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高級中等教育修法暨108課綱實施檢討」公聽會紀錄

時  間 中華民國113年5月30日(星期四)9時1分至12時28分

地  點 本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  席 柯委員志恩

發言學者專家及機關團體代表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等學校區桂芝老師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等學校簡麗賢老師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吳昆財系主任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段心儀秘書長

國教行動聯盟陳國祚副理事長

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林軒如同學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高中部林建增主任

嘉義市宏仁高級中等學校呂珮蓁同學

臺北市立陽明高級中等學校鄭羽倢同學

臺北市立永春高級中等學校林春煌校長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高孟琳理事長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洪詠善研究員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陳明恩常務理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鍾蔚起副教授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政策部巫彰玫副主任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

主席:我們感謝各位所有的學者、專家及同學今天蒞臨「高級中等教育修法及108課綱實施檢討」公聽會,我先把我們這次開會的前言稍微跟大家敘述一下。高級中等教育的宗旨是為連接九年國民教育,陶冶青年的身心發展潛能,此為高級中等教育法第一條所明定。高級中等教育,其中高職全面免納學費,高中依一定條件免學費,因事涉家長跟學生的經濟負擔與社會公平,是否有全面減免的空間?我們必須蒐集民意作為修法的參考。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的依據;學校規劃的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為整合九年一貫課綱及高中課綱,我們提出了十二年國教課綱,原定從107年度逐年實施,後來修改為108年起逐年實施,簡稱108課綱。但實施以來,不管從學生面、教師面、學者及社會各界都湧現很多爭議與檢討聲浪,諸如學習歷程檔案,到目前為止,很多人說是軍備競賽,名為減輕學生的負擔,實際上卻更增加學生的壓力,且口試的難易程度跟課本落差非常大!因此,所宣稱的適性揚才到底是一個口號,還是實質上真有辦法達到這樣一個目標?

為聆聽各界意見,並蒐集廣泛資料、綜整及歸納各界建議,故特別召開這場公聽會。今天我們所討論的提綱包括大家非常關切的教育學費政策的檢討、學習歷程檔案到底要如何調整,才有辦法符合學生入學跟大學選才的需求?各基本學科因必修學分數不足,導致無法銜接大學專業課程,這點又該如何調整?108課綱強調素養跟多元,但很多人提到,是不是去學科的核心價值,獨尊閱讀的批評?這些到底要不要做調整?還有與其他高級中等教育相關的議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調整的方向。

謝謝大家共同來關切這議題。為了順利讓大家表達意見,我們做這樣的處理:每位學者專家發言時間為7分鐘,在第6分鐘時會以鈴聲提醒,7分鐘結束時會有結束的鈴聲。學者專家發言以簽名的先後順序為主,現場的發言與書面資料立法院都會做成紀錄,刊登在公報當中。

今天立法委員會陸續來到現場,他們如果有意見發表,在10點前登記的會進行穿插,即兩位學者穿插一位立委,並以在場委員登記順序為主。如果10點之後才登記的委員,就等所有學者專家發言完畢之後再請他們發言,這樣才符合公平原則。

現在請教育部的張廖政次就現行規定、執行的狀況及相關問題提出說明,時間是12分鐘。

張廖次長萬堅:謝謝主席。各位委員、各位學者專家、教育先進、各位女士、先生,大家好。首先感謝各界對高級中等教育政策及108課綱的關心。今天大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開「高級中等教育修法及108課綱實施檢討」公聽會,本部應邀列席,並得聆聽各位委員、各位先進的意見至感榮幸。

本部依序就高級中等教育學費政策、108課綱實施現況以及本次公聽會討論提綱,因為時間關係做簡要報告,敬請各界先進予以指正跟支持。

首先,針對高級中等教育學費政策以及108課綱實施的現況來跟大家報告。有關學費政策方面的實施現況,為落實教育平權,減輕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本部自112學年度第二學期擴大推動全面落實高中職免學費方案。原先排除的排富條款,就是家庭年所得總額超過148萬元的學生,我們將他們納入學費全額補助對象。第二點。至於未具有中華民國國籍、重讀及辦理單獨招生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所招收之學生等前三開類學生,因為高級中等教育法已明定該等學生不適用學費補助的規定,所以目前還是停留在要自行負擔學費。有關外界比較關心的,包括單獨招生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所招收之學生不適用學費補助的部分,大概有6,300人,當初的立法精神是為了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與推動免試入學為主之政策目標,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採單獨招生,所以它自行決定錄取的學生的方式,在現行的法令是不適用免學費政策。

有關高級中等學校108課綱的實施現況,有三點向大家報告,第一,在穩進推動各項教育措施方面,其中在精進課程與教學上,本部建置了十二年國教課綱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專業支持系統,持續強化素養導向教學的專業實踐,與支持並培養務實致用專業人才。在提高師資員額跟增能上,本部自112學年度起,核增國立高級中等學校1,356名教師員額,並補助教師鐘點費與學校編制外行政人力及代理教師,協助學校滿足課程教學及行政人力的需求。此外,本部也落實教師專業社群運作,建立教育專業發展支持系統,並補助教學設施與設備,充實改善學校的學習環境。

第二點,108課綱實施之後,教學現場之改變,來跟大家做一個報告。在學生學習方面,透過由教師適度引導,並以更符合生活情境之課程安排,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提升學習興趣及動機,以及更多合作學習,並能自主學習規劃學習內容。在教師的教學方面,有更多的老師開始重視個別差異,引導學生適性學習,重視探究實作之歷程及多元評量,並組成專業社群進行課程共備、專業對話及跨領域協同教學,教學模式也漸進調整為素養導向之課程設計,更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實施的三年之後,我們參照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的成果,臺灣在PISA2022年的測驗裡面,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與科學的素養上,表現均優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是PISA評量數位化以來,創下了2015年以來最佳的表現。這一次正式試測的對象,就是臺灣實施108課綱的國三及高一年滿15歲的學生,這個結果也初步肯定了108課綱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跨領域能力、數位學習、自主學習,以及具備解決問題的多元知能

第二個部分就是本次公聽會所擬具的提綱,我們也做一個簡要的說明,其中第一個,針對高級中等教育學費政策的再檢視,本部有兩點回應,針對未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學生、重讀學生的部分,考量國家經濟財政狀況、教育資源有效利用與分配,本部建議維持現行規定,不納入學費補助範圍。第二,針對辦理單獨招生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所招收之學生部分,後續將持續廣納各界意見,凝聚社會共識,以建立完備且可行之機制。

第二點,有關學習歷程檔案與入學及大學選才制度的配合方面,本部有三點回應,第一點,學習歷程檔案係學生於高中階段3年的學習紀錄,反映出每位高中生不同且獨特的學習軌跡及多元能力,並經由任課老師認證,提高學習歷程檔案的可信度。最近在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有關學習歷程檔案審議的計畫成果報告中,透過調查也有高達58%的家長認同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可以培養孩子的素養能力。

第二點回應,大學端方面,他們的審查也強調3重2不的原則,亦即重視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的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以及學生自主準備,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以及不是以量取勝,重視學習過程的反思,且審查重心係以校內學習活動為主。

第三個回應,為了協助學生掌握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要領,精進教師適性輔導學生,完成學習歷程檔案的能力。本部也提供了多元化數位課程資源,與提供「作伙做學檔─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第二版」手冊,還有「技高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手冊,透過各種行政主管會議、研習、學生分享會、座談會、課程諮詢、教師管道,持續深化及推動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精進。

第三點,有關108課綱於數學與自然等基本學科的課程規劃,經過檢視,本部有兩點回應,第一,108課綱數學領域固定必修學分數,其實與99課綱同為16學分,108課綱自然科學領域的總學分數,固定必修及加深加廣選修,與99課綱也同為是4學分,兩者相較於99課綱,皆未減少總學分數。第二,108課綱讓學生在數理學科的素養及思辨、邏輯、表達等多項能力上,具有更多彈性、豐富多元的學習方法與思考,透過學習探究與實作課程,強化跨域實作知能,並且透過加深加廣選修、多元選修、校訂課程及彈性學習時間的課程安排,進行跨領域的深度學習、增廣及補強。

第四個討論提綱所列的協助學校多元選修開課及豐富選課彈性,108課綱在減少必修、增加選修課學分數,係為提供學生更多元適性探討的機會,本部也會持續透過課程配套支持機制,協助學校依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與需求,開設豐富多元的選修課程。

第五,有關108課綱強調素養、多元,與學科核心價值、閱讀推廣之競合,閱讀其實在108課綱中,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科核心概念的工具,其宗旨在幫助學生豐富個人的知識體系,以解決學習問題。學科核心概念與閱讀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孩子未來在面對全新且複雜問題的挑戰時,除了能夠掌握學科的核心價值外,更要能進行跨領域的思考,不斷學習新知,並與他人合作,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最後,本部將持續穩健推動高級中等學校學費補助政策,以及落實108課綱,來減輕學生家庭經濟負擔,並培養學生都能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也會持續廣納社會各界的意見,適時調整高級中等教育政策,提升我國教育的品質。以上簡要報告,敬請各界惠予指導,謝謝各位。

主席:非常謝謝張廖次長,等一下等我們所有的學者專家跟委員發言完畢之後,教育部就會做出一些回應。

接下來,我們就請簽名順序第一位的專家學者,也就是陳明恩常務理事,謝謝。

陳明恩常務理事:各位好,我是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的常務理事陳明恩,聽說有錄音,第一句話請把它抹去,我有一點後悔是第一個簽到的人。

各位好,以下就大會所提出來的幾個問題,我這邊分別論述我們的看法。第一點,有關於學習歷程檔案,學習歷程檔案其實是由備審資料演變而來的,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它相較於備審資料有哪些優點呢?第一個,備審資料其實是在高三的時候,是要在很短時間之內去整理出來的,可是學習歷程檔案可以讓學生分時在高中3年陸陸續續地在每學期,比如說一學期可能有7、8件的作業或報告,他只要把自己最好的3篇代表作,最多就3篇代表作提供出來,那3年累積下來他就有18件的課程學習成果或者是有30件的多元表現,從這裡面再挑選出他比較適合、比較喜歡的提交到他屬意的大學去,所以對學生來講,他其實不用額外準備,不像備審資料就是高中3年所額外準備的,所以它對學生來講,其實我們認為壓力應該是比較輕的,如果說有人會覺得壓力比較大,我們想能不能進一步地論述到底壓力大的來源是來自哪裡,我想這要講清楚,否則只有講壓力大,其實是很難解答那個問題的。

第二點,我們認為一個人成長很重要的不是在結果,過程也很重要,學習歷程檔案讓每個孩子有機會在這3年裡面逐學期、逐年地看到自己有哪些成長、看到自己相較於前面有哪些地方改變,這個成長或者是改變,其實對學生來講都非常有意義、有價值,如果我們只把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放在它的結果,我提交出一份結果用在升學,我們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於自己成長的檢視,我覺得這很可惜,所以我們會覺得學習歷程檔案其實對學生來講是比較好的個人認識自己的一種工具。

第三個,學習歷程檔案其實目前有比較大的問題可能就是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可能會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是被老師催促地去提交他的成果的,我們會希望比照碩士,碩士入學的時候都會有一門課是教你怎麼寫論文。同樣的概念,學生如果要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是不是在入學的時候,學校應該要針對學生,能夠讓他知道學習歷程檔案對他的過程準備的意義及後面他可能會有這個結果可以帶來的效益,然後讓學生能夠把這個事情當作自己重要的一件事情?當然我們會希望在學校裡面,如果是教務處或者是輔導室來辦這樣的說明可能會有效果上的差別,可能就是要稍微注意一下。另外這樣子的說明也不能侷限在學生身上,我們認為對於家長也需要瞭解這些事情,只有家長能夠真正瞭解學習歷程檔案過程的意義以及結果的效益,家長才能夠真正支持這件事情。

第四件事情就是學習歷程檔案按理說是學生3年所累積的成果,這個是學生屬於他個人的數位資產,我們會建議,事實上也曾經在不同的教育部會議裡面,我們也提出來過,就是能不能讓這樣子的一個資料是能夠讓學生隨時上去檢視、隨時能夠下載下來的,不是只是用在升學,我就只能用在升學然後提交出去這樣子,然後等於這件事情就跟我沒有關係了?我們希望這些事情是可以跟著學生一輩子的,甚至我們也希望這樣子的學習歷程的概念能夠往下延伸到國中,從國中開始累積,甚至往上再延伸到個人的終身學習,所以教育部或者是數發部是不是可以整理一個、是不是可以去考慮建置一個屬於我們全國國民的生涯終身的學習歷程的資料,每個人隨時可以上去檢視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長、看到自己的累積、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是剛剛講的第一個議題,就是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部分。

關於必修的學分數不足這個議題,我們的看法是,在2023年7月3號在這個地方舉辦了一場公聽會,叫做科技人才教育公聽會,課綱下的育才危機,在那一場公聽會裡面其實已經有些充足討論,我也參加那一場公聽會,我把那一場公聽會重要的結論兩點分享一下,第一個就是如剛剛次長所說的,事實上在高中3年裡面,除了必修學分之外,學生可以因為他適性的需求加深、加廣學習,這些總學分數事實上並沒有減少,這樣的設計有什麼好處?第一個,我們每個人可以習得基本的學歷之外,另外,對於某些科目,他有特別的興趣或者是需求的孩子,可以進一步適性去加深、加廣地學習,不必所有的孩子都學一樣可是以後用不到東西,所以這樣的設計其實有適性、分流這樣子的優點,總學分數事實上是沒有減少的。第二點,在那時候有提到第二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在場的大學端其實也有因應的措施,就是他們在大一新生入學的時候,他們會舉辦、辦理暑期的先修課程,幫助學生能夠儘量地無縫接軌到大學的課程裡面去,事實上這個已經在實施了。第三點也是如次長所說的,108課綱實施之後的PISA 2022,事實上整個成果,我們看到是沒有退步的,所以我會覺得說如果我們一直抨擊108課綱帶來的數理能力的下降,可是我們從客觀數據上來看,其實並沒有這樣的現象,我覺得如果提出這樣的論點,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思考這個論述的理由、論述的道理到底是在哪裡,以上,謝謝。

主席:我們非常謝謝我們的陳常務理事。我把我們這次的發言順序再做一個說明,根據我們立法院公聽會的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委員如果在10點以前到委員會來登記的話,他就會在2個學者專家完畢之後就穿插有2個立法委員,但是在10點之後才登記的話,那對不起,這委員就必須要等所有的學者專家發言結束之後再來發言,這是公聽會上面,所以特別跟大家做這樣的說明。

接下來我們是不是請我們國教行動聯盟的陳國祚副理事長?謝謝。

陳國祚副理事長:各位長官還有各位先進,大家好。我代表國教行動聯盟發言,因為時間很有限,就是議題太多,我想不可能講完,我有準備書面資料,所以如果我沒有講到的就請大家自己參考書面資料,好不好?沒有很多,只有正反2頁而已。

我想說時間有限,我們就進入主題,我想我就先講我認為重要的,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這個資料裡面的第7項裡面的第1、第2小項,為什麼呢?就是現在的教育,包括很多教育理念,都是強調所謂的價值中立,但是實際上是獨尊自由主義,這個是課綱的問題,但是不是108課綱的問題,在95暫綱的時候就已經出問題了,然後在自由主義下面,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就很容易品德敗壞,大家看說我們現在青少年的犯罪率一直升高,校園的霸凌越來越嚴重,這個都是獨尊自由主義的後遺症,其實現在年輕人不婚不生也跟這個有關,當然今天我們不談這個主題,改天大家有興趣我們再談,所以我們一定要扭轉這個,要有公民就要有道德,公民與道德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認為責任跟權利必須平衡,社會才不會崩潰,品德教育、責任與義務的教育必須回到我們的課綱中間,必須回到我們的課堂,這是第一個我要強調的。

接下來我要講的是素養,我們現在素養就變成說,包括你看這次的會考,這次會考考題真的文章多到學生根本不可能看完,如果他都不可能看完,請問他有時間思考嗎?事實上的素養,我問一個問題,如果你學的知識不能活用,這還叫素養嗎?所以素養不是閱讀能力,而是活用知識的能力,要活用也不必長文,我們知道有兩個姓愛的,愛迪生跟愛因斯坦他們都有閱讀障礙,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思想太前衛了,根本找不到字可以形容他們的概念,他讀起來就很慢,像這種天才在我們的制度裡面一定被犧牲掉,為什麼?他題目絕對看不完。所以我覺得不要用「素養」這個10個人有11個定義的含糊用詞,我們應該直接改用「跨域活用」一詞,清楚!每個人的概念都一樣,不會搞混,而且這樣才能說服大家推行你的教育政策。

接下來,我要講第五項自然科必修時數,剛才我們的次長還有很多人都提到我們PISA進步,大家仔細去看很多國際上的報告,包括美國自己出的報告,因為疫情,他們學生的能力倒退30年,所以你的PISA進步不是你進步了,是別人退步了,你不要以為這個問題不存在。臺灣以科技立國,自然科學的弱化就會影響國力,就會威脅到臺灣的生存,高中的基礎不好,大學銜接不上,大學程度就會下降。我們前部長說我們的選修課有啊!但是我們大家是以學測為選才的基準,學測只考必修,不考選修,選修要嘛老師不教、要嘛學生不讀,所以是沒有用的!我們覺得除非學測可以納入選修,否則你就必須增加自然科的時數,非做不可。我們可以考慮像數學分成數A、數B一樣,我們的物理、化學、自然科也可以分A、B,為什麼不行?

