,跳過某些階段。對於數位建設而言,平衡城鄉不只是它的一般任務,更是它的特殊任務。反過來說,經由數位建設把城鄉差距彌補起來,更能凸顯數位建設的特色;相較於其他的交通等實質建設而言,它更能凸顯這部分的效果,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先進關心到相關法令的修改,事實上,除了實體建設之外,我們同步也在推動相關法規的修訂,譬如修訂數位通訊傳播法、訂定電信管理法,都是為了讓新的科技運用與數位傳播能有好的推動環境。甚至對新的金融科技FinTech這部分,我們為了鼓勵創新產業,也在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以支持各種創新實驗操作的可能性。

此外,我們也呼應剛才新北市葉副市長的肯定,他覺得在這個數位建設計畫看到提出願景、提出方法及遊戲規則,讓地方政府發揮創意,爭取提案。在這次前瞻基礎建設裡,某些類的計畫似乎已經落到特定縣市去,可是其實有大部分都還是要在未來由縣市政府提案,因為他們對地方比較瞭解,由他們提出更有創意的想法來爭取相關建設,落到地方去。昨天就有立委提到會有「零元俱樂部」,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正因為有縣市競爭提案的機會,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零元俱樂部」。我們也要再次強調,期望各個地方政府瞭解各個計畫所設定的目標與重要價值,以他們對地方的瞭解、地方的條件,好好把計畫提出來。在這樣的操作過程中,中央與地方要通力合作,共同為下一代建立一個好的國家、好的國土。

主席:請經濟部沈次長發言。

沈次長榮津:主席、各位委員。一個早上下來,聽到各位很多寶貴意見,確實有助於往後在推動上更落實,更符合大家的期待。

談到數位建設,它是智慧化應用的基礎,我現在要從兩個方向跟大家提出說明。第一是利用智慧城鄉方面的服務,希望讓人民有感;第二是利用智慧製造來進行產業升級轉型,滿足產業的期待。

首先,關於智慧城鄉,讓人民有感這部分,我們大概會推動全臺灣的智慧運用,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導入智慧化運用,包括今天早上大家談的地方政府的治理,以及智慧生活,也就是食、衣、住、行、育、樂這整個範疇,依在地需求量身打造的運用,讓人民有感。在過程中,大家期待能發展一個total solution,也就是整體解決方案,進而拓展外銷。我們會依地方需求、地方待解決問題及各地特色為基礎,帶動智慧聯網應用服務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跟地方政府合作,發展完整的方案,透過智慧技術及busi model的驗證,希望能拓展外銷。

其次,在智慧製造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產業面臨外在環境的競爭相當大,尤其我們是所謂外銷導向的經濟體,一定要導入智慧製造來帶動產業升級轉型。最近的新興科技,包括Cloud、IoT、Big data、AI等,都會dreaming我們整個智慧製造,我們希望利用這個機會建立智慧製造的解決方案,從元件的智慧化、單機的智慧化、生產線的智慧化,最後是整個廠的智慧化。舉個例子,我昨天去臺中看了一家橋椿公司,它過去在彰化頂番婆做水五金的水龍頭,在升級轉型後導入智慧生產,現在進入中科基地,全球五大水五金工廠的產品幾乎都由它供應,可以看到過去的傳統產業已經不一樣,進入高端的生產製造。

解決方案建立後,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幫所有產業導入智慧化製造,提升競爭力,最重要的是中小企業部分,我們有三個作法來朝此一方向進行:第一,協助所有產業界對於過去的生產管理系統MES,一定要導入數位化,這是最基本的,因為過去用手抄的這些生產data,都無法進入Cloud。第二,建立公版聯網的服務平臺─PaaS Platform,中小企業不必去開發,就直接跟民間PaaS解決方案的業者或法人合作。這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透過會員制,一種是直接購買解決方案,這個價格都很便宜,是中小企業負擔得起的。第三,在PaaS平臺上找各個產業domain knowledge的應用服務模組,來發展特色。我們希望藉由智慧產業化來帶動產業智慧化,就會提升產業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這個計畫要服務導向、人民有感,而且要能提供永續營運,這是我們評量的指標,不要到時候整個系統建置下來都是蚊子系統,這不是我們所期待的。