接下來我要講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對動機強烈的學生是很好的,但是對絕大部分動機不明確的學生來講,他是被遺棄的,我們一直強調一個觀念,學生要學有興趣的,我覺得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每個學生都對玩電動有興趣,那每個學生都去玩電動好了!我們該扭轉我們的觀念,不是學生選有興趣的學,而是讓學生對所學有興趣,我覺得這個基本邏輯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沒有搞清楚,這個教育一定是走偏了。因為私立高中可以幫學生規劃,而我們的自主學習制度就造成所謂的助長私校菁英化,助長階級固化,還有有資源的可以幫助沒有資源的學生,所以造成資源差距的擴大。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可以選擇要選修課還是要自主學習,自己決定,而不是強硬規定一定要自主學習、要自主學習報告。

接下來是多元選修,事實上跟自主學習一樣是擴大城鄉差距,大家看內容就好了。接下來是學習歷程,我簡單講,事實勝過雄辯,事實勝過你的理想,什麼理想呢?高中的非學術性社團一個一個消失,你說這是多元嗎?這是往學術的一元發展嗎?這就是事實,對不對?你說這個多好、多好,但是大家仔細看我這個說明,事實上是反素養,我簡單報告到這裡,謝謝。

主席:我們謝謝副理事長。

接下來我們請郭昱晴委員。

郭委員昱晴:謝謝柯志恩召委。今天我還是要就所謂的學習歷程檔案來跟大家說一說在我附近所聽到的一些地方媽媽的心聲,還有孩子們碰到學習歷程檔案的時候的看法。我想108課綱實施到現在也已經好幾年了,在學習歷程檔案的這個部分,其實我們當初的立意是非常良善的,我們當然也希望孩子在製作學歷程檔案的時候不是只為了升學,而是在他們的學習歷程檔案當中記錄他們在高中生活對於未來的一些方向並留下一些軌跡,能夠讓他們詳實記錄下來,我想這個出發點的確是好的。但是我身邊有很多人,包含我自己的孩子今年小六,很快就要到國中了,之後可能也要面臨所謂的學習歷程檔案,也就是108課綱的部分,學習歷程檔案對於很多目前碰到要升學的孩子跟他們的家庭來說,他們覺得學習歷程檔案在每一個學期,從高一上下學期到高三上下學期,最後變成為所謂備審資料的20%,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滿大的壓力,當然我們不是說學習歷程檔案必須要被否決,而是必須要聽到現場我們看到的這些學生最重要的一些心聲。

我們也做過一些調查,其實很多的學習歷程檔案就所謂的高中生來講,他們在高中一、二年級還沒有很清楚瞭解自己的性向,沒辦法寫出一份很好的學習歷程檔案的時候,大部分都會集中在高三的時候才開始做,到高三他們除了面臨學科的學分壓力以外,其實這對他們來講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壓力。另外,還發現有一些孩子表示他們到高三才突然發現可能對另外一個學科、另外一個部分比較有興趣,等於我的學習歷程檔案為了要升學、為了要考進理想中的科系,我是不是就得全部重做?這是來自學生他們所面臨到的一個問題。另外,我覺得還有家長端的焦慮,我想教育部在這部分可能還要再跟更多的家長展開更好的對話,讓他們清楚地瞭解學習歷程檔案,針對目前在學孩子所碰到的一些困境,或者是家長的焦慮要怎麼讓他們能夠放下,因為很多的家長開始焦慮的時候,其他資源比較好的家長就會跟他們說沒關係,這些學習歷程檔案其實外面補習班都有在幫忙做,我們就交給他們做,因為面試的或是最後看學習歷程檔案、決定20%升學門檻的這些教授,也分不清楚到底是這個孩子做的還是外面做的,這是目前我聽到的一些問題,我想要來這邊跟大家分享。

另外在於高職是不是也需要做學習歷程檔案呢?既然已經是高職,他們選擇所謂職校的部分,其實他們就是希望在將來走進社會或是步入社會的時候已經確定方向了,我已經知道我在高職所學的這些技能就是將來我進入社會最重要的一個技能,如果我也要做所謂的學習歷程檔案,會不會有點畫蛇添足?這是我對學習歷程檔案的一些意見。所謂20%申請入學的占比調整,其實我也不只一次提出這個占比是不是可以微幅調整,或者在學校端的部分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比例可不可以稍微放寬,讓家長、學生的壓力稍微減輕,因為很多家長跟學生還是認為既然學測分數到最後有20%是看這個學習歷程,如果可以就讓我更輕鬆一點點來面對,以20%來講,雖然我們的立意良善,但對他們來講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升學的負擔。

剛剛我們的來賓有特別提到素養的問題,另外我也反映一下,我聽到來自於現場第一線的老師跟我說,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有沒有素養,我怎麼教學生?這是我聽到的一些狀況。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在強調小孩的素養,包含這次的會考,也有很多家長反映說自己的孩子根本連讀都讀不完,真的不知道要怎麼樣去填答案。對於所謂素養題的部分,其實現在有些學校是從小五、小六就已經開始在著手個方面的部分了,當然這是很好的,因為現在3C的關係,所以孩子在接觸一些資訊,不像以前我們可能念書會比較容易深化,所以素養教育這個部分,到底什麼是素養?老師要不要也稍微的要求?這是我個人的一些意見,在這裡提供給大家。謝謝。

主席:非常謝謝郭昱晴委員。

接下來請吳昆財主任發言。

吳昆財系主任:主席好,各位前輩大家好。我先講一個故事,50年前我讀國小的時候,我一手拿著課本,一手拿著類似養樂多的東西在喝,課本後面寫二行字: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做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50年前我讀的是「我們是中國人」,30年前有人跟我說「你不是中國人」,50年前我們都肯定我們叫中國人,30年前有人說「你不是中國人」時,我就懷疑說「真的喔,我好像不是中國人」。

主席:主任,你用手持麥克風好了,因為你唱作俱佳!

吳昆財系主任:謝謝,我沒有唱作俱佳,我是個教書匠。

30年前有人跟我講說我不是中國人,我是懷疑;現在有人跟我說「你不是中國人」,是!我不是中國人。同樣一個故事跟各位分享,50年前有人說我不是我爸爸生的,我馬上跟他打架,我當然是我爸爸生的啊!30年前再有人跟我說我不是我爸爸生的,我說「好像是喔,好像是喔!」今天有人跟我說我不是我爸爸生的,我說「是,我不是我爸爸生的」,今天我們臺灣的歷史教科書就面臨到這樣一個問題。

我要回應一下張廖次長,「素養」這兩個字,「素養」這兩個字、「適性揚才」這四個字,剛才委員講的,我太太跟我說不能回頭,一定有「素養」,一定有「適性揚才」,但是我跟你講,他跟我講,在現場教學是不可能的,是不可能!二一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跟素養什麼關係?跟素養是什麼關係?完全沒有關係。今天臺灣最大的問題是理盲、濫情又偽善的教育體制,我來自第一線,所以我講的是代表我自己內心所要講的話。

我準備了一份「一部歷史虛無主義的108年歷史課綱和教科書」簡報,我這樣說有兩個原因,首先,因為它違反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歷史教育原則,這個從以下四點可以看出,第一點是去整體性,現行的108年課綱,我舉個例子,國二的歷史教科書從商朝到隋朝這2,400年只有1,600個字,平均一年不到一個字,我請問你,素養在哪裡?歷史的素養在哪裡?你跟我講歷史的素養在哪裡?

我跟各位講,同心圓理論沒有錯,但同心圓理論是微觀的,各位同學們、各位老師們、各位前輩,我們出生的時候是不是先瞭解地球、瞭解宇宙、瞭解國家,再回過頭來瞭解臺灣這塊所處的地方?宏觀的角度是我們從小就要立定的,微觀則是你長大以後再慢慢去學微觀的東西。

第二點是去主體性,也就是否定臺灣的主體性,乃屬中華文明圈,在韓廷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了,試想,當代人使用的農曆,臺灣人喜歡的布袋戲、歌仔戲,臺灣人信仰的關公、媽祖,哪一項不是中華文明的元素?

第三點是去人物化,各位委員、各位大學者,歷史重視兩個,一個叫時間觀念,一個叫人物觀念,沒有人物就是一個沒有臉譜的歷史教科書,沒有生命力!我舉個例子,從商朝到隋朝的2,400年只有1,600個字,平均一年不到一個字,我請問你,這裡面的人物在哪裡?臉譜在哪裡?臺灣史也是一樣,臺灣史也是一樣!

第四點是去脈絡化,歷史最重視的就是時間,沒有時間的概念,學生們所學到的都是片段式的主題教學,他沒有基礎,他沒有宏觀全程的宇宙觀念、世界觀念跟國家觀念,他就不可能去認同這塊土地,到最後一定是這樣。違反了歷史的教育原則,歷史教學的教育原則,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它是去中國化的歷史虛無主義,什麼叫做歷史虛無主義?把所有不依據客觀的歷史發展的事實全部抹煞掉,把它全部抹煞,因為歷史最重視的是客觀的歷史發展,簡單講叫實事求是。我舉個例子,兩蔣在教科書、在考試卷上面所呈現出來的是完全虛無主義,談到兩蔣就是罪惡,就是醜陋,醜陋、罪惡的背面,就是去唱和日本跟荷蘭的殖民主義,叫做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對於大陸的歷史發展跟進步面向,完全是負面表列,完全負面表列,不願意實事求是,大肆宣傳大躍進、文革,還有現在的污染等等,臺灣沒有嗎?臺灣沒有嗎?所以是用這個讓學生們鄙視大陸。總之,否定任何在臺灣所產生正面的中國元素、中國文化跟中國文明,在108年課綱裡面到處都是,透過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全面性的清除,達到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

講完了,我的建議,小弟我的建議,千年暗室,一燈即亮,我建議就是馬上採行馬英九時期的課綱微調版,或者是108年課綱跟課綱微調版兩者並行,由現在的教學端來負責採用,謝謝各位。

主席:謝謝吳主任。接下來輪由本席發言,請林倩綺委員幫忙代理主席,謝謝。

柯委員志恩:主席、各位在場的學者專家,大家早安,大家好。我想今天舉辦這個公聽會的最主要目的當然就是聆聽在場、特別是第一線的老師及同學親身的感受,我當然事先有瞭解,所有課綱的立意,不管當初大家背後的一個邏輯脈絡是什麼,我還是認為立意應該是良善的,但是在執行層面,一執行起來還是會突顯非常多的問題,而我們今天就是要針對問題來做一個處理。

我今天除了是立法委員之外,我更是以教學27年的大學教授來做這樣一個發言,特別是在私立大學,27年下來也教了非常多教育學程的學生,他們當然都是在第一線,不管在國、高中,都是有親身的一個感受。身為老師,我想剛剛有很多家長聯盟也提到,家長或許覺得這個課綱可以對孩子的適性發展有很大,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來看,包括我們郭昱晴媽媽,他自己也覺得聽到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大學的老師聽到的聲音是什麼呢?我當然會特別提到,我們教學二十幾年下來,我們就會開始罵高中老師,為什麼把這些學生送到我們手上?高中老師又開始罵國中老師,為什麼孩子的程度跟過去相比沒有那麼好?所以我們就一路一路就這樣下去,這表示大家在第一線對於學生送到我們手上時的基礎能力上,的確每一年來,我都常常開玩笑說我們都會懷念去年的學生,因為去年的學生跟現在的比起來,以前把他們罵得要死,但現在再看到新的學生上來,我們就覺得好像去年的也還不錯,所以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我想剛剛一定會有非常多人提到了學習歷程,我說實在的,在場有一些大學老師,學生的資料在我們手上,我們當然第一個就看到你的學測成績,就學測成績來說的話,老師當然用學測成績來刪減,這是第一個,這是完全不假的。對老師來說,書面的50塊,面試的也50塊,100塊的這個部分,老師當然不是貪財,但是如果以這樣付出的成本來說,最後決定的還是在你的學測成績,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當然占比20%的學習歷程可以記錄學生的成長經驗,我們會作為參考,但是這個參考是否需要耗費這麼大的時間,我覺得每個人有不同的面向,我只是凸顯一個現象。

目前來說,臺大、清華都公布了108課綱第1屆學生的成績,這是臺大跟清華所提到的,他們的平均成績大概是下跌9%到20%,很多私立大學的教授跟職員說,學生的程度跟過去相比的確降低非常的多,而聯發科的蔡明介董事長早已在投書裡面,請政府正視此一問題。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學習歷程裡面你可以記錄成長,你可以紀念學習的歷程,但對大學老師來說,它會是一個參考,而這個參考占20%,它的意義是不是需要變成一個軍備,我覺得這個部分,我們或許有討論的空間。

而且你可以看到,因為我的學生在第一線,各科永遠都在趕課,而且我們的實驗課程非常難以落實,我們有多元性的發展,可是當多元性的發展變得非常普遍,你就沒有辦法去做深化,這是一個教育現場,如果我每天有20個小時在學習,我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我現在已經被壓縮到只剩下一些時間,這樣子的安排,第一線的老師他們會不會有很大的無力感?而且學習時數減半,那數理的程度是不是弱化,其實你問一下第一線工學院的老師、理學院的老師,他們就會告訴你事實是什麼。我們也常常在檢討,我們這些老師是否沒有辦法趕上新的世代,是否他們在針對手機、在針對網路非常多訊息的時候,他們有所謂的創意,那他們的深化是不是我們就要開始做不同的一個思維?沒有錯,他們有創意,但是我必須要承認,他們對文字的深化、對文字的理解跟過去來說,的確已經不太是那麼樣符合我們認為應該要符合的水平,這是一個事實。

然後我們認為在很多課程,剛剛我只是舉一個歷史課程為例,它是一個簡化的,沒有辦法做脈絡性的學習,我想不是只有在歷史,在很多社會性的學科當中亦是如此。但是我也完全同意,課綱只是一個基礎的架構,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基礎架構裡面,學生學到一些,他必須要透過自主的學習能夠讓自己深化,你不能所有的學習都完全仰賴學校,因為學校只有那麼一點時間。那重點就是放在了,當學生有沒有辦法自主學習的時候,我們不能把他的自主學習當作是他變得優秀或是不優秀的一個唯一的部分,因為學生畢竟在18歲之前,對他來說,大學是最重要的,他的學習的自主性,說實在的,如果你能夠透過很多的平臺,你能夠讓課程有趣化,教育部很努力,民間社團也都很努力,可是事實是很遺憾的,我們學生在自主的這個層面,他還是有非常大的被動的傾向,所以如何能夠激發他願意去自主的學習,我覺得那才是整個教育最大的目的。

我們不能贏在起跑點上,能夠跑到終點才是最重要的,重點是我們的學生在中途當中就對學習失去了非常大的興趣。然後剛剛所特別提到的一個素養,素養是一個非常抽象,但是我覺得它是一個非常模糊概念,然後你把這個素養化約為我們透過廣泛的閱讀,我們有辦法來提升我們的素養。對不起,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可以透過多念書來提升我們很多方面的能耐,但對於高中生來說,他面臨的是15歲要接受一個考驗、18歲要接受另外一個考驗,讓他在對於人生未來的方向還不是那麼明確的時候,我們用一個培養素養,用一個更誇大的、更有道德制高點的理念來說,我們培養你多元的能力,有辦法嗎?目前第一線老師哀聲連連,在所有家長給予他們這麼多的壓力之下,你讓這些15歲、18歲的學生覺得,這個時候的素養對我來說,是一個你們給我這樣的學生所應該含有未來可能的一個競爭力嗎?我們做得到嗎?然後不斷地告訴我們要自主地學習,你們給我們強壓的這些壓力,外在的這些東西,我有辦法真的是自主地想要學習這麼有趣的學科嗎?太沉重了,真的是太沉重了。