主席:請文化部丁次長發言。

丁次長曉菁:主席、各位委員。在前瞻數位建設中,文化部一定不能缺席,因為文化部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而在這次預算的爭取上,我們也希望透過資源有效分配,讓原有的文化經濟產業能有新的動能注入。

我要利用這個機會,針對早上大家提出的建議與疑問做兩點簡單回答。第一個主要問題在於數位典藏計畫、文化記憶庫與數位加值計畫的差別為何?10年100億元的數位典藏計畫累積了非常多的國家典藏、博物館典藏及學術的各類研究,這類基礎工程匯入在一個系統內,如何有效的被友善使用,其實是這個階段大家在前面10年累積的基礎工程下,非常迫切而且值得開發的一個應用。其中有兩個關鍵問題,希望透過這次計畫能善用前面10年累積出來的基礎,一個是讓這個系統建置友善的升級,讓前面集國家非常多的資源及力氣所累積出來的知識系統、圖像系統或各類文化典藏資財,都能被需要的人友善取得;另外,有素材也需要有文化觀念的架構,才知道如何善用我們所擁有的這些資源,所以我們企圖在這次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建置中,能建置完整的文化觀點,進一步連結人民及土地的記憶,更深刻的讓台灣人理解我們是誰,找到我們自己文化的根基。

另外一塊是我們文化內容產業升級計畫最上游的基礎工程,剛才有很多位委員或專家學者提到在文化經濟的發展上對台灣的期待。我們在這次的計畫中,也提出了文化部希望透過這次預算所達到的目標,其中包括辨識台灣在文化經濟上的優勢在哪裡。當下台灣有全世界最少見的自由、開放、多元的文化土壤,絕對是發展文化經濟的優勢。剛才也有委員問到,台灣從4G到5G,一路快速的硬體建設發展,我們到底要如何用它、要如何服務我們的人民?從Full HD、2K、4K、8K,全世界在競逐技術規格的同時,台灣的軟體在哪裡?這也是文化部積極爭取前瞻數位建設最重要的初衷。

我舉兩個例子來提供這次我們爭取預算可能在未來效能上的想像。媒體朋友曾經有一篇報導提到,大家都在關注OTT的發展及數位經濟產業革命下台灣內容產業的下一波,以Netflix最新的報導為例,它在今年初說台灣會員追劇的速度比全球會員的平均速度要快,也就是說台灣其實有強烈的內需,需要有好的內容,台灣人平均三天就可以看完一部連續劇,然後要先看兩部電影,再來追下一部劇,以充實自己平常生活的消遣娛樂。這樣的需求產生龐大商機,其實最後都進到國外製作單位的手中,難道台灣不行嗎?最近媒體常常報導的一個例子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就是台灣跟新加坡公司及跟HBO合製的「通靈少女」,它是由30歲左右的製作團隊所打造的迷你連續劇,成功的打進國際市場,在台灣的收視反應相當高,在其他國家也陸續有佳評傳出,這反映的是台灣新生代裡的創作者有足夠的創意及掌握國際觀眾的敘事能力,只是缺少好的支持及足夠資源,讓他們在國內小的市場裡面有升級、製作,進一步贏得國外市場的機會。

這次的前瞻數位建設裡如果能得到大院支持,我們希望透過文化部與產業界的共同努力,讓台灣能在文化經濟與創意產業上有進一步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文化內容所能帶動的文化經濟不只是單一的產業而已,它可以擴散到整體國家生活消費品牌的建立,甚至透過文化內容及影視內容的輸出,讓別的國家更認同台灣的生活方式及各式各樣生活消費的品牌等等,這是前瞻計畫裡最關鍵的幸福建設,也希望大家能支持文化部,讓我們跟產業界一起努力。