所以,我當然很清楚這是一個非常全面性的問題,不是家長要改變觀念,也不是所有的整體性都要改變觀念,我們只能說,在大家希望學生好,希望讓他們有國際競爭力的狀況之下,起碼我們在政策端、我們在給予第一線老師的支持上面,我們真的可以給他們一個希望,我覺得這才是今天討論的一個最大的目標。

主席(林委員倩綺代):謝謝柯志恩委員。

接下來請簡麗賢老師。

簡麗賢老師:主席、柯委員以及各位來賓及媒體的朋友,大家早安,我是北一女中的物理老師簡麗賢。剛剛柯委員提到一個問題,課綱是全面性的,所以它也包含了一部分就是,我是第一線實施教學的老師,所以我是從實務面的部分提供一些意見。事實上來講,我們接觸的高中老師,以自然科老師而言,都會感受到我們108課綱的必修時數確實是比99課綱跟之前的課綱來得少。雖然剛剛我們次長也提到說,就總時數來講沒變,但是以第一線的自然科老師而言,事實上是受到了必修時數的影響。所以我這邊建議,希望還是能夠考量調整自然科的時數,建議調整自然科學必修課程的時數,從現在108課綱的12節,就是12個學分,能夠調整到16節,這是我的一個重點。事實上來講,現行的108課綱自然科學的必修時數只有12節,它分配給四個科目,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分下去之後,科學的基礎知識其實是淡化了,也就是能夠教授的科目內容其實變得比過去來得少,這個也會影響到大考中心所謂的實務型的升學命題的範圍,這部分可說是環環相扣,所以我們會建議,如果有調整的空間,能夠將課綱自然科的必修時數從12節調整到16節,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建議。

第二個部分,就科學的知識來講,我們要給學生的應該是讓他能夠面對未來的生活,所以課綱的領域內容,我們建議要能夠與時俱進。例如以我們現在而言,空氣跟水等流體事實上是生活中很重要的概念,如果未來在修訂或者是微調的時候,能夠將必修的課程內容納入有關流體的性質或流體的力學等基礎概念;其次,因為現在科技不斷的進步,所以我們也瞭解量子科技、量子電腦、半導體、超導體等單元,事實上也應該納入我們的必修課程的領域內容,讓我們未來的學生也能夠瞭解這方面的發展趨勢。當然這個部分有所謂的深淺,事實上基礎的部分就是能夠提供最基本的一些概念,讓我們未來的國民(公民)都能夠瞭解這些知識,這是有關於我們的必修課程的領域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也能夠做一些調整。

再來建議能夠通盤考量108課綱必修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我非常認同探究與實作這樣的課程實施,但是畢竟臺灣有不同的學校,有都會型的學校,有所謂偏鄉地區的學校,我會建議,我們如果能夠把這個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實施得更有效果、更能夠務實,我覺得是需要去傾聽更多老師的意見,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不宜從臺北來看整個臺灣,所以我也能夠提供我們一些偏鄉老師談到探究與實作的想法,希望這個部分也能夠讓他們的心聲在這個地方被聽到,關注一下探究與實作的實施情況,畢竟各校或各地區情況會不同。

再來就是我們實務型的、老師所感受到的,其實就是教學與升學考試,事實上在我們第一線老師感受最深刻,因為必修的學分,它的領域內容會影響到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在命題升學考試的題目,題目的命題內容當然就會關係到我們課程學分的一些領域的內容,因此在不會有所謂超綱的情況下,大考中心是臨深履薄,所以這個部分也是跟我們的必修時數還有必修的內容是環環相扣,因此我會建議必修的領域內容其實也是可以視情況來調整,與時俱進,這個是屬於更實務的部分。

我們知道對一個政策來講,它其實是很全面,但是政策部分又有所謂執行的人,所以台語講說:「食著藥,青草一葉;食毋著藥,人參一石」,所以我覺得也可以多蒐集一點意見,或許我們在政策的實務面會實施得更有技巧。剛剛所謂的素養,其實於我而言,我覺得素養就是平常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所以這個來講,基本上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完全是表現在生活中的,絕對不是口語的素養兩個字可以呈現出來,謝謝各位。

主席(柯委員志恩):謝謝我們的簡老師。

我們先請北一女的區桂芝老師,謝謝。

區桂芝老師:各位委員、各位在座的來賓,大家好。我今天在這裡要發布所謂我個人對108課綱的看法,事實上不是我個人,我今天來這裡發表的所有內容是我在學校,我對於同事以及校外的同事、還有學生,還有我多年來在108課綱,我每一年都做導師,我所看到的現場現象。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課綱上面制度的荒謬性,我這裡說不顧人間疾苦,就是他們完全沒有顧慮到教學現場的問題。首先,剛才很多人都提到學習歷程的不公平,我這裡就不再多述,它的不公平,我覺得眾所周知了,至於壓力的問題,剛才我聽到壓力其實是均分在三年裡面,所以不會集中在最後一年,可是事實上我在想長官們是不是不知道高一、高二、高三的學生,他們各有不同的壓力,高一新生剛剛入學,他們面對一個新的環境,他需要適應,這個新環境還包括了新的老師、新的同學,還有新的校園,還有新的高中科目,而高中科目明顯是比國中科目的深度要深很多,所以說他在各方面的適應已經非常困難,再一進來就聽到學習歷程,根本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所有老師都說,你們要開始,我們各科要準備什麼作業,你們都可以拿來做學習歷程,他們在完全搞不清楚的狀況之下,所有的壓力全部集中到身上來,所以我其實看到高一的學生身心失衡的狀況是一年比一年多,108之後是更多。

學生高二的壓力是什麼?好不容易度過了高一,到了高二學生已經是學校社團的主力,大家都不知道學生現在的社團,他們要承擔多大的壓力,不管它是學術性社團,不管它是表演性社團,任何社團其實都有一個成果發表,他們其實都要投注非常多的心力,所以高二的學生,他是社團的主力,所以永遠有學生家長跟學生產生極大的衝突,就是他課業顧不了,可是學生到底要顧社團還是要顧課業?家長也痛苦,學生也痛苦,這就是高二的學生最大的痛苦,這時候他們還考慮到我高二要記錄我的學習歷程,我根本沒有時間,我上課大部分都只能夠……如果第二天社團有什麼活動,他熬夜,現在的學生熬夜的狀況非常嚴重,每個學生幾乎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其實不是跟第一節課一定在早八有關係,而是他在前一天晚上就沒有辦法充分睡眠,因為第二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然後他做不完,做不完就只好熬夜,所以很多的家長也很困擾地說,為什麼孩子上高中一直在熬夜?可是你發現他熬夜的東西,有的時候他不是為功課,他是為社團,可是如果為功課就可以熬夜了嗎?原來每科都有報告,他要如何兼顧呢?這是高二。高三不用說了,那個升學的壓力到眼前來,所以哪裡有壓力均攤?你讓他每個時期的壓力都倍增,好,所以這個壓力是如影隨形的。

接下來講彈性學習的這部分,彈性學習分自主學習跟我們學校有的微課程,所謂的自主學習,就我的觀察,大部分的學生其實是失效的學習,因為他東摸西摸,他摸不出方向來,除非他的家庭有資源,家長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引導,要不然大多數的學生摸到最後,他是放棄了,隨便交一個報告應付了事。所謂的微課程呢?一個課程設計大概是六週,學生的確多元了,他這裡碰一點那裡碰一點、學一點,可是他所有的東西都是蜻蜓點水,沒有辦法深化,我們要用這麼多正課的時間去讓他們這樣大量的摸索,請問社團不是摸索嗎?

再來講校訂必修,我們學測考的是固定必修,而這個校訂必修,就每個學校根據自己特色訂出一些必修課,可是每個學校特色是什麼?一般普通的升學高中,它的特色是什麼?就是要輔導升學嘛!那我們完全不顧升學的事實,然後強調說要跨科合作,可是事實上跨科合作很好,老師們也不拒絕,可是他不可能是每一節都能夠跨科,他只能夠偶一為之,你硬性規定最後只好淪為大家造假,我們學校跨科合作第一個階段其實就是整體失敗,可是我們仍然做出一個非常漂亮的成果發表,然後因為失敗了,所以再進行下一輪的實驗,所以我們現在又進行下一輪的實驗,這個實驗其實我們所做的一個設計又變成跟微課程一樣,因為在一個大帽子之下,各科來,你們安排你們自己要上的課,這個叫做跨科學習,可是事實上我們有跨科嗎?我們變成微課程,每一科的微課程,這是重疊的。再來,多元選修也一樣,每個老師上他愛上的,它未必是他專業的,因為要選修沒辦法,所以目標是不明確的,我們就是什麼?就是複製了大學那種好像選修很多元的假象,可是學生是沒有辦法深入的。

再接下來,我們講到在升學的部分,就國文跟英文來講,分科的時候不考國文、英文,所以高三下學期的加深加廣課,學生是沒有人在聽的,他偶爾抬頭看看你,老師準備得半死,可是學生偶爾抬頭看看你,你就已經要很感激,有幾副關愛你的眼神,可是他們分科不考,所以沒有人讀。所以教學效益不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也不強,可是學測尤其對一類組的學生來說,他一測沒有考好,他就變成雙重處罰,因為到了分科的時候,要看學測國文、英文的成績,可是他已經沒有辦法補救了。

再接下來剛剛講到探究與實作,這是非常好的一個設計,可是請注意到歷史、地理、公民、社會、物理,生物、化學、地科(地球科學)通通都要探究與實作,而且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學生要產出,所以每一科都要做期末的報告或是要做期末的成果發表,可是學生到期末又有社團的成果發表,所以你就是要逼死他們,除了這些探究與實作,其他每一科學科可能都有報告,所以要嘛就是家長跳下來幫忙,家長沒有辦法幫的,只好直接放生,所以不是累死學生,就是累死家長,大家都累死了。

再接下來,所以我們的困境是什麼?我們的困境就是我們要提雙語國家,最後是夢幻泡影。大家看一下我這裡所舉的,我最近一個月改作業所改到的句子,看看我們的閱讀能力是不是能夠進行,這個國文科……很抱歉,我沒有能夠好好掌握時間。

最後,我只能說,108課綱如果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愚民,它沒有理由不能停止,因為是全面、每一個學科都看到無可挽救的錯誤,所以我們要怎麼停止?教育部只要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就像當年蔡英文總統停止了馬英九總統的課綱微調,他只要一紙行政命令,所以一紙行政命令可以停止108課綱,我們先用舊的課綱暫時進行,然後再趕快設計新的課綱,我們就能夠讓現在全部陷入災難的悲劇立刻停止。謝謝各位。

主席:常謝謝區老師,區老師如果有額外的資料的話,也可以提供給在場所有的媒體朋友,謝謝

接下來請林建增主任,謝謝。

林建增主任:主席、各位長官、各位先進,大家好。今天我就代表全教產大概針對整個教育的亂象,有四大亂象來做說明。首先第一個,高中教師人力不足的問題,已經產生很嚴重的惡性循環,108課綱是教育重大政策,但是改革到現在,教育部應該因時因地、依新課綱施行後的情況重新調整,盤整教師員額的需求,進行滾動式的調整,並非一成不變地用僵化的制度來管控。由於新課綱發展到現在,理工科的教師嚴重短缺,現在理工科老師都跑到科技業去了,基層聘不到正式老師、聘不到代理老師,而理工是國家的命脈,國家找不到優秀人才來任教,這是一個國安危機啊,請教育部要正視這個問題。當然因為這些政策造成各校無限的惡性循環,由於師資結構的不足,只能利用現有的編制內人力,操鐘點操到極致,去滿足校內開課的需求,因而衍生出教師過勞,大家心不甘情不願地開課,用輪替的制度來開課的這種現況。因應新課綱,學校老師開選修課,勉強湊足開課數,當然並非以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為導向,最終的情況就是導致學生的學習意願低落,上課的情況普遍反應缺乏學習動機、不感興趣的選修課程,結果就是大部分同學各滑各的手機,學生的意願低落,成效低落。這是第一點的部分。

108課綱實施到現在,全教產認為需要調整的是,每個學科都需要核心價值跟理論基礎,去除掉這些讓他們看得懂的文章跟數據資料,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當然以往課綱的知識,108課綱的核心宗旨是以素養為導向,但是素養需要有知識的基礎,拿掉太多學科的架構,新課綱強調了素養教育是期望學生能學以致用,將知識應用在生活情境中,培養足以面對未來挑戰的知識能力、態度,學生需要有系統的學科知識,尤其針對弱勢的孩子,對於不喜歡讀書的孩子,更可能是他們學到有系統學科知識的時光,108課綱拿掉太多知識量的東西,有些孩子不學,未來他們再也沒有機會學了。我認為應該是以現有的系統架構,先讓他們有系統的知識,再讓他們學以致用將知識應用在生活情境中。而其他部分跟舊課綱比較起來,學生認為學習困難在於多了本土語言、資訊領域,其他學科的學習經驗變少了,弱勢孩子基本的學科知識都沒有,新課綱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怎麼可能會達成?這是緣木求魚。108課綱是以主題式的教學為主,當孩子連基本的學科知識系統都沒有時,對於主題式的教學,根本是緣木求魚,他們的概念變得很薄弱,對於中等程度以下的孩子,解題普遍有困難,推廣閱讀是好事,但閱讀不是考試的主角,許多學生數學不錯,卻因為閱讀題型造成挫折,反而放棄了數學,這對教育有何幫助?再看部分素養題故意用繞口令的模式東拉西扯,連老師都要反覆地思考兩、三次,才能掌握到題目的關鍵,這是什麼素養?如果升學考試考素養題,應該限制題數、降低總比例,不要扼殺學生對學科基礎學習的樂趣。以上是針對第一個部分教師人力不足、惡性循環。

再來,本土語言教育跟學習歷程造成了現場的亂象,其實這是我們很不樂見的,尤其教學內容、教學品質、校本特色、素養教學,何者為重?我們很多老師真的都很困擾。學習歷程的建置、多元選修跑班的排課、教師的安排,讓行政教師無力招架,年年上演行政大逃亡。學習歷程的評量,各大學應該建立好評量跟尺規或量化指標,讓家長、師生有信心,我們也在媒體上呼籲,包括之前學習歷程檔案遺失的情況,包括最近校務系統因為駭客侵入,導致整個系統瓦解掉了,所有的個資、家長個資、學生個資,包括學生資料全部一夕之間就瓦解。所以這一塊我們呼籲教育部應該正視,甚至呼籲教育部應該暫停學習歷程檔案,這個部分暫緩實施。

再來就是本土語言教育跟雙語教育草草上路,尤其英語凌駕了本科教學,說實在是本末倒置。雙語教育到最後造成的就是師生雙輸,雙語教育應該以專業師資培養為主,並非從現有的現職教師去壓榨、強迫老師去進修,導致的結果就是消極地敷衍了事。當然我們也在媒體上有提出一些論述,包括高中的本土語言教育,長輩聽不懂,我們覺得這是鬧劇一場;再來就是,在培養本土師資的時候,教育部應該開徵流浪教師,鼓勵不足的部分由流浪教師來補足。

再來我們最期待的是,因為現在的整個制度導致學生在學校老師無法管,那無法管最糟的情況就是,尤其到高三下,學生幾乎不顧學習的課程,呈現半荒廢的狀態,老師也沒有任何工具、沒有任何武器來約束他們,尤其現在到高三,這種狀態正是進入混亂的狀態,這一點還是期待教育部要正視。

最後一點就是關於管教的部分,以目前來講的現況,管教的部分就是學生會攜帶危險物品,教育部有提出校安檢查手冊,我們認為是無效的,建議教育部提供給老師一個安全穩定的教學環境。謝謝。

主席:謝謝林主任。

接下來是張雅琳委員。

本席在這邊宣布:第12位林軒如同學發言完畢之後,我們就休息10分鐘,謝謝。

張委員雅琳:主席,還有我們教育部的同仁們,還有各界先進,還有現場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雅琳,其實我一直是滿推廣母語教育的,因為我認為語言是記錄文化和記憶的載體,因應108課綱實施,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之後,從111學年起,所有的高一學生都開始必須要學習本土語言或是臺灣手語等等課程。但是我也非常肯定108課綱所納入的本土語言進入了國、高中的固定必修課,不過我相信現行的高中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確實有許多可以改善跟檢討的地方,例如現在課綱裡面的編排跟設計還有許多改善空間,教育部應該積極輔導各縣市還有各校有系統地去整理這些課程的計畫跟教材,改善目前這些紊亂、沒有系統性的教學素材;在課程的內容上,也應該更貼近生活的情境,因為語言就是一個生活溝通的工具,如果脫離了生活,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我希望教育部跟國教院可以負起責任,除了要讓本土語言的學習成效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更不要讓本土語言的學習淪為只是一個考試的科目。

接下來我想要探討的就是有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議題,因為時常有學生提出他覺得學習歷程檔案過度的與升學掛鉤,甚至就是只是為升學而做,而無法幫助他來做所謂的生涯探索,那也有學生不瞭解學習歷程檔案應該如何下手,剛剛其實有非常多的先進們也有提到這個問題,甚至學習歷程檔案變成了一個軍備競賽,有資源的人就得到資源可以去做更好的學習歷程檔案,沒有資源的人就反而沒有辦法,這造成一個不公平的競賽,甚至現在也在網購上面看到幫忙代寫的廣告,所以我希望教育部可以正視家長、學生、老師的焦慮,來傳遞正確的資訊,尤其像剛剛也有老師提到在大學端應該要建立一個清楚的量化指標,讓大家知道我應該如何的去做準備。其實我也非常肯定學習歷程檔案,因為我自己過去在外商工作了將近10年,那我所就職的這家外商基本上是全世界的前三大,其實外商在看履歷的時候非常在乎的就是你如何去呈現你自己的經驗,要精簡、有條理、有邏輯的去陳述,所以我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練習,但是這個練習如果沒有辦法有一個清楚的方向,就會讓大家不知道如何準備,就變成一個軍備競賽,所以我認為教育部應該要做一個更清楚的檢討跟說明。

再來就是108課綱,因為現在我們講的108課綱其實已經上路5年了,我認為現在來做期中檢討是一個非常好的時間,因為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在108課綱剛上路的時候,其實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慌,大家不清楚到底要怎麼做,到現在一路上都還是這樣,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要做一個期中的檢討,我們當時針對教師、家長、學生開了一些說明會、做了一些溝通,要來看是不是還有疏漏的地方,這樣接下來我們如果要推118課綱,我們才能夠在這個部分做好準備,降低新課綱可能對學生造成的一些影響跟焦慮感,所以希望教育部要來做這方面的事情。

再來就是第三個部分,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其實我想要講的就是兒童表意權的部分,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有保障我們必須要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主意見,更是要保障他們被傾聽及意見獲得考量的權利。那這一次我非常高興,因為我收到這一份報告,這是學生自己做的一份報告,他們針對108課綱觀察報告做了一個全臺的網路調查。今天也有清華大學、嘉義市宏仁高中及陽明高中的同學,我們是不是可以先給他們一個掌聲?因為他們做出了這樣子的報告,提供我們大家一個從學生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的面向。我也想問教育部是不是可以來做一個全臺的報告?讓學生的意見可以被真實地傳遞出來,不然在118課綱上路之後還是會造成一樣的問題。

今天我基本上想要強調的就是教育有很多可能的形式,因為108課綱的實施,我知道有很多接受實驗教育的孩子透過這個方式得到離開體制的一些學習方向、學習內容以及他們可以被呈現的方式,但是我覺得還是必須要正視現在的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把時間跟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可以藉由參與各種事務來探索自己未來的方向,更希望這些青少年朋友在學習跟追求理想的同時還能夠照顧到自己的身心靈健康,這才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所有學生的學習環境,我今天的發言到這邊,謝謝。

主席:謝謝張雅琳委員。

接下來請羅智強委員。

羅委員智強:各位委員、各位專家學者,大家好。我們對不起下一代,我們非常非常對不起下一代,在今天開始談108課綱的問題之前,我要跟大家報告一個我剛剛才在司法委員會質詢法務部的數字,你可以看到我們青少年是處在什麼樣的地獄當中,在過去8年也就是民進黨執政這8年中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數,在2016年每一萬人是61.6位,到2023年也就是去年是88.7位,青少年嫌疑犯犯罪的狀況嚴重惡化,成長了1.44倍,將近成長了50%,這是指青少年普遍性的犯罪。如果我們今天把它連結到現在最嚴重的詐欺狀況的話,12歲到17歲的詐欺嫌疑犯,在2016年是953人,在2023年是2,186人,成長了2.3倍,如果以每萬人來看,更是從6.2位成長到18.6位,成長了3倍。

我為什麼要從這邊來講?因為教育是百年大業,教育是一切的源頭,今天執政者如果搞爛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就沒有未來,我們的國家也沒有未來,為了這整個美其名為改革的失敗教育,我們正在付出代價當中,整個社會都在付出代價,最令人痛心的是我們的下一代正在付出代價。自108課網實施以來,百病叢生,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學習歷程檔案,我不客氣的講,讓學生花費大量時間跟金錢投入準備,但是呈現的內容卻跟現實有很大的差異,偏鄉學校開不出多元課程,交不出漂亮的學習歷程,而其他社經地位比較高的家庭可以委請專人來製作,其實教育本來應該是讓階級流動,讓所謂的弱勢者可以透過教育、透過努力改變自己未來的人生,但是我們的課綱設計、我們教育體系的設計卻變成一道高牆、一個鴻溝,阻礙了社經地位弱勢者透過教育來實現光明理想、璀璨人生的機遇。學習歷程跟升學綁在一起,很多大學教授都知道,大學教授可沒有吃飽閒著,他們都非常忙碌,有多少時間完整檢視這些準備的資料?有一些學校甚至也不看學習歷程檔案,校方有收到就好,那學生辛苦準備的意義在哪裡?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多學者也開始對這個部分提出一些評論。

除了學習歷程以外,教改30年廣設大學、文憑貶值,然後很多浮濫升格,讓技職教育崩壞,為了執行所謂教改這個美好名詞的理念,108課綱做了哪些事情?一路減少必修學分,增加選修學分,美其名為多元,但是實際上讓學生基本本職的能力、學能下降,所以造成學力低落甚至未來長遠影響國家的人才庫,像高中國文古文篇目前從60篇減為15篇,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是在過去學習古文60篇的那個年代,對我們國語文能力的基本能力而言,這是扎根的基礎工作。還有英文單字量從7,000減為4,500;數學重要單元微積分刪除不教,導致高中程度國中化、國中程度小學化;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必修只剩下2個學分,為舊課綱的一半。這些已經開始傳出災情了,不但在大學裡面產生所謂的學力、學能低落的災情,長遠來講,這也跟賴清德總統喊出要把臺灣變成人工智慧之島的目標背道而馳,當我們下一代的教育、下一代的培養、下一代的機遇被掏空的時候,請問賴清德總統,你怎麼樣把臺灣打造成人工智慧之島?這是今天我們不得不發出沉重怒吼、發出警訊來告訴大家,我們再不正視這個已經在妨礙我們臺灣生存、存續發展的錯誤課綱、再不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付出的代價是更大、更大、更深、更深、更遠、更遠的,我們可能走向一個不可逆的教育掏空的局面。所以今天真的非常感謝關心108課綱、關心教育的各個專家學者們,大家齊聚在這裡,我知道你們在第一線已經看到非常讓大家──不要講憂心啦!那不是憂心而已,已經是讓大家覺得沉痛的一個景象。我們不能不站出來,我們真的不能不站出來,為了下一代、為了臺灣的未來,我們必須站出來,也請執政的當局、執政的政府好好地正視今天課綱到底掏空了臺灣什麼,課綱阻斷了青年的未來,我們要撥亂反正,謝謝!

主席:謝謝羅智強委員。

接下來請洪詠善研究員,之後我們就休息10分鐘,謝謝。

洪詠善研究員:主席、各位委員還有各位教育夥伴,大家好!我是國家教育研究院洪詠善研究員。是的,成就一個孩子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所以今天要談108課綱的實施,針對學習歷程檔案、基本學科的學習與大學的選才銜接,還有學科的核心價值等3個檢討的重點,我想從擔任國教院研究員,再從課綱的研究發展,還有長期這幾年來密切跟學校合作、傾聽師生的聲音,我從幾個角度來談。首先就是我們的共同信念,各位,當我們對於課綱有不同的想法,這代表著其實我們相信我們的孩子值得更好的教育,那是什麼呢?那也是108課綱所要因應的問題,那麼是什麼問題呢?也就是想想看為什麼聯合國它提出的SDGs背後所傳遞的,就是我們始終處在一個社會發展、經濟發展還有自然生態環境,它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探究、更多的關懷,孩子他需要的不是只有聽話、背誦的知識,而是需要更多保有他的學習動機,能夠自我探索,找到他的學習熱情的所在,要有利他、關懷的精神來解決他所處的現在或者是未來的問題,所以他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我相信這樣的信念是大家所共同能夠信仰,而且能夠接受的。因此,108課綱的規劃,剛剛談到對於素養或許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有3個重要的特色是它所標舉的,第一個就是多元適性;第二個是探究實作,這個探究實作是在各個領域,乃至於在校訂選修課程當中探究實作一樣的方法跟精神;第三個就是自主學習。

接下來是針對第一個學習歷程檔案來做一個說明。學習歷程檔案如果把它放在是升學的工具,就誠如我們學生所提出來的課綱觀察報告已經來到了多屆,其實對於這個調查的結果始終發現,如果我對準升學,那麼我採取不同管道的例如繁星,他覺得他不需要,所以他不做,再來因為我要分科,所以我不需要,我也不做,那麼這樣子的背後意味著,其實孩子的學習是非常工具的一個取向,也沒有不對,但是其實課綱的精神是重在學習,是想以學定教,它代表的是老師的教學的一個翻轉,也就是今天當教學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背誦,而是能夠應用知識來進行探究、進行議題的思辨、進行實作的時候,在整個歷程學習過程當中就會有學習單,就會有小論文或者是會有你的設計思考圖,這些歷程其實就是在課程當中,老師非常用心為學生學習的準備,自然而然他就會有學習的歷程,這些歷程只要把它收集,然後再經過最後的挑選,最後經過反思就可以來作為學習歷程檔案。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從工具性的思考到學習意義的掌握,其實歷程檔案就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在過程當中,它自然而然的能夠產生,例如高雄有一所高中,學生做了國文的學習歷程檔案,他閱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然後在其中的夜航船就說到,他領略到文人一同的月夜中反思,樂其所樂,苦其所苦,就好像經歷一次次的文化苦旅。這是他的思維,他從中可以學到、體會到的文學之美。

又例如臺北的黃同學,他在生活科技的一個無刷馬桶,又例如臺北有一所高中,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已經樂此不疲的投入了世界口簧琴的製作,都忘了時間,他就非常非常投入其中。又例如南部的一所偏鄉的高中,學生為了生態池的養護,然後颱風來了,裡面有鴨,他就必須養鴨,然後想到生態池都必須要先做水土保持,所以他就這樣一連串的從他的生活當中去找到問題,最後找到他的方向,最後進入大學的土木系。在這樣的歷程當中,不是他要進土木系,而是他在過程當中找到他的熱情,在整個的學習,無論是在必修、選修或者是自主學習,所以學習歷程檔案是自然而然的,它也是老師在設計當中,希望讓學生能夠帶出更多這樣的應用所學來解決問題、找到探究自己熱情的一個地方。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必修的學科跟大學專業課程的銜接,我們的課綱其實很重要的就是必須要能夠讓學生除了基礎的必修,更重要的就是他能夠適性的選修,在課綱裡頭也有談到我們的附則第十一,其實隨著知識的發展,各個領域的學習內容是可以與時俱進的,剛才有談到以歷史為例,舉個例子,其實國中八年級非常重視的是一種歷史的探究,也就是我們怎麼從史料……例如在八年級當中,他會給你A版、B版的民國初年的報紙,然後讓學生來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這樣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要來談的就是,對於整個的學習,課綱其實它就是大家必須一起來合作,也期待在委員的倡議跟大家的努力之下,大家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好,謝謝大家!

主席:謝謝。接下來我們來聽聽同學的聲音,我們的林軒如同學。

林軒如同學:各位師長、各位同學還有與會的公民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林軒如,目前就讀於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學士班。誠如封面所述,互相理解彼此的權利、責任和窒礙難行之處,是聲音被聽見的下一步。首先,我想要從必修、選修開始講起,第一個部分是我想要釐清,既然必修身為所有高中生都應該要修習的範圍,那我們最優先的考量以及討論基礎應該是全體同學的需求以及吸收的程度,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學生粗分為自然以及社會兩組,對於自然組學生而言,自然必修和選修間的銜接當然是重要的,但對於社會組的同學而言,自然科必修它重要的意義應該在於科學的底蘊,以及將來他出了社會、進了大學,也沒有完全保證他絕對不會碰到這些知識,因此作為一種敲門磚、作為一種底蘊和基礎是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理解,不論是社會科必修還是自然科必修都不能只考量該科的學生,而是要考量既然它身為必修,所有普通科學生能夠吸收的程度、老師能教導的程度都應該納入考量。

接下來講到改進的方向,有鑑於我們確實看見教學現場出現課教不完、老師趕課,甚至是非法加課的情形,我們看見的第一個事情,其實我們要問關鍵核心到底在哪裡?因為高教的分科愈來愈細緻,單單是基礎科目,舉普通化學為例,教科書可能動輒上千頁,我們不可能在高中的時候就碰到所有的這些東西,所以我們認真細想,高中到底要為高教銜接到什麼程度其實是這個問題的關鍵之一,怎麼樣的銜接是足夠的?以及高中的時間就三年,也許就八節課、也許七節課,每一種知識當然有其重要的價值,但時間就這麼多,我們應該要給誰?第一個,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學科的知識內容,這應該要回歸到所有主科的專業老師,包含國中、高中、大學、資深、資淺的各個老師,我們需要理解的事情是各個不同的教學階段可能會對彼此有所誤解,講個笑話,也是一個事實,為什麼國中老師和高中老師是最互相信任的兩個群體,即使他們毫不認識呢?因為國中老師都會說高中就會教,高中老師會說這個國中教過,雖然這是個笑話,可是卻也是學生確實遇到的情境,但我們能說都是老師沒教嗎?其實也不盡然,也許是因為人類的遺忘週期,也許是每個學生的學習表現、吸收程度不一,但是我認為在未來的討論裡面,我們必須要納入理論上學習科學的一些限制,以及我們可以參考學生前後測對於各科的吸收程度,以及不同學習表現的學生比較適合怎麼樣的內容來做銜接。

再來我們也可以問教學時數以及份量是否相合一,我們剛剛討論非常多到底要增、要刪,但我認為在這之前我們可能要去細細檢討,莫耳數到底是不是國中生需要知道的知識?我們要請問一下,反應速率的三級反應是所有高中生都必備的知識嗎?這些並不是瑣碎的細節,而是我們在訂定課綱的內容以及所有高中生應該要知道的內容時最為關鍵的問題,這部分我們可以在修改課綱或微調的時候考量是不是把一些比較難的、誤以為不需要太多時數的,或者是以前必修的、基礎的又放到選修造成老師們在教導選修的時候要回來多做一些補充,我想這個一定要再重述剛剛說的,也就是仰賴現場老師們的一些回饋。第三個,請在課內的時候盡可能先處理銜接的問題,不要太過多依賴比方高教提供的暑期銜接,這也許不是一個太貼切的比喻,試想假如公司希望你在外面的時間去學習一些新知,但是其實大家都需要休息,假如我不上班的時間、不上學的時間都要再多學一些東西,想必心裡是不太愉快而且意願也不高的。

最後,我認為這部分其實是我們一直很缺乏的,也就是我們一直關注課綱應該要教什麼樣的學科內容,可是現在以我個人使用經驗來看,ChatGPT-4o已經可以解答超過八成以上的普通化學並且正確解答,不知道大家對這個有沒有共鳴,也就是「嬉皮哥屢遷新家」到底是什麼呢?我想化學科老師以及高中學生應該不陌生,它其實是兩性金屬的口訣,當我們把所有的學科內容過多強壓在學生的身上,學習的本質就會失去意義,只剩下太多的口訣,實際上如何鍛鍊真正的學術思考就會被淹沒在這一張張的口訣表中,以及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每一個人都知道「補苴罅漏」這些注音符號?所以我剛剛想要講的事情是第三點的未來展望,我們怎麼給學生釣竿?我們應該更重視多元學習的方法,也就是除了學科內容學什麼,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這個知識不斷累積而且快速的狀況之下,學生如何學、如何找到怎麼學、他想學什麼、他要怎麼知道如何放棄哪些學不會的,這其實都是重要的事情。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想要往後跳,主要是學習歷程檔案,我認為狹義而言,我們從個申、研究所推甄到應徵職缺、創業,其實都需要把自己展現出來向別人推銷的能力,所以我並不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是一個完全需要cancel的制度,而是我們需要放寬一些上傳的限制,比方參考一些卷宗的概念或者融入科技的應用。另外的事情是新課綱上路到現在五年了,我們還有很多迷思沒有解決,比方假如轉科怎麼辦,或者是我們到底要不要迎合教授,畢竟教授就是百百種,如果我們的老師一直懷著如何迎合教授的心情,學生也會產生這種應該要迎合教授的焦慮。廣義而言,其實學習歷程檔案應該是讓我們能夠後設地知道我們曾經學過什麼、走過怎麼樣的路、因為怎樣的轉折而來到這裡,並且在個申的時候向教授說我是適合這裡的人,我認為廣義而言,對於升學來講,這才是學生應該要重視的事情。最後,我認為應該要開創一個有機的對話才是如同封面所說的,我們在聲音被聽見的下一步應該要去理解彼此的權利、責任和窒礙難行之處,謝謝大家。