主席:請通傳會翁副主任委員發言。

翁副主任委員柏宗:主席、各位委員。今天聆聽各位委員及各界先進有關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部分的意見,大家都很肯定數位建設的重要。黃勝雄委員提到雖然我們在WEF、MRI指標上的基礎建設名列前茅,但是最近歐洲國家,例如德國,最近投注相當大的金額,差不多有1,000億美元要來進行整個寬頻的基礎建設,所以各國都在投入建設,我國也不落於人後。有委員提到這些都是電信業者必須做的事,但是政府必須扮演一個引導作用的角色,如同剛才陳部長講的,政府引導,業者就會積極投入。另外,劉櫂豪委員及廖國棟委員對於偏鄉念茲在茲,所以他們對於以寬頻改善偏鄉數位落差一事,我必須特別說明的是,劉櫂豪委員認為4G在第一次釋照時,標金高達1,186.5億元,但是偏鄉都沒有什麼要業者去做。這次第三波釋照是由我所主導,在改造偏鄉的數位落差方面,我們通傳會有積極作為,就是在釋照條件一覽表中,加了一個註記,電信業者的事業計畫書必須載明逐年增加偏鄉的行動寬頻涵蓋率。另外,我們也透過一些誘因,像是頻率使用費打折,要求電信業者提升整體偏鄉行動寬頻的涵蓋率,誠如黃勝雄委員所說,是不是以後要把行動寬頻列入電信普及服務,我們都在考量當中。

剛才也有委員談到,假使行動寬頻高速公路蓋了之後,未來沒有車子上路也是無用。從這一次進行電信普及戶的偏鄉經驗得知,網際網路可以減少民眾資訊的不對稱,當行動寬頻到達偏鄉之後,我們想要的是,請電信業者提供一些數位加值平台,讓偏鄉農特產及觀光可以透過網路來行銷,也可以孕育出智慧新農民。此外,廖國棟委員也提到偏鄉基礎建設不足,我們在進行電信普及時,有委員提到這些都請以電信普及服務基金來做,但電信普及服務基金是從電信業者每年營業額的一定比例提撥來做,這樣是不足的。因為我們希望在2025年達到電信業者或民眾有機會可以體驗2GB/sec的寬頻普及服務,政府當然要負起引導作用。但是在偏鄉數位落差這部分,我們是念茲在茲,全國有368個鄉鎮市,其中有84個是偏鄉,已經有23個偏鄉有GB等級的固網寬頻服務,不過還有61個偏鄉沒有,因此我們念茲在茲的是,要透過這次前瞻基礎的數位建設計畫公私協力,由政府補助一部分、電信業者出一部分,一起努力來做。然而,84個偏鄉中,有747個村里還無法提供100MB/sec的寬頻上網服務,這些都必須透過這次的前瞻基礎建設來提供,我認為還是需要委員的支持。

有關委員提到防災、高抗災通訊平台部分,依據近幾年通傳會統計天然災害的經驗,全國有9萬座的基地台,假使天然災害發生以致於不能通訊,最主要的原因都是電力中斷,這次我們就是透過前瞻基礎建設的基金補助,也是公私協力,政府及電信業者各出資一部分,針對偏鄉高災害潛勢區先予補助。但是我們也要另外修訂4G的行動寬頻管理規則,其他地區的基地台都要業者自己去做,讓基地台的電力備援能超過3天以上,假使沒有電力,最起碼它自己還可以撐得過3天,如此一來,民眾在發生天然災害時,救災通訊就會暢通。對於這部分,通傳會的職責就是我們出一部分起引導作用,業者也出一部分,大家公私協力。關於前瞻基礎建設,請所有的委員及業界給予支持,謝謝。

主席:非常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及各縣市政府首長提供寶貴意見,所有人員發言及提供之書面資料除刊登公報之外,另製作公聽會報告發送本院全體委員及所有出、列席人員參考,再次感謝大家參加與發言,今天會議到此結束。現在散會。

散會(12時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