主席:謝謝。

本席宣布我們現在休息10分鐘。10分鐘之後,我們就請高師大的鍾蔚起副教授,謝謝。

休息(10時47分)

繼續開會(10時57分)

主席:報告委員會,我們現在繼續開會。目前為止還有11位要準備發言,我們希望能夠控制時間在12點15分或12點20分以前結束,最後會請教育部為我們做一個回應。

接下來我們請鍾蔚起教授,謝謝。

鍾蔚起副教授:主席、各位委員、在座的各位教育夥伴,大家早安。我個人在教育界服務43年,在前年退休,但是我今天非常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會來跟各位繼續學習,也有機會參與一些相關的工作來繼續瞭解教學的現況。我想今天就針對歷年來的教學服務經驗,還有這幾年參與108課綱的一些相關想法,提出來供各位做參考。我想我有兩個部分,中間有些部分可能因為時間關係沒辦法多講,學習歷程檔案這一塊剛剛各位已經琢磨很多,它是108課綱裡面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很多人對這個制度也有所建言,但我個人認為當我們看一個制度存廢或是在批評的時候,我們大概要回到兩個觀點來看,第一個是以終為始,問問看這個制度原來想做什麼;第二個,任何一個制度大概都有困難,所以我們要瞭解困難的原因,去找求對策,我覺得我們可以從這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個部分,以終為始的話,剛剛幾位先進也提到素養,我個人對於素養的詮釋,我認為有四個部分,一個是未來、一個是統整、一個是生活、另外一個是實踐,我們剛剛可能都忽略到未來的部分。我們今天擔任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要只看眼前的目標,要為未來的孩子們去增加未來的競爭力,這才是我們教育者應該為下一代做的事情,當我們去看108課綱、當我們去看學習歷程檔案的時候,其實你應該要問這樣的東西想培養出來的人力有沒有可能增進學生在未來的競爭力,我覺得這是我們第一個要考量的。所以我個人會覺得,從第一個觀念來看的話,我覺得我們要回過頭來問:「學習歷程檔案最想要做什麼?」第一個,我覺得它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我們很坦率地講,我們學了很多東西,但我們可能都忘掉了。我們學了很多東西,但其實它只是進入下一個教育階段的敲門磚,事實上,我們有很多東西可能都是落伍的東西,但有些東西不會落伍,所以歐洲經濟組織每年都會建構未來需要的人才,譬如說他們認為2027年分析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我們的學習歷程檔案裡面,第一個,我們要正本清源地去描述在我們的課程裡面,事實上,它需要培養什麼?它需要透過省思來培養學生未來的能力,所以學習歷程是希望要求學生在各種過程中省思,這是我第一個要說明的。

第二個是定向,基本上,現在高中已經分流,所以要及早幫助學生定向,我們在大學也是如此,我們不希望進到那個系的學生不曉得他要學什麼?他將來可以做什麼?我想這對國家、學校和學生來講都是浪費時間。

第三個是育才的概念,我們做為大學老師在大學服務,我們不是抱怨高中,但是我們很希望高中能夠幫我們培養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和自主學習,我們希望他學好了以後,在大學這個教育階段,他就可以很輕鬆地融入到我們的學習體制裡,融入我們希望可以達到的目標,因為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做一定程度的時間管理;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很容易地從報告裡面抓到,他是如何以簡馭繁地去找到大學要做的東西。

第四個部分就是我們今天強調的「選才」這一塊,但是選才這一塊,以我們的第一觀念來看,它顯然只是四個部分中的一個部分,所以剛剛張雅琳委員和幾位委員都曾提示到,其實選才沒有錯,因為它強調的是多元選才,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部分跟入學太過於掛勾的話,那麼顯然它就不是一個均衡的目標,所以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我們對於學習歷程檔案應該要回過頭來思考我們是不是漏掉了什麼東西?我們是不是太著重某些東西?導致這個東西給別人帶來困擾,沒辦法達到真正的目的。

第二個觀念,我倒覺得,對於一個制度,我們應該要針對它的困難,就是當我們在思考它要廢或是不廢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要問,針對這個困難,我們是不是曾經針對困難來解決過問題?剛提到過彼得.聖吉講到的根本解的概念,我個人會覺得,今天學習歷程檔案有這麼多的爭論,那是因為我們過度地把它跟升學做掛勾,所以它會產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什麼呢?這個問題包括大學這一塊,我自己在大學服務,我也當過系主任,事實上,我真的必須要反映2個困難,第一個,給大學老師的時間真的不夠,我們有多少時間呢?我們必須要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去看很多很多的部分,這是非常客觀的事實。

第二個更重要,這還有主觀的問題,大學老師跟高中老師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大學老師彼此之間對學習的觀點也是不一樣,事實上,我們有非常嚴謹的制度,學生的資料送來後,我們在看那個資料時,這邊順便說一下,請在座的各位伙伴不要懷疑,大學老師一定會看那個資料,但是在看那個資料時,事前我們會有一個量尺分數、量尺的範例給他們看。在評之前,委員也會有一個共同的討論。成績出來以後,我們彼此之間還要再做一次交換意見。即使如此,同一位學生、同一份檔案、同一個指標,2位委員之間的分數還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是要斟酌的。

另外一部分,因為我們過度與升學掛勾,很多好的制度一旦變成是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東西時,常常就會變質,我心裡有時候在想,我們重視服務學習非常好,但是服務學習會不會只是學生進來大學的敲門磚?這會不會造就學生寧可跑到外國去替別人漆房子,但是他回家卻不願意幫媽媽洗碗?這樣的服務學習究竟有什麼道理?我想這點應該要考慮到,因為它很重要,我們是不是要把它當成入學的工具?其實這是第一個要看的。

第二個要看的,剛剛有幾位也有提到,因為這個跟大學連接太過密切的結果,就會變成我不需要用那個成績入學,我可以用繁星。現在很多研究都看出有2種人、2種伙伴比較在意學習歷程檔案,一個當然是申請入學、一個就是特殊選才那一塊,基本上,繁星和學科測驗是沒有的。時間到了,我就做這樣的報告,謝謝。

主席:好,謝謝。

接下來請葉元之委員。

葉委員元之:主席、各位與會的先進,大家好!我們今天的討論主題是「108課綱實施檢討」,今年是幾年呢?今年是113年,所以我們在108課綱實施了5年後,我們還在檢討108課綱,也許明年、後年都還是要繼續檢討,也許到了117年,我們還是要繼續檢討。也許我們講的問題都一模一樣,但是118課綱就要實施了,這就是我覺得最可悲的地方,就是每一年都不斷地有學者、老師、學生、各界的專家、先進提出108課綱的各種問題,但是教育部有沒有針對大家的意見去做檢討和改善?看不到啊!所以我們每年都在檢討嘛!檢討的目的是為了改進,但是請教一下教育部,你們檢討的時候改進了什麼?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問題。

我參加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我平常也跟非常多的老師和學生在聊108課綱,大家講的東西跟我幾年前看到的東西一模一樣,108課綱最大的問題是,它把很多的必修課都減少了,減少了四分之一,叫很多老師去開選修課,這些選修課程老師的設計,因為它沒有考試就要交報告,那些報告要做田野調查、要研究方法,這可能是大學、碩士程度才寫得出來的報告,滿多學生沒有辦法完成這樣的報告,怎麼辦呢?找別人寫,不然找ChatGPT或AI,請問一下,這樣的報告有達到任何效果嗎?沒有,壓力變大,付出的成本變多。然後對老師而言,因為他要備課,他還要開發非常多的選課題目,同時,他還要改很多我剛剛所講的田野調查報告,這也增加了時間,但是老師在教課時數沒有減少的情況下,他增加了改作業的時間了,他還要備課,這造成老師壓力變大,教學品質下降,請問一下,教育部不知道這些問題嗎?你們改善了什麼?

更不要說,你們把必修課的時間減少四分之一後,造成必修課專業知識低落,同時也影響到高教,我問過很多的大學老師,我問他們說現在少子化的問題你們要怎麼解決?他說現在大學最重要的是要接住學生,什麼叫做「接住學生」?就是這些學生進來之後,不要讓他們因為學習挫折而離開大學,為什麼他們會有學習挫折呢?因為當108課綱的學生進到大學後,他發現我是讀理工科的,但是我的物理怎麼跟不上?我的微積分怎麼跟不上?所以我感到挫折,我發現我是不是不適合這個學系,我要離開,所以這些學系的老師開始針對這些學生去做瞭解後發現,原來108課綱改變了結果,讓他們該學的都沒有學到,所以大學怎麼做呢?我前2天也在問教育部長,他來自高教,他說所以很多大學有開補救教學,就是讓這些高中升上來的學生可以再學習一下高中應該教的知識,我跟他說這就是問題啊!為什麼高中應該教的,人家不會,然後要到大學來補救呢?

講了這麼多的問題,我不知道不斷地重複、不斷地repeat,請問一下教育部,你們改了什麼?有關學習歷程檔案,平常我們出去只要和家長碰面,大家對此全部都是在搖頭,學習歷程檔案裡面有很多問題,我有看到很多學生團體也對學習歷程檔案提出問題。學習歷程檔案是請大家自我探索,然後交研究報告,結果很多高一、高二生自我探索的方向不代表是他後來高三決定要讀的方向,因此他產生極大的焦慮,更不要講有一些比較有資源的人,他把學習歷程檔案外包,大家只要上網去看,就可以看到一堆的外包廠商在幫人家製作學習歷程檔案,這樣公平嗎?我的選區板橋高中的老師告訴我,他們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是不處理學習歷程檔案的,他們就專心去面對考試,這樣也達不到任何的效果啊!

再來,108課綱必修課減少造成大家在讀學科時失去興趣,我就講歷史課,我現在不再跟大家戰什麼意識型態,如果大家有看過歷史課本就會知道,現在因為時數減少的關係,所以歷史的課文、內容少得可憐,學生最後只能幹嘛?只能記那個年分及那個年分發生的大事紀,沒有故事、沒有脈絡,學生讀歷史感覺索然無味,它變成是一個硬背的課程,他沒有辦法從歷史裡面得到任何的啟發,這對他未來的人生,他沒有得到任何的借鏡,這就是我們歷史課時數減少的結果。更不要講,前2天我有一個同學跟我講,他的小孩是七年級,他說:「爸爸,我昨天才發現,原來中華民國統治過整個中華大陸哦!」他很驚訝,有更多的小朋友以為我們中華民國是從民國38年開始的,所以我們中華民國一出生就38歲了,這些都不是問題嗎?不要講什麼「去中化」、「不去中化」,光是把歷史搞到這麼破碎,讓大家對歷史產生這麼多誤解,這就是有問題,因為今天現場有很多的專家、學者,我也看到現場有很多的同學。同學,你們這些團體的報告我都有看,我也看到每次教育部在現場是怎麼敷衍你們的,他們都說你們這些小孩好棒哦!你好棒!但是他們對於你講的意見都沒有回應,就是稱讚你好棒!糊弄同學。你稱讚我,那你就不用回應我的意見,現在同學都很聰明,同學那麼積極,犧牲自己課外的休閒時間,他們願意為課綱盡一份力,結果遇到顢頇的政府,這是我覺得最可悲的地方,所以我不再針對108課綱裡面方方面面、各種的問題提出建議,因為這個大家都講得非常多,我現在就利用這個公聽會嚴正地要求教育部正視大家所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否則今年是113年、明年114年我們還是一樣要召開公聽會,大家把所有的問題重新再講一遍,那這個公聽會是沒有意義的,謝謝。

主席:接下來請巫彰玫副主任,謝謝。

巫彰玫副主任:各位伙伴大家早安!首先,在學習歷程檔案的部分,本會主張重視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之精神,訂定PDF落日期程,建置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為108課綱的配套措施之一,除了讓學生在學期間累積他的歷程記錄、探索知識與學習反思外,也以取代傳統紙本備審資料升學為目的,兼具高中端育才、大學端選才之功能。然而,現行的升學備審資料仍然可以選擇上傳PDF取代學習歷程檔案,美其名是給予多元方式呈現個人特質的機會,實際上則是抹殺設計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美意,尤其PDF檔案的內容沒有如學習歷程檔案有教師驗證課程學習資料真實性的機制,也無件數之限制,恐怕仍落入備受詬病之軍備競賽窘境,甚至有花錢委外製作的情事。過去幾年,政府與學生、學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建置學習歷程檔案,並做教師增能,以往為維護非108課綱重考生或境外生的升學權益等例外情形,允許學生使用PDF,現今108課綱已進入第5年,如果仍允許學習歷程檔案與PDF雙軌並存,將會嚴重影響學生建置學習歷程檔案之意圖,是以本會呼籲教育部應研議PDF備審資料之落日期程,並於學生入學高中前公告,教育部應重視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之精神,應屆畢業生在升學時,大學端應採計學習歷程檔案,例外情形如境外生,方得允許上傳PDF檔案取代。

此外,正因學習歷程檔案兼具高中端育才及大學端選才之功能,在現今仍有人持質疑態度,本會建議教育部統計111至112學年度,以學習歷程檔案入學之普大及科大生在大學端休學、退學及轉學的比率,用數據確實說明及驗證學習歷程的育才和選才功能。

其次,本會的第二項主張是確保精緻化教學,關注學生身心發展,應立即降低高中班級人數,就此議題本會將就四個面向做論述,第一個面向是有關108課綱,高中階段實施108課綱應朝精緻國教發展,以維學生的學習權,調降班級人數、落實合宜班級人數更能體現教育基本法小班小校的精神,108課綱強調學生適性發展,無論是自主學習、彈性課程、多元選修、探究與實作等,都使得學生個別化學習歷程比重逐年增加,調降班級人數才能讓教師更能關照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指導與協助,也更多的時間給予每位學生相關學習的回饋和資源,提供客製化的服務,降低高中班級人數方有助推動新課綱適性化學習。

第二個面向是有關融合教育特生的需求,依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調整班級人數或提供人力資源及協助辦法,普通班「每安置身心障礙學生一人,減少該班級人數一人至三人」,但在少子化趨勢下,儘管整體學生數持續減少,但因特殊教育接受度提升,特教生鑑出率反而是逐年提升,加之在融合教育下,國內特教生有96%以上安置於一般學校,可以預期,未來一般班級中特教生的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如果各班都有特殊生時,則酌減人數便難以落實。此外,在目前考招制度下,特殊生入學管道多元,學校未必能夠完全掌握入學的特生人數,更別遑論進行酌減,因此酌減人數往往成為看得到但卻吃不到的大餅,以至於高中不僅是35人,還外加特殊生,如此一來,會變成老師有龐大的班群要處理,特殊生的需求老師也要滿足,勢必無法兼顧,有損一般生及特殊生的權益,因此降低普通班的班級人數勢在必行,方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學習及發展。

第三個面向是高中校園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激增,教育部校安系統統計,去年發生在高中的校園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案件有8,462件,以一年上學200日計算,平均每個上學日就發生42件的暴力事件,面對校園暴力發生頻率如此高、班級人數眾多的情形下,請問老師如何有心力應對?教育部為了預防校園暴力,新版的校安通報機制從今年3月8日生效,然而,上述機制是在於通報,卻未提出系統性的預防政策。同樣的,在班級人數過高的情形下,不論是暴力事件或偏差行為,都會耗費教師相當多的心力來處理,也使得老師沒有多餘的心力去關注其他的一般學生,因此降低班級人數不但可以降低此類事件發生的機率,同時,即使發生,老師也會因為學生數較少而有較多心力可以處理,並即時預防此類事件發生,這也可以視為預防步驟之一。

第四個面向是高中生自殺及自傷人數逐年攀高,教育部之前的分析中也指出,自殺死亡的學生有八成事前沒有向輔導室求助,此時第一線教師的敏銳度及對學生的關切極為重要,面對35人以上的大班級,老師能關注到學生問題的機率相對降低,何況班上一旦有學生發生自殺或自傷情形,無論是導師及任課老師,他們皆要花更多心力去輔導該學生及其他可能受到影響的學生,在此情形下,如果班級人數降低,老師們方能有更多餘力去關懷學生,阻卻憾事於前端。基於上述理由,本會建請將公立高中班級人數逐年降至30人、私立學校降至40人,以維學生受教品質,並朝精緻化教育邁進,以上,謝謝。

主席:謝謝副主任。

接下來請陽明高中鄭羽倢同學。

鄭羽倢同學:主席、學者、教育部官員、記者們,大家好。我是臺北市立陽明高中高三的鄭羽倢,同時也是今年課綱觀察報告其中一個撰寫者。其實,對於我們來說,這幾年來,我們從第一年撰寫到現在,寫了三年,每一年都看到不同學生的想法以及教育部的改進。但我們認為其中有許多問題可能還是沒有被看見,或者說在落實上與一開始規劃上還是有一些問題。就先以雙語教育跟本土語來說,這兩個其實都沒有跟著108課綱同時推行,而是後續才追加上的政策。身為雙語班的學生,我們看到的事情是各校在雙語教育以及本土教育的實施情況上其實有非常大的差距,也可以看到目前教育現場有滿多學生將本土語視為廢課,不管是因為使用不到或者是認為沒有意義。其實對我來說,我會認為不管是雙語或本土語其實都必須看到它背後的文化內涵,但目前感覺起來,第一現場的學生並沒有感覺到學習本土語的同時也是在學習背後的文化內涵這件事情。

以雙語教育來說,因為是突然間被加進去的,以及並沒有長時間的規劃,各校的實施情況不一,我們看到有學生說老師只是在課堂當中加一、兩個英文單字而已;但也有一些學校的學生說老師教得非常認真,有看到老師盡可能地將雙語融入課堂當中。如何將這樣的情況降低?我們認為在討論118課綱時,必須將雙語跟本土語都融入在課綱當中,並非用疊床架屋的方式解決這樣的問題。同時,身為雙語班的學生,我們也會希望雙語班有雙語班自己的雙語教材,以減緩各校老師以及學生吸收到的內容完全不一樣的情況。

身為高三學生,其實我們看到高三下的教室是非常混亂的,有學生在準備個申的備審、有學生在準備分科,也有一些上岸的學生其實就是在教室耍廢。我其實是贊同目前將選修課安排在高三,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自己進行安排的,但同時也必須考慮那些準備分科的學生是否真的有辦法完全投入在課堂當中,以及準備個申的學生是否有足夠時間可以進行書審的製作。我認為目前教室這麼混亂的情況,其實是因為學生並沒有將自主學習的能力融入生活當中,也就是學生無法在課堂當中完全實施、將自主學習融入自己的生活,只把自主學習當作一堂課程,所以學生到了高三下依然不會將自主學習融入課堂之中。

從學檔的方面來說,我們也看到大學招生委員聯合會不停提出三重二不,但其實高中端的教師以及學生一直都有個想法,就是要全部做滿,因此看到非常多學生在高三下的時候一直在想辦法要湊滿那些件數。如果確定大學端已經提出三重二不了,那對於高中學生來說,是不是應該可以減緩學生對於學習歷程要製作到滿的情況?但可以看到的事情是其實沒有。然後,個申其實是唯一用得到學檔的升學管道,但我們從報告中也發現非常多特選學生其實依然有滿高的意願製作學習歷程,其實是因為很多特選的學生將學習歷程作為記錄他學習軌跡的工具,而非用來升學的工具。

學生製作學習歷程內在動機的高低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期望不管是研究方法或電腦文書工作的處理,可以在國中、甚至到國小就開始讓學生進行學習,一方面減緩學生上了高中端需要製作學習歷程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讓學生可以知道製作學習歷程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只要把它當作我們記錄自己學習過程的工具就好了。學習歷程也一直有個問題,就是很多學生到了高三下、甚至在高二的時間會大量進行重做,那是不是也應該讓這些學生的學習軌跡可以被看到?目前的學習歷程其實只能提交最終檔的結果,沒有辦法看到學生在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之間不同的改變,所以我們也希望學生這些變動或製作軌跡可以完整呈現在他們提出的資料上,讓教授可以看見學生的學習。

講自主學習的話,其實可以看到很多學生的自主學習淪為不管是補眠也好、補作業也好的過程。但我們是不是應該想一想,為什麼這麼多學生會選擇用自主學習的課補眠、甚至補作業?是不是在課程的安排上或學生的時間規劃上,其實背後有很大的原因?這些原因應該都是我們需要考慮進去的。謝謝各位。

主席:謝謝鄭同學。

接下來請呂珮蓁同學。呂珮蓁同學發言完畢之後是葛如鈞委員,因為他是在登記時間10點之前就來登記,所以依照我們的規定,是可以中間插進來的,謝謝。

呂珮蓁同學:主席及各位來賓,你們好,我是就讀嘉義市宏仁高級中學的學生,我叫珮蓁。再來我會針對學生在學校及考招制度上所面臨的困境作解說。

首先我想提的是多元選修部分。在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作業要點當中,給予學校法源依據開設跨校選修課程,以及邀請大專院校入校開設選修課程等措施,但是在教育現場真的有做到嗎?現實的困境是學生面臨資訊不對等以及無法融入校外資源。我們在這次課綱觀察報告當中還訪談到許多大學教授,他們也提及高中端與大學端應該要有資訊流通,且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我認為多元選修應該能夠與大學端多合作,並給予學生更多機會選擇自己心儀的課程,又或者是可以使學生參與或設計課程。這些想法如果可以在教育現場被落實的話,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機會跟選修自由,同時也可以減緩老師們所遇到的困境及瓶頸,並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及幫助。

再來我想說的部分是考招制度。關於特殊選才的學生,如同我們在報告上面寫到的,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內在動機最強的一群人就是特殊選才的學生。以個申為例,個申學生多數會以學測成績放榜作為選填大學志向的評斷標準,而不是興趣及志向。至於特殊選才的學生,他們是比較不受升學主義所影響的一群同學,因此在選擇自己大學志向的時候,往往都比較早定向,然後開始逐步準備。在學測放榜之前,不少個申學生仍舊以讀書為目標,而不是生涯探索;當到了需要繳交學習歷程檔案的時候,也就是一階的時候,才會為他報考的校系作客製化的撰寫,也就是學校需要什麼就生什麼出來。

雖然特殊選才作為入學管道,但是錄取名額相對來說是所有管道裡面最少的,所以我覺得可以提倡將此管道的錄取名額增加、減少競爭,扣除掉一些重榜的同學之後,還是有比較多同學可以利用此管道進入大學,因此我希望教育部可以提高這個管道的錄取名額,讓更多學生覺得自己有機會利用此管道錄取大學,從而強調內在動機的重要,並提倡早點生涯探索未來志向等等。

再來是最重要的部分,學習歷程檔案在三年間都要逐步上傳,但我們從問卷中了解到,雖然有許多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是尋求老師,但還有部分學生是尋求補習班,原因竟是覺得學校對於解決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問題並未有所幫助。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本該是一個零花費的制度,仍衍生出許多學生會願意花高價製作學習歷程檔案,而讓學檔代寫、代做的事情逐漸氾濫。因此,我期望政府跟學者、媒體可以對一些事實進行討論及推廣,以降低資訊落差所造成的不必要開銷,同時也可以減緩第一線家長以及學生的焦慮。

關於教育部所提供的作伙學學檔相關審議成果,我們常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只要關於學習歷程檔案製作,教育部都是以這個來回復媒體的輿情回應。而且我們在當中了解到,教育部也要求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手冊要廣發至各班、各校,並函請各校活用該手冊、海報及網站等相關資訊。但是在真正的教育現場,其實有將近六成學生並不知道手冊到底是什麼,而且為此感到非常陌生,由此可知,多數學生認為作伙學審議計畫是無感政策。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傳播媒介的合宜性,並定期直面第一線使用者、一起互動,了解其真實需求。同時,我也期望權責機關能夠追究作伙學審議計畫是否有執行上或落實上的重大瑕疵又或者是疏忽,從而導致普及率偏低的情況。

最後我想提及的是哲學教育及118課綱的願景。在108課綱中,期望學生能夠有素養的能力、提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未來的課綱中,也許哲學教育就是教育現場的新模式,但是如果現在把哲學教育強加至學生以及高中校園當中,學生在面臨課業繁重及學習壓力極大的情況下,很難有比較好的成效。因此,我認為在引進哲學教育之前應該先降低紙筆測驗參採的成績以及參採的比例,使學生不再只是單單地被升學主義所綁架,也透過特選名額的增設,使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未來作更好的探索及規劃。同時,在不被升學主義所綁架的情況下,或許學生會有更多內在動機作自己的內在探索,而不是為了學校、為了讀書而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在118課綱當中,我們也期望可以引進卷宗評量的精神,讓學生在高中三年當中可以不停地對自己的檔案進行加註及修改,同時也可以讓他們獲得成長過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減少到高三下才因為之前的學檔作得不太好需要全部重作的壓力。我們也期待學習歷程檔案的制度能夠作為學生記錄感動及成長的媒介,也就是學生能夠看見自己蛻變的美好,謝謝。

主席:謝謝呂珮蓁同學。

接下來是葛如鈞委員。

葛委員如鈞:感謝召委安排今天的公聽會,我作為不分區立法委員,其實所有區域的選民、所有民眾都是我所關注的。這段時間,不管是上任前或上任後,我收到最多的建議以及關注確實就是108課綱的議題。這個議題一直受到很多學生、家長和老師們的高度關注,我認為今天的公聽會除了檢討108課綱的施行問題以外,更重要的是也藉由這次機會蒐集、聆聽跟了解各界對於108課綱施行的意見,作為未來課綱的參考依據。不管新的課綱是叫作未來課綱還是118課綱,我們都應該務實地面對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批評、指教,當然還有期待啦!

前幾天,教育部在業務報告當中提到數位學習以及AI相關科技應用將是下一波課綱研修的重要議題,目前正要啟動下一波課綱研修的前置作業,為了因應時代的變遷、新科技發展以及國家的重要政策,將與時俱進地把數位學習與人工智慧納入課綱。本席對此固然表示肯定,但是也要向教育部提出「兩要一不要」的重要提醒。兩要:要AI、要空間;一不要:不要不溝通、不討論就貿然施行。

首先,雖然教育部一再強調,希望學生不要在製作學習履歷檔案的過程當中花費任何金錢,但是民間團體EdYouth發布的2024年108課綱觀察報告指出仍有高達12%學生曾經花錢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當中購買生成式AI服務的比例是最高的,花費大約在百元到千元之間。其餘八成沒有花錢的學生當中,則可能有一定的比例使用免費的AI工具,因此本席對於教育部的第一個提醒就是要AI,而且要AI平權。當愈來愈多學生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使用AI工具,教育部就應該明訂明確的規則,包括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時候可以使用AI工具的範圍是什麼、需不需要清楚揭示與AI協作的紀錄以及比例;到底占比多高屬於人類的產出、占比多高屬於AI的產出,唯有清楚地揭示AI參與的程度,並且留下紀錄,對於學生們而言才是一場公平的競爭。否則,有非常多學生到目前為止可能都還不知道AI能夠如何運用,那麼也就造成不公平的狀態,也避免老師評選過程當中產生爭議。

另外一方面,教育部也應該關注AI工具可能產生隱性助長教育M形化的現象。家境好的學生可以使用最高級、最貴的付費版AI工具,產出精美的學習成果;家境不夠好的學生,因為只能使用免費的AI工具,甚至不懂得如何使用,產出相對粗糙的作品。我們到底是在鼓勵學生自我學習成長,還是鼓勵學生比較存款的高低?教育部應該及早重視AI平權的議題,並且研議相關協助方案,無論家庭收入狀況如何,都應該賦予學生平等取得AI工具、協作學習的機會。

接下來,我也想詢問一下在座官員或朋友們,你是在幾歲的時候確定自己的未來志向呢?根據108課綱觀察報告的調查,近六成學生會依據想要申請的科系,朝向特定目標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但是在現行的制度下,每年只能上傳6項、高中三年一共只能上傳18項,有許多學生反映,不同的階段、包含高一、高二都在探索志向,還不了解,但是一邊面對茫然的探索生涯過程,一邊還要受迫於上傳學習履歷成果的時間壓力,這種無助感真的希望在場的官員們可以感同身受。假設要你們在高一階段馬上就決定未來的志向,這有多困難!連我自己都做不到,我也沒有想過這時候會站在國會殿堂來跟大家進行學習跟交流。所以,在評鑑的時候能夠更加了解學習的歷程,而且有更加彈性的方式加註跟修改,這是我對教育部的第二個提醒,就是「要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要有彈性修改的空間,同時,對於上傳檔案的空間,也拜託予以增加。學習歷程檔案大小不應該只侷限於PDF檔4MB,現在大家拿出智慧型手機拍攝一張照片就已經到6MB了,各位可以想像一下4MB的文件檔,無論是PDF與Word檔,到底能放多少東西。教育部的官網說可以放15張照片!我本來也覺得這是個理由,但是我質詢以後,收到偏鄉孩子傳相關的email告訴我,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用壓縮的方式壓縮這些檔案,遇到的只是不斷地上傳不了、不斷地發生錯誤,我想這個一定要改進。更不用講影音檔只能上傳10MB,720p的影片只能上傳20秒,1080p只能上傳不到9秒鐘,而現在最新的智慧型手機都是4k了,只能上傳不到5秒的內容,要如何理解學生的能力?更不用講技職體系的學生,這是他們非常重要的表達方式,所以一定要讓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而且提供相應的彈性空間。

最後,我想要提醒教育部的「一不要」就是不要不溝通、不討論。不溝通、不討論很可能造成許多、許多人的關注與關心,在不溝通、不討論、沒有共識的情況之下會貿然增加學生以及老師的負擔。雖然本席對於118課綱考慮納入數位學習、人工智慧表示肯定,但是回顧過去教育部的做法,現在已經有基層的老師開始擔心,會不會又要像過去追求雙語時,投入了一大堆資源、設立了一大堆KPI,結果英語也不好、國語也不好,後來又說雙語不代表只是國語跟英語?未來數位學習會不會又有相關的亂象,以後又要改叫多元學習?假數位學習、假AI學習之名行教育、學習評鑑之實的亂象再度發生?我要求教育部應該立刻展開社會溝通,讓學生、家長、老師充分表達意見,才能推動務實的數位學習、AI平權政策。謝謝。

主席:謝謝葛委員。

接下來請陳培瑜委員。

陳委員培瑜:謝謝主席,謝謝今天與會的所有專家學者還有青年學子給我們非常多寶貴的意見。但是關於108課綱的部分我想先說:我自己的兩個小孩今年一個高三、一個國三,正正就是108課綱的受益學子,我必須這麼說,因為108課綱裡面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強調思辨、強調實作、強調討論、強調去威權化的這些事情,對我們家兩個小孩來說──而且我們長年都在公立學校,從來沒有走出公立學校的主流體制,我看到公立學校這幾年有非常多老師、非常多家長、非常多同學在這個氛圍下感受這樣的學習氛圍。

當然,我必須要說,對於剛才所有委員提醒的,所有現場工作上的困難、配套上資源不足,還有第一線因為理念上的落差所導致的很多困難要誠實面對,我完全認同。以學習歷程來說,非常多專家、委員都提到,包含很多青年學子也提到,學習歷程很有可能變成軍備競賽,對於這件事情,我必須說我在現場確實也看到孩子們的同學中,有人做類似的事情。但是我也要說,以我自己身為家長為例,過去三年在陪伴小孩成長的過程當中,只要每一年有相關大學辦座談會,我都會跟孩子一起去聽。在那樣的座談會現場有非常多大學教授、甚至是負責招生的學務處、教務處的老師們站出來,拜託家長不要再讓學生做軍備競賽。已經有很多第一線的大學教授在講這件事情,而且每年、每年、每年都在講,如果家長們或更多老師願意去聽這樣的座談,就會知道軍備競賽這件事情基本上是過往對於升學主義的擔心整個往下的遺緒。所以,在去掉這個遺緒的情況下,如何讓孩子展現自己充分學習的天賦,以及探索的機會、探索的樣態展現在學習歷程裡面,我覺得那才是我們在現場要面對的。也就是說,如果是學習歷程這件事情本身並未帶有任何原罪,而是因為現場很多執行的困難或是大家在新舊制度交接之中產生認知上的落差,那我們要解決的方法是大家應該有更多溝通、更多討論,教育部必須給予現場的老師還有家長更多說明還有討論,讓家長跟老師不要擔心、不要害怕,因為所有孩子升學的焦慮,我必須要說,幾乎是來自老師跟家長,只要老師跟家長不要有這麼多的焦慮、不要有這麼多的擔心、不要有這麼多的框架,其實孩子的國中階段還有高中階段是他們自我探索、成為自己英雄的階段。我要再次強調,國中生跟高中生絕對不只是為了服膺權威而長大的學習階段,他們是在為成為自己的英雄而探索的路上。

也因為這個探索的歷程,讓過往非常多舊體制上所養成的師資或家長對於這樣的孩子樣態非常、非常不熟悉。例如說我們辦公室一直在持續關心兒童身心健康、青少年身心健康,剛剛也有老師提到,確實在這幾年孩子身心健康的議題很大,但是我要問,除了跟學校的升學壓力有關,到底還有哪些因素造成孩子有如此強大的身心健康壓力?其實連教育部、衛福部或國科會等研究單位自己都坦承他們真的不了解數位時代的孩子們所面臨的困境跟我們以前那個年代到底有什麼不同。所以跟著開啟108課綱的討論,我更建議除了所有現場教育的配套,更多的研究必須同步進行,尤其是從課綱的改變、社會環境的變遷還有數位社群媒體所給孩子們帶來的壓力,這些都是我們大人需要了解的。當我們大人很開心地用了這些社群媒體的時候,孩子們所面臨的壓力真的比我們更大,因為他們在形塑自我的過程中還要花一個眼睛、花一個力氣、花一個心思去看別人在網路上怎麼評價他、怎麼霸凌他,甚至怎麼討論他們。每個孩子身邊可能有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社群媒體,而每一個社群媒體裡面再搭配三個帳號,這樣孩子怎麼好好生活?所以我要提醒教育部在相關研究上必須同步跟進,不管是因為身心健康、不管是因為學習壓力、不管是因為家長面對108課綱的狀態,教育部都必須有更多討論跟研究,讓家長、老師跟學生都同步受到108課綱的好處跟照顧。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除了學習歷程之外,對於多元選修,我們確實也聽到很多老師跟校長告訴我們第一線的困境。是什麼呢?之前在108課綱前期準備學校裡,有很多很棒的高中在開出多元選修課程上是有量能的,可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另外一件事情,也要拜託教育部次長幫我們注意,很多偏鄉學校開多元選修課程的量能是不足的。當然,之前教育部有提出可不可以遠距、可不可以跨校,但是我們要說,遠距跟跨校現場也一樣,對於所需要的資源、所需要的配套,教育部如何協同地方政府教育局、再協助各校老師完成,我覺得這也是很大的命題跟困難。把這些城鄉差距、偏鄉孩子們的需求放入所有的政策跟資源配套考量,我們才可以放心,並且開心地說108課綱是真的可以照顧到每一個孩子。

另外,對於孩子們來說、對於老師們來說,如果在多元選修課程上都有這麼多困難,那我要講其他課程數量。當然我知道前面有很多專家提到所謂去學科化或者是只強調獨尊閱讀這件事情,但我要說如果從表面的學分數來看,目前孩子們的課表上有所謂的自主學習、探究實作、雙語教育、本土教育、多元選修這麼多看起來讓我們這些大人一下子也看不懂的科目,譬如說我自己過去是國文老師,排擠掉數學、排擠掉英文,但是我們要說,這些開放出來的課程是不是真的有照顧到孩子們的需求、照顧到學生的需求,甚至讓現場專業、有熱情、有熱忱的老師真的可以在這些自主學習探究、實作雙語教育、本土語言、多元選修課程裡面發揮老師自己的專長?教育部也必須同時傾聽老師跟學生的聲音。

最後一件事情,對於所謂獨尊閱讀這件事情,我要再一次強調,我們辦公室長期關注閱讀這件事情,但是我要再一次說:閱讀已經不是所謂的風花雪月了,如果你回去看很多偏鄉孩子,他們在長長的題幹當中遇到的困難就是剛剛很多老師說的,可能連老師們自己看題目都看不懂。偏鄉的孩子在閱讀能力這件事情上沒有好的家庭文化資源支持,但進到學校之後,很多老師可能沒有意識到孩子們必須學的是方法而不是學科。當孩子沒有方法就快速進入學科學習的時候,如何能在學科成績上取得好的成就?所以我要再次強調,閱讀必須成為一種方法,被教育部重新檢視,不能再只是所謂的競爭型補助計畫。大家以為閱讀只是寫學習單嗎?大家以為閱讀只是學習基點嗎?大家以為閱讀只是跑關嗎?不!大量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閱讀已經是這個世代小孩──不是只有臺灣的小孩,而是全世界小孩──共同缺乏的「能力」,而能力這件事情回扣到學科學習,必須被教育部看見它的重點。當然我知道在有這麼多學科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再排入一個所謂「閱讀科」或是閱讀這個方法學的概念,但是如何透過方法學的概念把閱讀帶入現場,讓更多老師真的得到幫忙?過往說實話,現場所有40歲以上的我們問自己,我們小時候有好好被教過什麼叫閱讀嗎?我們的閱讀都拿來寫心得報告,不是嗎?而現在閱讀作為一個學習方法,如果沒有人看見它的必要性,那我要說會有更多、更多城鄉差距的事情不斷、不斷發生。

謝謝主席,很抱歉超時30秒。謝謝大家。

主席:謝謝陳培瑜委員長期在花蓮做這樣的閱讀工作,位在第一線,他一定可以提出最大的觀察。

接下來請林春煌校長,謝謝。

林春煌校長:主席、各位先進,大家好。我要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我除了是高中校長之外,之前是當課程督學。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是課綱委員,我也參與了大學招生專業化。最重要的是,我的女兒是108課綱的第一屆,所以我獲得了很多訊息,今天想要用我的角度提供大家一些解法。

首先、第一個是學習歷程的調整。其實,我們老師……我本身也是物理老師,我們老師過去的工作都是教學生準備考試,所以其實我們自己也不太會做學習歷程檔案,既然新課綱已經五年了,我會建議可否仿照碩博士論文網站?因為我們讀碩士的時候也不會寫論文,都會上網去看論文,所以如果有機會、有一個網站可以參考的話,我相信因為有分門別類,學生應該就比較不會緊張、擔心。

第二點,其實我們也有一項計畫叫大學招生專業化。如果委員有興趣,可以到高中觀課,在我的印象中,大概一年都有100場,可以有教授進到高中教室去看,這可以促進雙方的交流。而我要說的是,當然時代在改變,現在大家看到的18歲孩子,他們很辛苦、經歷了疫情,像我女兒幾乎也沒有畢業典禮、畢業旅行之類的。當然,新課綱也有一些影響。但我要說的是,我們的孩子至少在表達能力跟創意上是比以前好的。當然,你不可能要求又要創意好、又要表達能力好,然後物理又考得好,畢竟「有一好、沒兩好」啦!但是也許大學端可以多到學校去看看現在高中生變得怎麼樣,我覺得大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因為我自己的身分是高中校長。

再來談到學生。剛才大家都很擔心學習歷程檔案,我在學生高一的時候,家長來我就會清楚地跟他們說,你們每學期做好一份就好,為什麼?因為現在在試探嘛!如果做得好就繼續做,如果做不好就換一個做。所以我會建議我的學生家長們,孩子三年做六份其實是夠的。由於孩子有可能在過程中興趣改變,所以我要提醒也是建議大學端,做學習歷程檔案時如果主題改變,但也許一般能力是不變的,什麼意思呢?即使要考資訊科系,卻可能做了一個SDGs的專案,但合作能力還是在的。所以有哪些是一般性的能力,孩子轉換跑道後也可以帶著過去當面試資料;至於哪些是寫程式的能力,可以再要求要到什麼樣的程度。如果孩子知道他轉科、轉目標之後,舊的還是可以用,大學也明定、寫出來,其實孩子就不會擔心,所以我要提出的是,在做學習歷程檔案時只要認真做,一般能力就會提升,但不一定對應到特殊的能力。

再來是大家很擔心造假。我要提出一項呼籲:其實有很多大學的書審跟面試是不同人,但應該要是同樣的人。什麼意思?你今天若是去補習班買一個學習歷程檔案拿過來,我只要問你三個問題,你必倒無疑啦!但如果審的是一群人,又沒留下問題,面試的又是另外一群人,那自然學生就會造假嘛!我有聽說很多大學已經是相同的人,但的確還有一些大學是不同的人,那我也要提醒,如果你們覺得會造假,你們就同樣的人,然後問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裡面的東西,他自然就沒辦法造假。

再來是課綱的問題。我對課綱的制定過程參與滿多的,當初在調整時數時,事實上我們有花很多時間討論國高中的銜接,但幾乎沒有討論到高中跟大學的銜接。其實每一個課綱的領綱委員裡都是由大學教授主導的,如果大學覺得我們這樣改了之後,學生的能力不夠讀大學,其實在領綱公布的時候就應該趕快提出,因為在課審會審查的時候還有機會加回來。另外一個狀況是時數刪了,但是教材刪得不夠多,原因是這些審的人都是物理人嘛!物理人當然覺得每個都很重要。所以我也會建議,未來課綱在制定時是不是也可以讓不同領域的人也進去?因為要聽到一般民眾或其他科目教授的心聲,才會知道這個科目在大學裡到底需要多少。

再來是高中教學。其實高中老師通常都是帶學生準備大學考試,所以很多老師上課時都在教題目,並不是在教課綱裡的東西,甚至這一點我要非常嚴正地提出,我們訂了課綱,要老師教這個,依據課綱讓出版社寫課本、也審了課本,並告訴大家課本這些內容你們是教得完的,但是現在高中端有一種軍備競賽,就是所有教科書都會有配套,包含講義、測驗卷、光碟、題庫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給老師用沒有關係,但其實有老師上課時是用講義上,不是用課本上,老師用那麼厚一本講義上課,然後現在因為上不完抱怨,我就覺得很奇怪,所以是不是應該對高中教科書的配套加以審查或應該限制老師上課不要用太多?

再來是大學端。每次大學端都說高中物理不夠好,那我建議你們可以自己用第二階段加考物理,尤其是非常頂尖的大學,我相信學生應該會為了這個準備更難的物理。再來,很多大學其實可以去看高三下的物理成績,從那個成績就可以看出學生是不是都沒有準備。還有,其實大學端在最後六月放榜到九月之間還有三個月,而我相信不是只有物理很重要,其實更重要的是原文書的閱讀技巧,這是英文課沒有教的,如果大學端真的想要學生跟得上,那微積分還有原文閱讀這些課都是大學端需要開的。在命題部分,大考中心規定每個題目250個字,因為我也有參與啦!但是大考中心有個問題,就是他們的題目是自然科老師寫的,寫出來的都是拼湊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長得像這樣。

最後講一點,我陪著女兒做學習歷程檔案,我很開心。謝謝大家。

主席:謝謝林校長。

接下來請段心儀秘書長。

段心儀秘書長:謝謝。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能來這邊提一下108課綱。對於這次108課綱,我的準備是根據108課綱出現的問題談到它的後果,並且提出我矯正缺失的建議,最後嘗試是不是能在法律上面做點修改,讓108課綱能夠改善。

第一,在108課綱歷程中我覺得最嚴重的,第一個是學習歷程檔案,不過就這部分,剛才前面都已經說過了,所以我就不再多提。第二在於基礎學科能力的弱化,我們特別請了理科老師、理科學生,都談到這個問題,必修時數不足以完整學習、入學方式讓高三下學期成為空窗期。然後,素養命題讓各科考卷變成閱讀測驗,無法測出學科的專業。最後一個,文史課程因為政治掛帥,國文科刪掉了四分之三的古文篇章,並且去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歷史科去時序脈絡、去中國史,這二者都重傷學科的核心能力,我覺得這個地方是需要特別被注意的。

108課綱因為這種問題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呢?第一個,學科專業無法銜接大學課程,讓大學成績雪崩。關於雪崩,我們可以提出兩個教授所作的明確建議。第一個是臺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他的資料我附在資料中給大家看過。臺大有兩千個學生選了微積分,而他們的微積分每一屆都有共同考題,所以可以說是非常準確的樣本。他說,首屆108課綱新生的微積分成績降低超過9%,剛才也有人佐證,清華大學也是一樣,9%到20%是各個學院微積分成績下降的狀況。這是頂大的情況,至於長庚大學算是一般普通大學,他們通識中心物理科副教授邱韻如老師也提出來了,因為學測只考高一範圍,所以一般高三學生處於不學的狀態,導致大學普通物理教學的困境雪上加霜,化學也是一樣。所以這是第一點,無法銜接大學課程是非常清楚的。

第二,對產業競爭力也是重創。臺灣科技的頂級產業遭逢了嚴重的缺才窘境,所以半導體產業都提前到高中招生。我們可以看到台積電的招生車子都駛進了中山女高,就可見其嚴重性,因為他們要趕快把學生招進他們的半導體學院培訓。其他的產業也紛紛要求引進外國的白領移工以自救,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蔡總統在他退職前有提到,他說他們會引進一萬個移工。這一萬個移工主要就是白領移工,但我想請問的是,你這樣做臺灣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他們還沒提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的整個學歷低落造成了產業人才不足,而他們的辦法是從國外進移工,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我們自己的學生將來的出路在哪邊?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是我們的品格教育出現了危機,為什麼呢?因為國文科去核心教材,讓四維八德等傳統道德概念與學生疏離。歷史科去時序,讓學生對中國歷史脈絡混亂而陌生,甚至有敵意,造成傳統價值的虛無化。公民科的傳統是指專注政治、法律、經濟,強調個人權利,忽略個人責任。所以這種狀況合在一起之後已經失去了一個道德的規準,校園成為叢林,師生之間的關係是緊張的。那麼我們也看到了它在社會上出現的是詐欺犯增加了28倍,青少年犯罪增加50%,這些都已經告訴我們品格教育的問題。

第四點是教育階級化造成貧窮世襲,學習歷程檔案有利於高資源家庭,學力又因為私立學校能夠維持基礎學科合理的時數,加上校園相對安全,所以成為家長的優先選擇。但是這兩者皆製造了教育的階級化,臺灣教育公平性因此崩解。我們曾經最自豪的臺灣的公立學校比私立學校好,但是現在是私立學校整個招生已經凌駕公立學校之上,所以貧窮世襲、階級固化是臺灣目前社會的狀況。

第五點就是誤導下一波課綱的規劃,人才優化對於科技臺灣的競爭力非常重要,但是108課綱重傷各科專業能力,恰恰於此背道而馳。新任教育部長鄭部長宣稱,要將數位學習人工智慧應用納入課綱,但是如何妥善利用AI?首要原則就是應用者必須具備鑑別真偽的能力,也就是他有足夠的學科專業,而我們現在108課綱就是讓學生失去學科專業。所以若在108課綱基礎上開始下一波的課程,帶來的只會是更大的災難。

參、我們如何矯正108課綱的缺失?我們先談一下前一個禮拜,Ed Youth做過數千份問卷,它已經做6次報告了。它多次提出這個觀察報告指出108課綱是一群象牙塔的學者們,以自身觀點構想一個無法落實的教育規劃。一個不願負起責任的主管機關,讓學生遭受這種不清不楚、毫無方向的教育。可是官方的回應是,你們的優秀讓我們看到108課綱帶來的成效,這代表什麼呢?代表了官方的顢頇,代表官方的傲慢,他們根本不正式回答這些問題。

所以官方有沒有東西?它有。第一、官方已經花大錢設立了臺灣後期中等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但是它不提出任何報告。你可以上網去看,108課綱之後它沒有任何報告。首先,我們要求教育部立刻公告5年來資料庫裡針對課綱的各項調查資料。其次,我們也請教育部下公函請高中各學科中心,針對108課綱向全國高中教師提出問卷調查。這是許多高中老師向我提出的要求,他們要把他們的聲音表達出來。還有,針對下一波課綱,你們要建立評估、審核與究責的機制。

第二、我們希望學習歷程檔案改回備審資料。

第三、我們希望恢復基礎學科的必修時數。事實上不難,因為課綱的完整度及承接性不如99課綱是非常清楚的,而生涯規劃、本土語言、自主學習效益不高。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校訂必修,在內容編排與執行上都有困難。所以教育部只要放下執念,可以盤點出足夠的學分數來增加必修學分。

第四、素養應落實在生活而非考題。

第五、入學方式應該回到先考後招。

第六、文史課程不要再被政治考量所綁架。你不要刪掉國文、歷史的核心教材。你必須讓教育回到教育,然後課程回歸學科本質。

最後就是修法建議,我交了一個修法建議給立委,因為我們如果增加一個實施後每年應該進行追蹤調查,並且針對各科學力進行前後測。剛才有老師提出前後測,測一下我們的學力有沒有落後,3年期滿要提出具體報告。已經5年了,是不是該提出報告,作為下一輪課綱規劃的重要參考資料?這些都做到的話,我希望對國家教育有所幫助,對我們孩子的未來有所幫助,謝謝。

主席:謝謝。

接下來我們請高孟琳理事長。

高孟琳理事長:主席以及各位關心高中階段教育的所有先進,我想身為一個高中職專業的教師工會,我們關注108課綱以及高中教育階段的議題,已經拜會過立法院非常多次了。今天也很榮幸再次來參加這樣的一個公聽會,我剛剛聽了很多先進表達了很多意見,但是我想奇怪,今天這個討論提綱好像是參考用的,沒關係,盍各言爾志嘛!

這個討論提綱第一個就是有關於高級中等教育的學費政策的探討,今天大家都沒提到,我看有滿多委員也都連署提案,有關於高中要全面免學費,基本上我們工會表達的立場是支持的,有兩點原因跟理由。第一個就名稱特性而言,既然稱之為12年國民基本教育,那為什麼在有些私中要收學費?因為名稱叫做國民基本教育,不是嗎?你說因為它的招生方式有些特殊或者是怎麼樣,那請不要用國民基本教育這樣的名稱。我覺得我們很多教育政策常常是名實不符,這個對我們教育是常常會產生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既然稱之為國民基本教育,你就不應該排除私校,但是不具中華民國國籍的當然要排除,因為它叫做國民基本教育,不具國籍的當然排除。其他至於重讀、私校,我認為都應該要免學費。

第二個原因跟理由是政策邏輯的一致性。大家知道私立的大專院校也都補助了,請問私立大專院校是國民基本教育嗎?不是吧,為什麼私立的大專院校要補助學費,高中卻要排除這個、排除那個?施政邏輯的一致性在哪裡?請告訴我。你說國家的財政非常好,我們要公私立反轉等等,這些我都可以接受,但是你排除私中,這個施政邏輯的一致性有所欠缺。這是我針對討論提綱第一個,免學費政策我們是表達支持的。

其次,有關於108課綱跟學習歷程檔案,剛剛各位先進都講了非常多,我也都非常贊成。剛剛聽了很多,我覺得葉元之委員講得非常好,相關的檢討會不知道開了多少次,我們工會在立法院也不知道拜訪多少次委員。我們知道教育部最喜歡講的一個名詞叫做滾動式修正,常常喜歡滾動式修正,我們講了那麼多建議,請問有沒有修正?沒有啊!有沒有看到滾動?沒有啊!還是不動如山,所以講了很多次也沒啥用。

我覺得108課綱的目標非常地理想,這個我們都支持,但是要滾動式修正你就回來看嘛!我們知道108入學的學生在大學已經到大一、大二了。我們直接調查108課綱下的這兩屆學生,他們的休、退、轉學率跟舊課綱比起來是增加還是減少,如果休、退、轉學率是增加的,那很明顯的,108課綱的理念沒有落實嘛!你開了那麼多選修,對不對?你的學習歷程檔案,你的目的是多元學習,讓他們能夠適性地找到自己的方向,結果呢?入學之後休、退、轉學率是增加,那是不是你要回來檢討這樣的一個課綱?這個才叫做滾動式修正嘛!教育部非常喜歡用這個名詞,我都不知道要滾到哪裡去啊!我覺得很奇怪!

另外有關於學習歷程檔案,跟高三下所謂的PDF檔上傳是同時並用的。那我想請問,大學端在審查的時候它的評價是否一致?如果我高三下上傳PDF檔,跟我每個學期勾選學習歷程檔案,在大學端教授或者是各系的評價是一致的,那請問高中生幹嘛每個學期要勾選?麻煩死了,我乾脆高三下上傳PDF就好啦!所以大學端針對PDF跟學習歷程的評價是如何?當然我們知道它說大學自主啦!你不能夠強迫我們怎麼樣怎麼樣,這個我們都尊重,但是學習歷程呢?的確它現實上有一些,比如說檔案容量的限制、上傳次數的限制,還有上傳時間的限制等等,造成非常多的不便跟麻煩。各位可能都會覺得這個什麼軍備競賽,可是我跟各位講,我們身為一個高中職專業工會,你要知道,大概全國有過半數的學校跟學生是不重視這一塊的,為什麼?大家知道現在少子化,私立學校只要你有考學測,我管你有沒有上傳,你只要活著我就收進來,我還看什麼學習歷程檔案。我在這邊非常現實地講出來,大概只有頂大的會非常認真地看。

關於高中教育的相關問題,我再次強調有關於員額的問題,這個配套沒有到位。教育部今天的報告第3頁提到,112年增加了國立高中學校1,356個教師員額。我再次講一下,教育部常常喜歡做一些名實不符的工作,這個只是把代理教師的員額轉正,一個蘿蔔一個坑,我們的訴求是增加坑,教育部是把那個坑就給你蘿蔔全部填滿。我要的是東,你給我的是西,說增加了一千多個,增加了1.2到1.5倍的多元選修,我們是希望能夠增加員額,我不要求說一定要增加到1.2或1.5倍,但是你至少要給我員額,不是把代理教師轉正,這個報告也是名實不符的,我也要在這邊提出來,以上。

主席:謝謝我們的高理事長。最後我們請我們的立法委員范雲。

范委員雲:召委好,在座的老師代表、同學代表、家長代表,還有校長以及教育部的張廖萬堅次長、署長等大家午安。我在這邊聽了很多大家的看法,也要先謝謝我們召委安排這個各界都非常關心、非常焦慮,也很多砲聲隆隆的108課綱。

我想我自己對這個108課綱的了解跟剛剛很多的發言一樣,就是立意良善,它提供了更彈性自主的學習方式,希望把能力變成素養,適應高變的環境,學習歷程希望呈現多元的學習軌跡。但是我們也非常能夠同理第一線的焦慮,就好像我們最後一位高理事長講的,其實對這個部分的焦慮有很多一部分來自這個升學的競爭。大家知道我們現在的大學少子化,所以它競爭的是家長或者學生想要進入到他想要去的大學,可是對於這件事情,因為缺乏足夠的資源、資訊,特別我覺得資訊落差的問題很嚴重。謝謝我們的學生,從他們做的這個Ed Youth的報告裡面就可以看到,教育部很努力的,也找了大學教授做的研究,我自己的同仁都有參與,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在網路上都有,甚至印成紙本,可是知道的比例還是非常地低。剛剛我們看到,知道這些資訊、手冊協助你準備,譬如學習歷程的部分,好像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知道。所以目前我們第一線的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對升學競爭的焦慮如何解決?我想是教育部責無旁貸的,就是要努力的部分。

我自己對這問題的了解,也包含我們在場的教師工會、產業工會,我覺得第一個真的很重要的是降低教師過量的負擔。我自己做一個大學教授,在臺大社會系教書超過10年,我自己覺得教師備課是需要時間的,既然讓教師開選修課,一門選修課就是新的課程,你沒有讓他減教,然後給他的平均鐘點時數都一樣的話,其實是沒有真正鼓勵到他來做這件事情,可能只有少數熱情的老師能做。既然要他開選修課,那教師超鐘點的狀況就會更嚴重,我們看到提供的資料,目前平均超鐘點2到3節,增到6節,所以如何讓教師的教學份量能夠降低,這是要教育部有政策的,因為56%的教師比過往新增2到5種授課科目,我們校長也在這,就是我們很重要的永春高中的校長,校長一定會有壓力,為了吸引大家,老師要開出課程,我們自己在學校教書也有這個壓力,如果開的課程不夠精彩的話,譬如我是臺大的社會系老師,學生會跑到清大的人社不分系或者是到他們的社會所。所以這個部分校長有壓力、老師有壓力,可是教師就會開始抱怨了,因為你要馬兒會跑又不給牠草吃,所以如何降低教師的基本授課鐘點,增補教師人力,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還有偏鄉小校資源開不出來的時候,那就應該讓它跟旁邊的大學合作,教育部要協助他們補足這個部分。甚至社區大學裡面有一些被認證的好課程,是不是也能夠納入?我覺得這是教育部責無旁貸應該要做的事情。

第二個是教師的負擔,如何實質鼓勵到他們,我想這個部分是要有政策,否則增加教師人力,這應該是教育部可以做的。其實很多人都擔心弱勢的家長是不是不了解,是不是有錢、有資源的家長軍備競賽找補習班。謝謝同學做的資料,裡面看到的其實只有10%,可是各位知道,10%放大到尖端競爭的人,就會深刻地感覺到競爭不公平,所以如何能夠讓弱勢的家長了解?2020年的調查有77%的家長不了解素養,你今天問我一個社會系的教授,我也想素養是什麼?聽起來很主觀的,雖然教育部說了很多,我也覺得了解之後被說服了,可是如果連我一個立委、大學教授都覺得素養聽起來好抽象,那麼如何讓家長了解?那支持弱勢的家長,實質上幫助他們了解108課綱,協助自己的小孩,我覺得這部分也是教育部責無旁貸、應該要做的溝通工作。特別是這裡面城鄉的差距,我想我們現在數位工具這麼好,邀請小朋友也許數位能力好,或青少年,讓他們的家長能夠一起聽,教育部提供一些比較基本的數位的解釋,我覺得這部分讓弱勢的家長了解,其實也非常重要。

最後我覺得我自己是大學的教授,我在當立委前,我當立委今年是第五年開始,其實一直都有在做審查的工作,像剛剛講到的書面審查跟口試,以我們系來講,我們絕對是同一批人,因為看這個都需要時間。我們也會在口試的時候問出代寫這個,其實有能力的教授,以我們系上來講,我們都問得出來,就會發現不是學生自己做的,所以對我們來講沒有這個議題。我了解其實108課綱是把過去的備審資料系統化,然後標準化,但是因為這個部分的不確定性,的確造成了家長跟學生的焦慮。那我們又知道教育部沒辦法管大學嘛,對不對?你怎麼可能規定或是政策說大學應該要說明校系選才,應該要備審跟書審,就是口試跟這個同一群人,我覺得有這個難度,可是既然我們要讓這個部分,就是讓家長跟學生公開透明,教育部應該想出一些政策工具,如何很制度性地鼓勵學校或者每一個大學要有,因為像美國他們其實是這種方式,我在耶魯念博士,它是有一個committee,學校標準化在做這個專業的,可是我們在大學是各系所自行進行。所以如何利用政策工具鼓勵學校透明化選才標準,公開透明減少猜測,減少資訊落差,善用數位工具。剛剛我們有委員說陪著小孩去聽說明,這種家長有利於臺北對不對?那當然就是如果是臺中的,譬如東海大學就有利於臺中的家長。可是如何利用數位的工具,鼓勵線上座談,不要讓學生覺得他只能去猜測大學選才標準,譬如說熱音社、熱舞社就沒有人參加了,以我們來講這都是leadership,那這些社團其實資歷是重要的,可是家長學生不知道。所以我想這些部分,如何能夠公開透明,降低資訊落差,讓大學主動公開做這些事情,我想也是教育部在政策上可以做的。我相信張廖次長非常了解家長跟學生的第一線焦慮,我們可以一起來努力,謝謝召委讓我超時20秒,謝謝。

主席:謝謝,我想謝謝所有的委員。這裡有一位旁聽者,Ed Youth是由臺灣16名高中生和12名大學生組成的學生團體,他們從今年4月發布了2023年版的108課綱的觀察報告。他們蒐集了819份來自高中技職學生的心聲,我們是不是允許給他們3分鐘的時間?因為我們的學生是主體,我們給這位學生3分鐘的時間,來聽聽他對我們的說法。之後我們請張廖次長能針對今天公聽會所有專家學者的意見,能給我們一些回復。

李瑞霖理事長:謝謝各位與會代表引用了很多Ed Youth的課綱觀察報告內容,我想利用這個時間來談談學生應該希望有什麼樣的教育。首先在學習歷程檔案上面,其實我們認為生涯探索規劃是重要的,所以我們更應該要看到學生在學習歷程檔案上面可以得到什麼,以及從內在動機讓學生去喜歡學習歷程檔案。我們主張應該要從國中就開始深化這樣的制度,讓學生在中等的初期就能夠了解到生涯探索的重要性,以及意義與價值。

另外在自主學習方面,我們認為空間跟時間應該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足夠的支持措施,並鼓勵學生去跳脫學科上面的學習,讓自主學習成為一種精神並且要信任學生。還有在多元選修方面,我們認為城鄉議題應該要被在乎,這些鄉村的學校應該要鼓勵他們善用網路的資源來跟大學端做對接,讓這些大學的選修課也能夠深入到偏鄉的每一所高中。再來我們也認為118課綱以及未來的課綱改善應該納入哲學教育及情緒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覺察的能力、內省能力,並且也能夠提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在考招方面,我們認為必須肯認多元入學的重要性,給予學生選擇權在多元入學上面是重要的。並且我們更應該要擺脫紙筆測驗,跳脫考試的框架,恢復聯考這件事情是錯的。

在雙語政策以及本土語政策上面,我們應該要思考如何跟課綱做對接、串聯,不應該是一個疊床架屋的事情。未來在118課綱的規劃中要怎麼樣讓本土語言學有所用,讓雙語政策能夠回歸英語文的學習,我想這兩點是非常重要的。在考招方面除了剛剛提到的內容之外,更應該在育才以及選才上面有合宜的對接,這樣的話學生的所學就能夠被考試所考,我想這個對於學生的教育現場是有辦法減輕焦慮的。

最後一個法制上的建議:國家教育研究院作為課綱的研擬單位,他們應該要賦予行政法人的地位,而不是作為教育部的三級機關,我想這個對於整個教育審議的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最後30秒的時間我想要強調一點,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跟家長互為主體、學生跟政府互為主體、學生跟教師互為主體也都很重要。所以說在課綱的審議過程中,應該要去傾聽每一個利害關係人的聲音,也很謝謝在場的所有委員以及與會代表都傾聽了學生的聲音,也希望未來這樣一個溝通過程能夠持續地走下去,謝謝大家,謝謝。

主席:謝謝同學非常關心教育現場,而且是第一分的同學。現在專家學者和委員都已發言完畢,請教育部的張廖次長來對今天的公聽會做出回應。

張廖次長萬堅:首先要感謝教育文化委員會舉辦了這次的公聽會,讓我們今天聽到非常多元的聲音。其實這就可以看到真的是有各種不同甚至意見不一樣的聲音,但是這都是非常寶貴的,對於108課綱實施過程的問題給我們回饋跟建議。

其實整體而言,108課綱還是在強調自發、互動跟共好的理念。當然在實施的這5年,如何透過課程與教學專業支持系統、教師增能跟媒合等方式來推動這個政策的目標,其實非常非常地重要。剛才大家不管是大學教授、現場的老師、學生或者是我們的立法委員也提出很多意見,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也跟主席講沒有辦法一一回應。今天包括國教院的顏副院長,還有國教署的相關人員,我看他們剛才都非常認真地一一記錄。所謂的滾動檢討一定是有在檢討,如何精進真的是茲事體大,也會跟大家好好地討論。剛才大家提到有各種調查沒有公布的問題,其實有很多也是有公布,不是沒有,我就查了不少,像剛剛提到的PISA 2022,剛才大家也有質疑說疫情的關係,所以做出來相對比較上臺灣比較高,事實上臺灣也受到疫情影響,在衡量上面當然我們會持續觀察。

另外,我聽到很多譬如說免學費,最後理事長有提出來,我想您提的我們一定會好好地討論,目前的政策初步傾向在這方面做一個修正。有關於領域科目學分的調整、自主學習、學習歷程檔案、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選材比例、歷史課綱的問題,還有偏鄉教育資源落差的問題,或者是多元選修課程的問題、雙語政策的問題、本土語言教材的問題,我們都一一記錄,也會透過我們內部的會議來做參考。我想在教育文化委員會,我們立法委員的監督是非常嚴格的,也常常在專報裡面不斷地提供我們很多意見,檢視我們是不是已經做改變。

最後我還是要感謝各位先進,尤其很多代表是從頭坐到尾來聆聽各種意見。有關108課綱的意見以及高中免學費的政策,我們都會根據今天大家提供的意見繼續做穩健精進的改善。希望108課綱的精神、方向,要培養學生都能成為更有競爭力以及教育韌性的終身學習者的這個目標,能夠在大家的建議中我們也都能夠來落實。謝謝大家,再次地感謝大家,謝謝。

主席:謝謝張廖次長。依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我們委員會應該在公聽會終結後的10天之內,依照出席委員所提供的正反意見,我們要提出公聽會的報告,然後送交給本院的全體委員還有出席者。根據第五十九條的規定,公聽會的報告作為審查該特定議案的參考。我也必須跟大家報告,我們會把各位的發言意見還有所有的書面資料綜合歸納、彙編成冊,送交給本院全體委員,還有所有出席的與會貴賓。非常感謝,現在是12點28分。我們非常感謝各位出席今天的公聽會,各位所提供的寶貴意見我們會審慎地考量,作為未來修法的依據。未來我們在教育文化委員會也根據這樣的議題,我們會就教於教育部部長、次長,來看看各位的意見有沒有充分地反映在未來在整個第一分的實質上面,我們大家共同來努力。再次感謝,謝謝各位,謝謝大家。